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哲 汪雅萍 高晶
摘 要: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是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以提高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可及性為目標,文章基于共生理論,從共生單元、共生關系、共生界面、共生環境四個維度探討了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發展邏輯,總結其發展機理并提出強化共生單元參與、調和共生關系進程、健全時間銀行運作、營造有利共生環境的共生進化路徑。同時指出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以時間貨幣為媒介,充分利用老年群體閑暇時間,實現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共生發展的社會目標,為探討推動農村養老服務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共生理論;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機理
一、引言
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社會養老資源短缺狀況下,互助式養老作為緩解農村養老壓力的重要途徑,受到政府廣泛關注與積極推廣。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點明要建設互助性養老服務設施,組織開展鄰里互助、志愿服務。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在“十四五”期間要積極發展農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養老服務,進一步強調了農村互助養老地位與作用。2022年《“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以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等為依托,構建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網絡,闡明了發展農村互助養老具體舉措。而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是農村互助養老的創新形式,其依照互惠共生交換理念,基于時間銀行運行平臺,強調老年人社會參與,契合農村老年人低成本養老需求,是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此背景下理清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發展邏輯,對創新驅動農村養老服務具有深遠意義。
當前,圍繞著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學界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內涵界定。有學者提出對別人一小時的服務可以賺取一個單位的時間貨幣,從而換來別人對自己一個小時的服務[1]。也有學者定義時間銀行是低齡老年人存儲為高齡老年人提供的志愿服務時間,待到自身需要時再進行提取使用的過程[2]。目前學界并未對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概念達成統一共識,本文借鑒賀雪峰學者觀點[3],界定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是農村社區中低齡、健康老年人為主的志愿者群體通過時間銀行平臺為高齡老年人提供養老助老服務,在志愿者及家人需要時從時間銀行支配同等時數時間的養老模式。二是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效用價值。首先學者們從土地集體所有制度、互助文化氛圍、政治賦能等角度闡釋了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可行性,并一致認為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有效模式[4]。其次學者們認為農村時間銀行在價值意蘊上能創造性地解決農村養老有效、可及難題[5],服務于農村老年人實際需要,對老年人力資本進行了開發,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6]。三是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困境。在實踐過程中突出表現為設施運行尚不規范[7]、觀念落后、財源不足[8]、覆蓋范圍有限與勞動時間兌換標準不一等困境。因此學者們從頂層設計、資金來源、人才隊伍、互助內容等方面提出了促進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發展路徑[9]。
學界現有研究已經關注到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對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概念、效用、困境、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但專門從共生的角度深入挖掘內在機理的研究較少,同時缺乏在特定理論框架下的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將以共生理論為依據,遵循“共生單元—共生關系—共生界面—共生環境”的共生系統演進過程,系統性分析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發展邏輯中的內在機理,為豐富互助養老服務理論研究做出貢獻。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框架
