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僑 陳洋
摘 要:在組織管理領域,政治行為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由于資源稀缺性和利益沖突等現象常常導致各種層面和各個發展階段的政治行為,因此政治行為備受理論界和實踐界關注。然而,相關研究對政治行為的內涵與影響過程機制缺乏系統和全面認識。本研究對政治行為進行梳理和總結,首先,梳理政治行為的研究發展歷程,理清政治行為內涵特征以及總結已有測量量表;其次,從政治行為影響結果出發,明晰政治行為對其影響結果的雙刃劍效應。因此,本文旨在為組織管理領域的政治行為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以期為理論界和實踐界提供新的思路和觀點。
關鍵詞:政治行為;內涵特征;影響結果;雙刃劍
一、引言
政治行為是組織政治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而組織政治學是源于政治學的研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書籍中指出:人類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本性就是要過城邦生活,雖然有能力獨居但是卻離不開集體生活。在此基礎上,有學者將政治學引入到組織領域,在1961年學者Burns提出“微觀政治”(Burns,1961)[1],認為組織政治是決策過程中決定優先權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組織資源稀缺性和利益多重性之間的必然矛盾不能僅僅依靠官僚決策模式、理性決策模式、非科層的決策模式來調解,還需要通過權力才能實現最終的談判和妥協。自此,組織政治學才逐漸得到學者們廣泛關注,并涌現出大量研究對組織政治進行探究,繼而形成了政治行為這一重要的研究分支(Ferris,等,2019)[2]。
在中國組織情境中,深受傳統社會文化延續至今的關系、人情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管理者或部門領導者容易有“偏私主義”或者“人治主義”等傾向,這為權謀、謀私等行為提供了較為適宜的生存土壤(陳夢媛和吳隆增,2019)[3],因而組織中政治行為是常見的或不可避免的(Pfeffer,1992)[4]。政治行為是組織理論的重要構念,其在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等領域研究中被廣泛探討(Farrell和Petersen,1982;Eisenhardt和Bourgeois,1988)[5-6]。
二、政治行為概念
政治行為是組織理論的重要構念,在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等領域研究中被廣泛探討(Farrell和Petersen,1982)[5],這是源于政治行為的存在對大多數組織來說是常見的、不可避免的(Pfeffer,1992)[4]。然而政治行為的概念卻一直在學術界未形成一致意見,通過梳理政治行為相關文獻發現,已有研究主要是從企業層面和組織內兩個視角進行概念界定。
首先,企業政治行為。企業政治行為最早的研究源于西方,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中,企業一般會通過制度途徑采取企業政治行為,例如,以政治競選捐款以及游說等集體行動的方式來影響政府組織的相關公共政策(Funk和Hirschman,2017;Hillman,Keim和Schuler,2004;Lux,Crook和Woehr,2011)[7-9],且國外學者將企業政治行為定義為任何直接試圖影響政府政策或政治過程的行為。但是中國與國外關于企業政治行為有較大的差異,中國情境下的企業政治行為是采取直接與政府官員建立一定網絡關系,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在相關的政策法規上獲得相應的綠色通道,或避免因為政治因素而產生相關麻煩(高山行和李炎炎,2018;張建君和張志學,2005)[10-11]。
其次,組織內政治行為。學者們認為組織內政治行為其有以下幾個特點:目的是獲得個人權力控制或影響組織制定決策的過程;未被組織批準的追求私利的行為;具有分裂性和競爭性,可能會與組織目標或者組織中其他人的利益相違背或一致(瞿皎姣,2014)[12]。從這些特點可以看出政治行為既有消極影響,也有積極影響。將組織內部的政治行為視為一種消極的現象的學者們認為,政治行為是個體為尋求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其他個人、團隊、組織或整個社會的利益,例如,Mayes和Allen (1977)[13]政治行為表述為“為達到組織不認可的目的或通過非認可的方式達到認可的目的而進行的影響力管理”;Allen等 (1979)[14]將政治行為定義為“增強或保護個人或團體自身利益的影響行為”;Farrell和Petersen (1982)[5]認為政治行為是一些在組織內正式角色要求中并不要求的行為,并會影響到組織的相關內部利益分配的行為;Ferris和Kacmar (1992)[15]政治行為是個體使用權利或者其他資源采取的一種自利性的行為;Valle和Perrewe (2000)[16]認為政治行為是“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理性、有意識并旨在促進自身利益的戰術影響,其代價是犧牲或支持他人的利益”。