據中國江蘇網報道,揚州市儀征市2020年完工的沿山河景觀改造建設工程投資約1200萬元,可美景僅持續3年左右時間,當地市民吐槽水質越來越差,垃圾遍地,無人清理。這項城建重點工程“曇花一現”,由“民生”工程變為“民厭”工程,令人唏噓,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刻反思、教訓值得深刻汲取。
從媒體披露情況看,事因并不復雜。據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前期項目做好后,一開始是住建部門牽頭,后來因國企改革,把住建部門的市政養護中心劃歸到國有企業城發集團,企業劃過去了,沒有做好銜接,導致管理上出現脫節。由此可見,重建設、疏管理是癥結所在。但機構調整導致管理懸空,難以說服公眾。
上千萬景觀帶“曇花一現”,不能光看表象表因、就事論事;析根源、治根本,才能長久長效。群眾眼皮底下的事視而不見、久拖不改,直到媒體介入才慌忙應對,折射了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失之于察、失之于管,態度之淡漠、行動之遲豫,結果之難堪,正是“內因”所致。以此說開去,工程項目尤其是民生項目,功夫不能下在一時、風景線不能一掠而過,須以繡花之心下長久長效之功,讓群眾認可滿意。
抓任何工作都要“內外兩手”。對于工程項目建設管護不力問題,首先要從思想“黨性問題”抓起,把講政治、強黨性、樹政績觀嵌入到具體工作中,作為執政一方、管理一域的“關鍵少數”,無論是抓經濟工作還是抓民生工作,都要“時時放心不下”,遇事解事、見事拆事,管理機制要立足長遠、細化完善。
民生工程,民心是秤,做好了利國利民,既撐起了城市“面子”,又筑牢民生“里子”,反之則被群眾垢病、影響發展環境,道理再簡單不過,須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應提高站位、謀劃長遠,有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長久長效,要由一件事推動一類事整改,營造馬上就辦、一抓到底、干就干好的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