共生(Symbiosis)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最初由德國微生物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是指不同生物種屬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狀態。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共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共生研究提出與達爾文的競爭進化論不同的共進化論,認為生物進化以協同為主導性,內共生是進化創新的重要來源[10] 。隨著20世紀中期以來交叉學科融合的不斷推進,共生理論范式被廣泛拓展應用于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領域。林恩·馬古利斯將社會價值賦予共生概念之中;袁純清將共生理論引入我國,提出基于共生單元、共生關系、共生環境三要素的共生理論邏輯框架[11];胡守鈞提出了社會共生理論,認為相互關聯的社會主體構成了社會共生系統,資源是社會共生的基本紐帶[12]。
共生理論核心內容在于提出“不同種類生物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將以合作形式生存與成長”,共生的本質是合作競爭關系,共生是事物的普遍狀態與存在方式。任何共生系統都是共生單元、共生關系與共生環境的集合。共生單元是能量生產與交換的基本單位;共生關系是共生單元間能量相互結合的形式;共生環境是共生單元外部對共生關系的影響因素,共生單元按照一定共生關系組合形成共生系統,并受共生能量生成、質參量兼容、共生界面選擇等規則的影響。
共生本質上是指事物之間或單元之間多元并存,異類同生的現象,也就是事物或單元間所出現的和諧統一、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命運關系[13]。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是一種在客觀環境影響下多元責任主體形成的并存現象,產生了多要素相互協調的共生共榮關系,是一種共生單元在共生環境影響下基于時間銀行平臺運作的共生系統。本研究將基于共生單元—共生關系—共生界面—共生環境維度對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發展邏輯進行分析:其中共生單元剖析是指從互助組織和互助主體探討說明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體的參與者。共生環境剖析是分析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對于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體的正向、中性與反向影響。共生關系剖析是探討目前農村時間銀行共生體所處共生關系。共生界面剖析是從時間銀行運營機制出發,詳析農村時間銀行匹配供需、承接服務的機制。具體分析框架見圖1所示。
三、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發展機理
(一)共生單元溝通互動
共生單元是構成共生體能量生產和交換的基本單位,為共生系統協同衍化提供了物質條件與動力來源,是共生關系的載體。質參量兼容原理是共生系統賴以生存的基本準則,共生單元之間只有具備某種內在聯系才能形成共生關系,而共生單元的質參量可以表現這種內在聯系,質參量匹配性越強,共生關系穩定性越強,并且共生單元數量與類型也會對共生關系產生影響。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中的共生單元是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的各責任主體,具體表現為互助主體與互助組織,二者通過交互作用相互融合構成共生系統。
在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系統中,低齡老年人是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最主要的參與主體,是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資源的提供者與受益者。農村低齡老年人負擔較輕,在經濟上退出或者半退出,時間精力較充沛,是絕佳的志愿參與者。結合農村具體實際也應將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黨員、村干部群體視為互助群體,這也是農村時間銀行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基層黨組織、鄉鎮政府、村委會、老年人協會與社會組織作為互助組織發揮主要作用。互助組織通常具有一定公信力和權威,作為中間保證方能增進參與者對彼此的認識和信賴,保障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可持續性與質量[14]。共生系統中共生單元質參量為養老助老服務和相關資源,互助主體和互助組織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的養老服務與資源兼容匹配度越高,共生關系越穩定。當互助主體與互助組織交互產生效果與本身效果方向一致,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結果,當合作性占據主導地位時形成正協同效應,而對抗性占據主要地位時演變為負協同效應。因此想要形成穩定協同共生關系需要共生單元互助主體與互助組織間相輔而行、深度融合。
(二)共生關系進階衍化
共生關系又名共生模式,是共生的核心,具體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相互作用或結合的形式,能夠反映共生單元中能量交換的關系和相互作用的強度。共生關系實現的媒介是共生界面,共生能量在共生界面產生與進化,共生界面是決定共生系統效率的核心要素。在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發展過程中需發揮共生界面的能量傳導作用,保證互助主體與互助組織之間的互動能夠實現,確保產生的新能量能在共生單元中得以傳輸。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關系在農村社區中得以衍化,受道德準則與價值觀念約束,也受政府法規調控,因此農村社區、道德準則、價值觀念、政府法規構成了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發展的約束條件。
