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包含豐富的法治觀念和人文元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要本著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提高學生品德素養的教育指導原則積極開展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教師可以利用議題式教學方法,根據教材的理論知識,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學生明確討論和思考的目標,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積極探索道德與法治蘊含的人文價值,增強學生的學習感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基于此,本文對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分析核心素養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優勢,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以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一、核心素養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發揮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優勢
核心素養指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養,這是從全方面、多角度對一個人進行的綜合評價。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指導的教學,讓學生不再是學習的工具,而是真正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有創新有實踐、有認知有膽量的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理解概念背后的深刻含義,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嚴格約束自身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三觀,明確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形成性格、塑造品格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形成社會認識、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時期。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對一切充滿好奇,為了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要積極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讓學生學會嚴格約束自身的行為,了解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教師要深入講解課本中的思想道德知識,創設相應的情境,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教師要積極開展情境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將知識與實際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是人們哲學思想的提煉,具有很強的育人價值。教師應當積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將人文素養的元素融入課程體系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深入實踐,從根本上提高教學品質,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優勢
(一)解放學生的思想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課本內容的理論性較強,部分學生缺乏對概念的深入思考。為了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深入思考,教師要起到推動的作用,設計和整合議題,為學生明確議論的方向,讓學生在議論和交流中進行思想碰撞,激發出思想的火花,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力。教師可以采用議題式教學方法,根據新課標明確教學主題,設計相應的議題,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發學生思考,循序漸進地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成為一個思考者,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積極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明確議題學習的方向,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議題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議”,議論就代表著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每一個學生都要發表意見。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作為活動的策劃者和執行者,要為學生明確議論的主題和方向,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對議題進行整合,讓學生根據議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在課堂中主要起到聆聽、總結和引導的作用,需要仔細聆聽學生的真實想法、探究學生的心聲,對學生表達的觀點和看法給予及時反饋、評論和總結,讓學生獲得情感和思想上的升華,深化學生對議題的理解和認識。
(三)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通常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效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通過身邊的實際案例實現深度學習與深入思考,使其對議題的內容形成深刻的感悟,以加強學生的思想建設,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議論的方向,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各抒己見,引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的思考。教師則發揮引導的作用,指導學生有理有據地訴說自己的觀念和認識,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召開道德與法治學習交流會,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使其在交流中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策略
(一)明確單元主題,開展議題式教學
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結合單元整體的教學內容明確主題,設計相關的議論研討內容,積極開展議論研討活動。在開展研討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搜集相關資料,利用多媒體視頻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提高學生對議題內容的探究興趣。接下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將課程與生活中的問題有效結合,讓學生真正地了解概念、掌握概念,發現各個概念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
例如,在學習“公民責任與義務”這一課時,教師明確單元的總議題:做一個有擔當的中國公民,然后設計相關的議題研討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融入課堂學習中。在設計分議題時,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議題一:中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有哪些?
議題二:履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的意義。
議題三:中學生如何履行公民的責任與義務?
教師先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讓學生了解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播放關于依法納稅的視頻資料。教師結合企業偷稅漏稅受到罰款的新聞事件開展教學,讓學生積極討論,告訴學生依法納稅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僅企業要依法納稅,我們每個人也需要依法納稅。接下來,教師積極開展議題研討活動,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說一說作為中學生應當如何履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學生紛紛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將理論知識與個人生活經歷融合在一起,無形中提高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這樣的方式為學生傳遞了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提高了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認識。
(二)提出生活問題,開展議題式教學
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事件和道德與法治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深入講解,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事件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淺入深地提高教學難度,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價值觀的理解和體會,加強對教學價值的總結和提煉,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法律伴我們成長,法律為我們護航”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基于課本知識,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積極開展議題式教學,讓學生學會將法律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議題一:樹立法律信仰的要求和意義。
議題二:特殊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因與意義。
議題三:法治時代對青少年的要求。
教師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娓娓道來,引發學生思考。
故事一:一位同學在放學的時候被社會不法青年欺負社會青年強迫自己交出零花錢,并威脅自己不允許告訴家長,否則就要揍自己。面對這一狀況時,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保護自己?
故事二:王叔叔在開車的時候看見了自己的老同學,將車停在了路邊和同學打招呼。這時候,交警給自己貼了一張罰單,王叔叔很氣憤。你們覺得交警叔叔的做法對嗎?
教師讓學生結合本單元的講解內容思考:法治時代下,我們要如何履行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怎樣才能真正地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好少年。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將學習的知識與生活經歷聯系在一起,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找到了最正確的解決方法。這樣的教學形式將概念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了普法教育,加深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和了解,讓法律伴著學生成長,為學生保駕護航。
(三)組織辯論活動,開展議題式教學
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思考者,指導學生分析議題。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發言的空間,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進行思想碰撞,引發學生對議題的深入探究。教師可以開展辯論活動,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思辨意識,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例如,在學習“堅持依憲治國”時,教師可以結合時事熱點開展議題式教學,讓學生在積極辯論的過程中對理論知識展開思考,更深層次地了解課本中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學會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事件,教師可以在班級舉辦辯論會,帶領學生討論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不同。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從多角度分析電影主人公的做法是否正確,再組織學生站在正方和反方的角度進行辯論。
正方議題觀點:遵紀守法是公民應行使的責任,法律不能向任何人低頭。
反方議題觀點:法律也要講究人情,法與情之間也要有正義的天平。
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辯論,站在自己的觀點上進行發言,實現了思想碰撞。教師根據學生的辯論作出總結: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從道德的角度出發,電影的主人公行善事,延續了很多病人的生命,是白血病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法不容情,他知法犯法,違反了法律的管制和約束。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用自己的善意去挑戰法律的權威,那么社會的秩序將不復存在。學生通過對立面的探討,了解了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意義,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
(四)結合社會話題,開展議題式教學
理論知識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深入教學的關鍵,在開展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聯系社會中的熱門話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道德。
例如,在學習“生命的思考”時,教師可以結合熱點話題開展議題式教學,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高中生,受到外部環境、同學和家庭的壓力產生了消極情緒,不愿意上學。教師先帶著學生觀看視頻再進行議題研討,然后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問題一:我們生活中的壓力源自哪里?
問題二:當面對壓力時,我們應該如何排解?
問題三:你有哪些緩解壓力的小技巧或小妙招分享給大家?
教師根據社會話題加強對學生的情感建設,告訴學生紓解情緒、減輕壓力的方法,使學生明白在遇到類似事件時應該怎么做出正確判斷。結合具體的社會問題開展議題教學,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增強其生活感受。
(五)小組討論,開展議題式教學
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教學,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自主探索和深入思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思辨意識。教師先提出議論題目,明確學生討論的主題,然后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活學活用,了解理論知識背后的含義,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人民當家作主”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探究議題,使其從問題出發,在討論中找到答案。
問題一:什么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問題二:什么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問題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有什么區別?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更形象地了解公民的投票權和選舉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投票進行班干部選舉。在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競選發言,說一說自己要競選的班干部以及能為班級做的事。在選舉的過程中,教師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讓學生公開投票、公開唱票,通過票數來選擇班干部。學生在活動中行使了自己的投票權、選舉權,提高了活動參與感和學習體驗感,深化了對概念的理解。
四、結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全面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式教學至關重要。教師要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始終本著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原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深度學習。教師可以采取議題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在交流中啟發、在實踐中探究,真正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發揮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價值,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