此外,亦有學者將政治行為定義為中性定義,即除了消極作用,亦有積極作用,例如,Pfeffer (1992)[4]將政治行為定義為組織內的個體借助使用權力和其他資源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的活動。
基于學者們對政治行為的定義和內涵可見,企業政治行為主要是關注企業層面的研究,結合本研究主題關注是組織變革情景中組織成員變革反應,因而本文研究關注組織內政治行為,企業政治行為不是本文關注的主題,且本文后續研究論述的政治行為均指組織內政治行為?;谝陨戏治?,本研究采用學者們政治行為中立的定義:組織內的個體借助使用權力和其他資源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的活動( Pfeffer,1992)[4]。另外,領導政治行為作為一種組織內的政治行為,且是一種非正式影響的管理行為,是大多數領導行為的基礎和內在要素(Ferris等,2019;Parker等,2013)[2] [17]。
三、政治行為測量
由于學者們對政治行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對政治行為的維度和測量也看法不一,回歸現有政治行為實證研究文獻,目前對政治行為的維度主要是單維度,目前其測量量表主要有兩種:一是Treadway等 (2005)[18]開發的6個題項用于測量政治行為,代表題項“我花大量時間在辦公室政治上”,“我在工作中利用政治手段確保事情順利完成”等,并被后來的關于組織內政治行為的研究廣泛使用(Liu,Liu和Wu,2010;Shi等,2012;Sun和Chen,2017;Wang和Huang,2019)[19-22]。二是Elbanna和Child (2007)[23]編制的6個題項量表測量政治行為,代表題項“組織成員之間討價還價影響的決定”,“組織成員結成聯盟,以便把自己的觀點擺到桌面上”等,該量表被少量學者借鑒使用(Shepherd等,2020)[24],兩種量表相比,Treadway開發的量表更好地體現個體的政治行為,同時該量表被學者們在中國情景中廣泛使用(劉小禹和劉軍,2014;Liu和Liu,2018)[25-26]。
四、政治行為雙刃劍研究
通過對組織內的政治行為影響結果的研究進行梳理和歸納,本文發現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探討了政治行為對相關結果的影響,整理詳細的政治行為結果影響匯總如表1所示。
首先,消極方面相關研究主要是在戰略決策、企業創新績效、個體認知等方面。在戰略決策方面,學者們探究了政治行為對于戰略決策有效性、決策速度、決策質量、績效等的影響。例如,Elbanna和Child (2007)[23]研究指出在戰略決策的政治觀點認為,在決策產生的過程中,不同決策者有不同的目標,部分決策者采取政治行為,進而會形成聯盟,以實現他們的目標,其中最強大的偏好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在戰略決策中政治行為會對戰略決策的有效性產生消極影響;與此類似,亦有研究指出戰略決策過程中過度的政治行為,如以犧牲組織目標為代價關注個人利益或抵制分享相關信息,導致組織產生與其目標不一致的決策結果時,會對戰略決策有效性的負向影響(Ravasi和Zattoni,2010;Eisenhardt和Bourgeois 1988)[27][6]認為,高層管理團隊中的政治行為與糟糕的績效相關聯,這是由于高層管理團隊中的政治行為會制造不靈活性和溝通障礙、限制信息流和消耗時間等導致;Dayan,Elbanna和Benedetto (2012)[27-28]在新產品開發的戰略決策研究中,政治行為會導致決策過程的分裂性,這種分歧可能會妨礙對關鍵戰略概念和有效執行戰略的責任分配達成一致,這與更激烈的組織政治與管理者對其組織使命的共識減少有關,政治行為減少了新產品開發團隊成員之間及時解決任務相關問題所需的協調和互動,這反過來又會消耗時間,從而降低決策速度;Shepherd等(2020)[24]指出政治行為往往會分散高管對其關鍵職責的注意力,從而導致反應遲緩,失去機會;政治行為也會阻礙信息細化,基于不完整或不準確信息做出的決策可能會導致次優選擇;另外,政治行為驅動的戰略決策也可能是由一位或少數高管的利益驅動的,而不是基于對公司整體而言是最優的,因此政治行為對決策質量負相關。類似地在戰略研究中,組織政治可能導致管理者基于不完全信息做出決策,導致令人失望的結果,政治行為策略是為了服務于組織內部的利益、權力基礎和地位,而不是考慮到普遍的環境因素,考慮到什么是可行的,使得這些過程產生的決策不太可能考慮環境約束,此外政治行為可能會排除一些可行的替代方案,因為它們與有權勢的個人的利益相沖突,政治行為不太可能鼓勵對戰略決策進行完整和準確的分析,增加了表現不佳和決策不成功的可能性(Elbanna,Di Benedetto和Gherib,2015)[29]。此外,個體政治行為對其自身亦有消極影響,例如,Treadway等(2005)[18]研究中表明由于組織中政治活動固有的非正式性質,政治行為的規范更加復雜和多樣,比明確規定的感覺規則要求更高,為了解決目標和目的的復雜性,員工參與不同模式的政治行為,而政治行為有戰略性的情感成分,從而會導致在政治行為的激活中感受到的和表現出的情感之間的不和諧,因此政治行為的情感需求與行為者對目標的真實感受之間的沖突可能會導致情緒勞動的體驗。