共生關系按照共生行為方式劃分為寄生、偏利共生、對稱性互惠共生和非對稱性互惠共生四種,根據共生單元間組織程度可被分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與一體化共生四種。共生關系具有動態衍變性,隨著共生單元、共生環境等外部因素變化而變化,對稱性互惠共生與一體化共生是共生關系變化的最優趨向。當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關系處在寄生、點共生狀態時,共生單元中僅有單個主體自發參與互助,質參量為小范圍養老服務與實物之間的交換,共生能量偶發產生。隨著國家政策、社會資源投入、經濟發展等共生環境的變化與發展,農村老人間互助行為的共生關系不斷變化,當到達偏利共生、間歇共生狀態時,共生單元中互助組織開始參與,互助行為受到道德約束,互助個體與互助組織出現間接性互動,共生能量易出現分配失衡。當共生關系到達互惠共生與一體化狀態,共生單元互助主體和互助組織進行了雙邊互動,互助行為受到規范約束,共生能量產生進化后可以代際轉移[15]。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體共生關系向互助主體與互助組織實現雙邊互動的互惠共生關系不斷衍化發展。
(三)共生界面運作機制
時間銀行是存儲勞動時間、對接養老服務供需雙方的平臺,在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中起中介作用,匹配供需雙方需求,共生界面運營過程中主要包括時間賬戶、時間存單、存時取時三個方面。首先時間賬戶是參與成員信息與勞動創造價值的記錄載體,主要記錄存儲了參與個人基本信息和養老服務勞動信息。用戶參與時間銀行會第一時間開設時間賬戶。時間賬戶可充當存時取時媒介,支持用戶之間時間結算,是服務供需雙方溝通需求的前提,后續記錄存儲兌換服務時間都在該賬戶內進行。其次時間存單記錄了時間銀行用戶服務的相關信息,是用戶勞動價值的證明,也是用戶兌換勞動時間的憑證。用戶在完成養老服務后,時間銀行會對服務時間進行合理量化并計入時間賬戶,用戶以時間存單作為日后兌換服務時間的依據。最后存時取時是指時間銀行存儲量化評估后的勞動時間,用戶通過時間存單用勞動時間兌換自己所需服務的兩種過程,是時間銀行運作的保障。
時間銀行在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中的運作過程為農村居民參與時間銀行,建立時間賬戶,服務需求方基于時間銀行發布服務需求內容,供給方在時間銀行平臺中承接服務并完成服務的供給,服務完成后需求方對服務進行評價,時間銀行后臺依據服務內容等計算標準對服務價值進行評估并換算為時間貨幣,待服務徹底完成之后扣除服務需求方賬戶中時間貨幣,服務供給方賬戶中時間貨幣增加,詳見圖2。時間銀行是用服務換取時間貨幣再換取服務的交易形式,時間貨幣發揮交易媒介、價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貨幣職能[16]。時間貨幣是時間銀行的儲蓄媒介,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可以有效發揮貨幣乘數作用,利用起社區閑置資源與閑暇時間,實現社會范圍內的時間轉移,時間貨幣是時間銀行運作的關鍵。
(四)共生環境推拉
共生環境是指在共生系統中除共生單元影響之外所有因素的總和,是產生共生關系的前提,對共生關系的穩定性有較大影響。按照共生環境對于共生體的不同影響可將共生環境劃分為正向環境、中性環境與反向環境。正向環境起積極作用,具有強的正外部性,對共生單元激勵作用明顯,能夠有效提高共生系統協同發展的協同度。中性環境既不起積極作用也不起消極作用。反向環境起消極作用,具有負外部性,阻礙了共生單元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不利于共生系統的協同發展。
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系統中正向環境形成拉力,負向環境形成推力,中性社會環境作為中間因素發揮作用。正向文化環境主要表現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鄰里守望相助思想對農村熟人社會的維持。改革開放以來,守望相助內涵雖然受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沖擊,但鄉土社會生產出來并被反復操演的鄰里幫扶倫理和熟人互助原則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現代生產嵌入也使得守望相助衍生出公正法治等現代內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和鄉風營造等活動更進一步弘揚優化了村風、民風、家風。中性社會環境主要表現在季節性農業轉移,受城鎮化的影響,農村大量勞動力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轉移,但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村居民在城市生活遇到了不便,尤其是老年后的“落葉歸根”思想和在流入地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現象,使他們更愿意回鄉務農[17]。農村低齡老年人在具有勞動能力時仍然會選擇外出務工,中齡老年人更能實現長期參與可能性。反向經濟環境主要表現在農村經濟的欠發達性,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子女經濟供養是農村老年人養老資金主要來源,但對老人養老支持水平有限。農村養老總體上以老人自我養老為主,由子女資助錢、物為補充,還是停留在自力救濟的水平。囿于經濟水平和老人獨居習慣導致農村老年人對付費養老服務接受程度較低。
四、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發展阻滯因素
(一)共生能量生產不足
首先,目前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社會認知程度不高,共生單元互助主體與互助組織參與程度較低。我國時間銀行與志愿服務聯系密切,目前依偎互助志愿性管理系統,而受社會觀念影響,我國志愿服務氛圍相對淡薄,志愿組織發展不夠完善,公眾對時間銀行了解程度不深。老年人是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最重要參與者,老年人個體及家庭因素密切影響其參與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意愿[18]。老年人因對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認知度不高,參與熱情與積極性較弱,出現了老年人不參與或者短期參與的現象。并且互助組織有效參與不足,政府監督與運營職責不清,村委會、老年人協會參與活力欠缺,社會組織介入欠佳。
