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中央立足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著眼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全面推動產業鏈與金融鏈的融合共贏,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從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探索研究。
關鍵詞: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
一、引言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戰略任務之一。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而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是推動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發展的必要支撐,對有效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質量,形成更加高效、穩定的要素供給能力,實現更加暢通無阻的產業經濟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二、金融高質量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現代化產業體系在黨的二十大中被首次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服務業和現代化基礎設施等內容,通過各個產業之間的高效協作,實現經濟高效運行、產業升級和國家競爭力提升,是一個多元化的系統工程。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是推動國家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都需要金融作為最大的支撐保障,所以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2023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更是強調“金融要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
(二)金融高質量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意義
1. 金融高質量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提升產業鏈效率的基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目的是提高產業鏈效率,促進產業鏈現代化。工業發展的歷史驗證了企業和市場是不斷通過優化分工和交易來提高效率,進而主導產業鏈的配置和布局。40多年的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市場化和產業集聚,釋放了經濟效率,推動了中國參與全球產業鏈配置,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提升了中國產業鏈效率。產業鏈效率的提升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集約化水平;二是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三是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平臺能級……這些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通過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債券市場,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鍛造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競爭優勢。
2. 金融高質量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根本保障。中國的經濟效率創造了規模經濟優勢,使得近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和產業水平上具有趕超美國的態勢,導致美國對中國從合作轉向競爭,阻礙了全球產業鏈的自由發展,造成“斷鏈”“卡鏈”的情況,全球產業鏈布局進入重構階段,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采取“回岸制造、近岸外包、友岸外包、離岸外包”等系列手段對中國進行“脫鉤斷鏈”,全球產業鏈加快向局部區域回流和收縮,產業布局邏輯由效率優先轉化為安全優先。
在逆全球化趨勢下,金融為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一是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強化對重點產業、薄弱環節和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中國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創設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向制造業開展多層次融資對接,有效保障了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的安全穩定。二是匯率有效發揮自動穩定器功能,提升企業應對匯率風險能力。近些年人民幣匯率預期總體平穩,雙向浮動彈性增強,有效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的功能。三是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較好實現對跨境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持保障。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后,與沿線國家等重點經濟體貿易投資活動中,人民幣結算的接納度和使用率不斷提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不斷拓展建設,使得人民幣成為區域重要儲備貨幣選項之一,有效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3. 金融高質量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產業鏈鏈條通暢的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整合了各個產業場景之間、產業平臺之間、產業鏈之間的各種資源,實現產業升級和高效協作。而金融高質量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合適的金融產品疏通產業服務平臺上游采購供應鏈、下游銷售供應鏈、企業內部生產供應鏈上的資金使用效率低、金融服務不充分等堵點,保障產業鏈上中下游鏈條通暢,鏈上資金融通,提高客戶的資金使用率,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金融服務產業鏈經歷了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是以產業與金融交叉協同為特點的產融結合模式;第二階段是由互聯網信息技術廣泛運用而產生的供應鏈金融;第三階段是數字化時代更大范圍的“全金融鏈 +全產業鏈”的產業鏈金融。第三階段是基于對整個產業場景的深刻理解,通過數據化驅動金融產品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充分滿足產業服務平臺上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金融需求。
狹義的產業鏈金融即供應鏈金融,2022年,建設銀行供應鏈“建行e貸”為近5200家核心企業產業鏈上的近12萬戶鏈條企業提供超9200億元供應鏈融資支持;中國銀行2023年一季度境內機構為供應鏈核心企業提供超過8000億元的流動性支持,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超4000億元的國內外貿易融資信貸支持等[2]。
三、當前金融高質量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
銀企信息不對稱是產業鏈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截至2022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3.6萬億元[3],但中小微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供應鏈的末端,信息不對稱和數據孤島的問題非常突出,容易造成逆向選擇。而加上其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治理結構不夠完善、財務管理不夠規范、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問題,金融機構往往會根據以往經驗,優先選擇信息更豐富、財務更透明度的大中型企業,在識別作為“鏈主”的核心企業信用時僅能涉及一級供應商或一級經銷商,難以對產業鏈上的第二層乃至第三層中小微企業形成有效覆蓋。
(二)金融服務創新能力不足
當前金融服務產業服務平臺主要依靠核心企業的信用傳遞,并且由企業集團內部或外部的持牌金融機構提供資源支持,金融服務創新僅是產品、服務、渠道、風控等融入數字化手段,卻并未能基于大數據對產業鏈數據的主體、各類金融組織協調推動創新,加之上下游中小微企業融資抵押物不足等問題,造成整個產業鏈金融工具相對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額度偏低。
(三)相關機制和制度不完善
金融服務供給與科創企業融資需求尚未形成有效的擔保機制和風險分擔規則,導致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中長期資金支持的精準對接不足。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機制還存在欠缺,資金錯配問題仍然存在,投融資失衡矛盾尚未完全解決。金融支持產業集聚區發展方面還存在服務供給不足,尤其是在貸款支持力度、貸款品種、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缺少有效機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范圍不夠廣,無法有效應對全球產業鏈低碳化發展趨勢。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還不完善,無法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