其次,盡管研究表明政治行為有明顯消極影響,但也有研究認為政治行為對戰略決策也有積極的一面,例如,Elbanna (2018)[30]的研究表明組織導向政治行為可以被用作一種看不見的暗地手段,以鼓勵做出戰略決策所需的變革,而這些變革是被合法的影響力體系所阻礙的,可以為戰略決策的實施打開大門通過增加考慮與適當實施有關的活動的可能性,從而減少不確定性和增加接受度,進而對決策成功和決策速度有正向影響;類似地,Bailey和Peck (2013)[31]指出政治行為在確保更穩健的戰略決策過程中的工具性的支持。在董事會決策中,通過運用政治行為能夠調解董事會內部的分歧,同時為了組織集體的利益而非自身利益而適當應用和實施的政治行為,可以消極而不是消極程序合理性。此外,牛建波(2020)[32]研究表明,在董事會決策過程中,政治行為有利于企業在環境快速發生變化時迅速作出應對,因為以董事長為首的少數成員就能夠控制、決定或者影響董事會的決策,因而能貫徹其相關的控股股東決策偏好,有利于提高信息的處理效率,從而能夠提升企業的開放性創新活動和探索性創新活動;李金生和丁逸(2013)[33]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的組織政治行為視角出發,探究在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不同情況下,考察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基于不同工作壓力源采取的組織政治行為對高技術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組織政治行為對創新績效水平有正向影響。
此外,學者們也探究了政治行為對于職業成長、工作績效等積極的影響。例如,在信任的研究中,如果員工感覺到的信任,并認識到影響的機會,組織內員工可能會將政治行為視為一種手段,以利用信任帶來的影響力,改善領導與個人直接的關系,有效的政治行為會積極影響他人對工作表現的看法,同時政治行為正向影響個人工作績效(Wang和Huang,2019)[22];政治行為旨在獲得有價值的組織資源和獎勵,而個人能否獲得職業發展機會通常取決于主管對其業績和潛力的看法,這是因為在績效評估和其他人力資源決策中存在很大的主觀性,所以個人有足夠的空間參與政治行為,以形成主管對其真正有效性和潛力的看法,進而幫助提升其職業發展(Liu,Liu和Wu,2010)[19];類似地,有研究表明有效地運用政治也可以產生積極的個人層面的結果,包括領導效能、個人績效、職業成功和壓力管理(Kimura,2015)[34]。
五、小結
綜上,基于已有文獻對政治行為影響結果因素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政治行為主要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影響,且政治行為對同一行為既有積極的影響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作用,較難以從某一個單方面對政治行為的研究做出簡單的總結。盡管現有研究關于政治行為的結果影響因素較多,但是對于政治行為對他人和自身的影響研究還非常缺乏,特別是在組織變革情景下領導政治行為對員工變革反應的影響研究以及對其自身職業發展或影響力研究還極為缺乏。
參考文獻:
[1] BURNS T. Micropolitics: Mechanism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61,6(3).
[2] FERRIS G,ELLEN III B,MCALLISTER C,et al. Reorganizing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9,6:299-323.
[3] 陳夢媛,吳隆增.組織政治氛圍與組織績效的關系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9,22(01):55-65.
[4] PFEFFER J.Managing with Power Politics and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M] .Brigh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2.