其次,參與主體相對單一,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覆蓋范圍過小。目前農村時間銀行多局限于老年人之間提供的養老服務,年輕群體參與度不夠,伴隨著時間銀行共生關系的不斷發展,應納入更多的服務供給方,互助主體需要從老年人向其他弱勢群體乃至社會各年齡層進行擴展。如若僅依靠老年人之間互助服務,時間銀行容易陷入邊緣化困境。并且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以各農村社區試點為主,受眾面僅為社區居民,呈現出體量小、流轉難等特點,服務范圍受限,資源交換作用受到制約。同時社會化與市場化主體的參與也相對不足。
(二)共生關系層次不高
首先,目前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關系仍處于較低層次,多處在寄生與點共生或者偏利共生與間歇共生狀態,共生單元之間合作單一,互助組織資源有限。多數社會組織不僅僅運營農村時間銀行,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其中,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推進發展緩慢。并且農村時間銀行受政府意志影響大,目前過于依賴政府購買服務,但政府購買服務存在周期性,撥款周期較長、限制較多,容易出現政府購買服務周期結束后服務無法接續情況。
其次,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發展面臨著公益與金融屬性之爭,持續性問題猶存。農村時間銀行具有公益與金融雙重屬性,金融屬性主要在于農村時間銀行實際上還是使用社區貨幣即時間貨幣,銀行是信用中介的一種模式。最后時間貨幣的引入能夠促進非正式部門的養老福利提供與正式部門養老福利提供形成互補關系,有效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但時間貨幣營利性并不為唯一屬性,也具備公益屬性,農村時間銀行是具有公益志愿屬性的互助養老平臺。雙重屬性下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容易出現定位不清問題。
(三)時間銀行運作困境
目前農村時間銀行組織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時間貨幣存在存兌不清問題。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時間賬戶記錄不明。早期時間銀行實踐中互聯網并未得到普及發展,出現了廣泛的信息記錄誤差問題,早期時間銀行對服務內容、時間的記錄方式以純手工記錄為主,存在著易丟失和不易保存的缺陷。一些城市時間銀行難以為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手工記錄的時間賬單因搬遷、保管不當遺失損壞,欠發達農村地區如若不引入電子信息平臺也會出現類似問題。
時間貨幣缺乏統一計量標準,轉讓、繼承、通存通兌困難。在人口流動背景下時間貨幣通存通兌欠缺會大幅打擊人員參與積極性。我國的具體實踐中農村時間銀行服務項目依然以簡單家務勞動、看護、陪同為主,不能完全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特別是心理層面上的需求進行滿足。非標準化“存儲”的勞動在未來的兌換中也難以換算。農村時間銀行的激勵機制也不夠完善,時間幣的延期兌換在無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會遭遇相當程度的通貨膨脹,并且現在存入的志愿時長在多年以后是否被承認,無明顯激勵機制也在降低志愿者積極性,低齡老人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作為養老保障。
(四)社會發展渠道狹窄
首先,社會外部支持不一。制度保障層面上由于時間銀行延期支付的周期比較長,必須由公信力強的機構予以承接,也必須由政府承擔起主導作用,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自上而下地全面推進時間銀行建設。盡管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建設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大力支持互助養老發展,但迄今為止,除了少數省市出臺了有關時間銀行的政策,國家層面上尚未正式出臺相關法律政策來推動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
其次,資金支持不足,時間銀行運作過程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從經費來源看,部分時間銀行舉步維艱,只能靠四方支援,部分能夠獲得政府少量財政支持。特別是在農村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外部經濟支持對于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政府財政支持在目前共生關系下也應占據主導地位,然而一些試點中養老服務活動是社區志愿者自發形成,運行維持主要依靠愛心人士與企業的捐贈,政府的財政補貼較少,養老專業人員匱乏。
五、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共生進化路徑
(一)加強宣傳引導共生單元參與
結合守望相助思想形成社會宣傳合力,提高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社會認知度。鼓勵支持低齡健康老年人參與時間銀行,充分拓展農村時間銀行參與主體,從單一老年人力資源向多元人力資源發展,拓展黨員、村干部、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參與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發展實現代際互助與青銀互助。人口老齡化與城市化交織背景,農村戶籍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在農村的多為婦女、兒童與老年人。在農村地區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中無論是村民自組織主導還是政府委托專業社會組織進行運營,都要保障低齡老人對高齡老人的服務過程,不斷提高其服務質量,保證人才的接續,并且要依助于守望互助傳統,拓展參與人群,讓更多老人、志愿者參與進來。