四、金融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方向路徑
(一)加快推廣“商行+投行”模式應用
圍繞產業鏈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商行+投行”模式[4],有效整合核心企業內外部金融資源,創新服務方式,提高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比重,賦能產業鏈發展。特別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等關鍵領域金融服務力度。商業銀行要根據產業鏈發展的階段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既包括供應鏈金融、現金理財、跨境金融等商行綜合服務,也包括投貸聯動、并購融資、資金撮合、資產出表、高管股權激勵等投行產品,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金融服務體系。
(二)加快構建產業數字金融
工業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服務互聯網作為新型的互聯網經濟形態已然形成,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金融機構自身需要進一步加快進行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入各行各業產業鏈生態中,形成產業數字金融[5]。如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嵌入基于區塊鏈的金融服務方案,實現更精準更智能的信貸投放。特別是在三網互聯互通的新態勢下,新型基礎設施將應運而生,產業數字金融將深度融入新基建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全過程,積極構建“新基建+產業互聯+金融服務”是銀行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新范式。
(三)加快建立完善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完善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體系,強化國家平臺、地方平臺、金融機構、信用服務機構互聯互通、協同聯動[6],打破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數據共享壁壘,實現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高效整合、安全共享,更好發揮“數據增信”作用,切實解決產業鏈兩端中小微企業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完善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鼓勵地方建立“信易貸”風險緩釋基金、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基金等,引導金融機構“敢貸、愿貸、會貸”。
(四)加快推進供應鏈金融進入智能化階段
當前大多數銀行處于傳統供應鏈金融階段,22.6%處于線上供應鏈金融平臺化階段,僅有5.2%的銀行開始進入供應鏈金融智能化階段[7]。要加快推進供應鏈金融基于物聯網、AI、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將供應鏈金融平臺與企業經營交易場景結合,把企業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四流合一”嵌入供應鏈金融交易鏈條,增加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信任。從傳統金融服務到場景服務、從數據資源到數據資產,實現客戶畫像、經營分析、風險預警的智能化供應鏈金融。通過大數據分析,以交易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交叉驗證的真實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進行評級和授信,使金融能夠精準對接供應鏈的各類主體,進而更好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五)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平臺資本賦能力度
支持國有企業通過控股、參股等方式,組建供應鏈平臺。發揮財政、國資母基金對供應鏈平臺的引導作用,設立有關產業基金。整合省市縣三級財政資金,對數字化供應鏈服務平臺建設運維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初期通過引流補貼、融資貼息等方式支持平臺吸引企業入駐,對達到一定經營成效的平臺給予資金獎勵。發揮省內地方金融機構資金、牌照優勢,聯合供應鏈金融試點平臺開展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探索建立供應鏈核心企業“白名單”制度[8],指導金融機構對納入名單企業實行供應鏈融資專項授信額度管理。
(六)加強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力度
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優化科技金融政策環境,持續擴大科技信貸規模,實施科技創新再貸款,優化產業投資基金功能。推行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加大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分擔和補償力度。同時,立足國家當前增加先進產能的重大決策部署,建立健全與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融資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積極穩妥推進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發展,加大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中長期資金支持。擴大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實現碳配額有償分配,進一步增強碳市場金融屬性,將碳配額有償分配收入和碳稅收入專項用于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央行加大引導和支持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延續和增加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額度和支持比例,發揮和運用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對各行各業產業的支持,推動多地普惠金融、小微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提高金融服務產業鏈中小微企業的覆蓋面和可獲得性。
(七)加大產業鏈金融全面監管力度
認真貫徹落實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的要求,依法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對金融機構全面監管,對產業鏈上金融控股公司實行穿透視監管、關聯式監管等。同時,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尤其是監管科技手段,不斷提升金融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力量對產業數字金融領域的監管,提升監管有效性,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確保有效防范化解產業鏈中資金鏈斷鏈風險。
參考文獻:
[1] 肖璟,新發展格局下中小銀行產業金融的探索實踐[A].中國產業鏈韌性金融的力量[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3:92-102.
[2] 新浪財經.供應鏈金融激發產業鏈活力[EB/OL].[2023-05-10].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5-10/doc-imythsmv0247880.shtml.
[3] 中證網訊.2022年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3.6萬億元 同比增速為23.6% [EB/OL] .[2023-02-15]. https://www.sohu.com/a/641237029_120988533.
[4] 陶以平.“商行+投行”賦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A].中國產業鏈韌性金融的力量[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3:65-78.
[5] 百信銀行產業數字金融課題組.產業數字金融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A].中國產業鏈韌性金融的力量[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3:103-119.
[6] 門立群,孔守斌.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體系[J].北京:宏觀經濟管理,2023(10):43-51.
[7] 董云峰.供應鏈金融 升維進行時[EB/OL].[2022-09-22].https://new.qq.com/rain/a/20220922A0A17700.
[8]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研究院.大國產業鏈[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3:251-254.
作者簡介:陳靜(1984- ),女,湖北荊州人,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經濟學、現代金融、產業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