[5] FARRELL D,PETERSEN J C. Patterns of Political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2,7(3):403-12.
[6] EISENHARDT K M,BOURGEOIS L J. Politics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in High-Velocity Environments:Toward a Midrange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4):737-70.
[7] FUNK R J,HIRSCHMAN D. Beyond Nonmarket Strategy:Market Actions as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7,42(1):32-52.
[8] HILLMAN A J,KEIM G D,SCHULER D.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6):837-57.
[9] LUX S,CROOK T R,WOEHR D J.Mixing Business with Politics:A Meta-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1):223-47.
[10] 高山行,李炎炎.生物醫藥企業政治行為與原始性創新:知識管理的中介作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8,039(007):24-36.
[11] 張建君,張志學.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政治戰略[J].管理世界,2005,(07):94-105.
[12] 瞿皎姣.中國國有企業員工組織政治知覺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4.
[13] MAYES B T,ALLEN R W. Toward a Defini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7,2(4):672-8.
[14] ALLEN R W,MADISON D L,PORTER L W,et al. Organizational Politics:Tac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Actor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9,22(1):77-83.
[15] FERRIS G R,KACMAR K M.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2,18(1):93-116.
[16] VALLE M,PERREWE P L. Do Politics Perceptions Relate to Political Behaviors? Tests of an Implicit Assumption and Expanded Model[J].Human Relations,2000,53(3):359-86.
[17] PARKER B,ELLEN G,FERRIS R M,et al. Leader political support:Reconsidering leader political behavior[J]. Leadership Quarterly,2013,24(6):842-857.
[18] TREADWAY D C,HOCHWARTER W A,KACMAR C J,et al. Political Will,Political Skill,and Political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5,26(3):229-45.
[19] LIU Y,LIU J,WU L. Are You Willing and Able? Roles of Motivation,Power,and Politics in Career Growt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6):1432-60.
[20] SHI J,JOHNSON R E,LIU Y,et al. Linking Subordinate Political Skill to Supervisor Dependence and Reward Recommendations: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2,98(2):374-84.
[21] SUN S,CHEN H. Is Political Behavior a Viable Coping Strategy to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Unveiling The Underlying Resource Dynamic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7,102(10):1471.
[22] WANG H,HUANG Q. Feeling Trusted and Employee Outcomes: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Political Behaviour[J].Personnel Review,2019,48(7):1653-68.
[23] ELBANNA S,CHILD J. Influences on Strategic Decision Effectiveness: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n Integrative Mode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431-53.
[24] SHEPHERD N G,HODGKINSON G P,MOOI E A,et al. Political Behavior Does Not (Always) Undermine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Theory and Evidence[J].Long Range Planning,2020,53(5):101943.
[25]劉小禹,劉軍.基于組織政治視角的辱虐管理影響研究[J].經濟科學,2014,Vol.36(005):118-28.
[26] LIU Y,LIU X Y.Politics Under Abusive Supervision:The Role of Machiavellianism and Guanxi[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8,36(5):649-59.
[27] RAVASI D,ZATTONI A. Exploring the Political Side of Board Involvement in Strategy:A Study of Mixed-Ownership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3(8):1671-702.
[28] DAYANM,ELBANNA S,BENEDETTO A D.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Political Behavior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2,59(3):470-82.
[29] ELBANNA S,DI BENEDETTO C A,GHERIB J. Do Environment and Intuition Matte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ision Politics and Suc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2015,21(1):60-81.
[30] ELBANNA S. The Constructive Aspect of Political Behavior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The Role of Diversity[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8,36(5):616-26.
[31] BAILEY B C,PECK S I. Boardroom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Style:Understanding the Antecedents[J].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13,21(2):131-46.
[32] 牛建波,李維安.董事會的程序理性,政治行為與企業雙元創新[J].管理科學,2020,33(04):7-22.
[33] 李金生,丁逸.高技術企業組織政治行為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022):95-100.
[34] KIMURA T. A Review of Political Skill:Current Research Trend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5,17(3):312-3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囚徒困境的互惠性治理研究”(21XJL003 );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人力資本戰略布局及貴州省應對策略研究”(23RWZX012);貴州財經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組織政治視角下員工變革抵制前因研究”(2022YJ020)
作者簡介:王僑(1990- ),男,湖北安陸人,貴州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組織變革、人力資源管理;陳洋(2003- ),男,貴州遵義人,貴州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