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基礎發展路徑即為村集體的平臺,通過多種途徑來激發老年人參與意愿,保障其參與能力,做好外部激勵以及對于高齡老人的保障。農村社區內村民熟悉程度高,為互助養老的開展、服務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便利條件。村民自組織利用或租用村內閑置房產,為時間銀行興辦提供場所,承擔部分水電等日常運轉費用,提供資金支持,做到既有互助場所,又支持居家上門服務,村民自組織、社會組織、村莊內精英老人為互助雙方提供溝通橋梁。時間銀行組織機構需要對村內老人進行需求評估,選定受服務老人名單,發布需求委托給指定老人幫扶對象,供其發布需求委托;低齡老人通過時間銀行平臺,承接并完成高齡老人需求,為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獲得時間幣,在平臺內登記記錄,針對性確定互助方式,在服務完成后定期進行走訪并進行效果評估。
(二)有的放矢調和共生關系進程
明確農村時間銀行內部法律關系、主體客體與權利義務。在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中時間銀行組織機構、養老服務提供者與養老服務接受者三方之間構成了勞動關系,客體為勞動行為,三者各有其權利義務,需對該權利義務進行明確界定。需要明確的是三者之間并不存在隸屬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民權法律關系。農村時間銀行組織請求服務提供者為服務接受者提供養老助老服務,并記錄存儲支付服務提供者時間貨幣,同時具有協助服務完成、保障參與雙方安全的義務;服務提供者低齡老人具有請求組織方提供報酬權利,需履行提供養老服務義務;養老服務接受者高齡老人擁有時間貨幣,有請求獲得養老服務的權利。
充分調查農村老年人現實需求與日常困境,針對性豐富農村時間銀行互助服務內容。建立信息管理平臺,推動統一信息平臺構建,并逐步加強各類平臺之間的交互性。通過信息平臺對于時間銀行參與者的有效信息進行明確記錄,明確時間貨幣的轉讓、繼承制度,保證時間支取的可攜帶性,保障儲戶可以跨時間、跨地域實現通存通兌,提高時間銀行的通存通兌性。對時間貨幣進行標準化計量,充分考慮不同服務內容、勞動強度與技術方面的差異,做到計量標準、兌換合理。
(三)多措并舉健全共生界面運營機制
首先,豐富農村時間銀行的服務內容。學習城市時間銀行管理機制優勢的同時發揮農村各地特色,鼓勵不同地區建設特色農村時間銀行。針對老年群體的需求與特點,對參與者進行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知識、基本照護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與專業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培養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加大專業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服務人員的服務意識,建設專業化的工作隊伍,不斷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同時在時間銀行組織中可以學習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進行服務的更新,鼓勵區域特色性服務的實施。通過專業機構來制定并細化具體合格標準,根據時間銀行所在地區情況變化及時對服務進行更新。
其次,完善農村時間銀行管理制度。明確農村時間銀行內部責權關系,使參與主體互相協作配合、共同工作,有效實現組織目標。運用先進的技術對于各個發布任務中服務雙方的需求與供給進行存儲、發布以及進一步的安排,使得每個任務能夠匹配到更合適的參與雙方,提高參與雙方的滿意度,例如細化服務種類,定制個性化服務等。加強對時間銀行的評估,推動引入第三方的評估機構,以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評價時間銀行所涉及的志愿服務,保證參與主體在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服務計量相對客觀并且服務的質量能夠得到保證。
(四)提質增效營造有利共生環境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戰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大前提下完善政府頂層設計,做強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養老產業,利用農村產業經營收入支持互助養老。由政府牽頭推行時間銀行制度,適度引入政府購買服務。在頂層設計層面,推進互助養老需要民政、財政、衛生健康等多部門協同合作,在國家層面出臺時間銀行相關指導性政策文件。公信力保障時間銀行參與者權益,能夠有效激勵更多志愿者參與,自上而下地推進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有助于提高該模式的社會接受度。政府在推廣時間銀行模式的具體做法方面,應先對時間銀行的組織架構,時間賬戶辦理、撤回、轉讓和繼承,存款人的權利和義務,貨幣兌換機制、時間儲蓄流程等做出明文規定,并靈活運用“試點”制度,從“社區時間銀行”建設到“省市級時間銀行”建設再到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不斷提高時間銀行統籌程度。
時間銀行組織的首要條件是保證其有充足的資金來源,應積極爭取政府財政專項支持來保證基礎設施建設,吸引第三方機構參與組織,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可與企業建立商業合作模式、接受企業的捐贈與資金支持,為時間銀行的持續運作提供穩定資金基礎。引入有償激勵機制,保證時間銀行模式的可持續性,保障互助行為的長期性與經常性。同時對于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做好遠景規劃,在預測農村未來養老人數的基礎上,規劃出農村互助性養老機構數量及規模,加強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用新建設施置換老舊設施。完善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激勵機制,將時間銀行運營服務等必要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通過社會捐贈、募集等方式,多渠道籌集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活動資金,探索設立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專項基金,用于應對時間銀行運行風險。
六、結語
在家庭功能不斷弱化的農村,發展適應鄉土本色、利用閑置老年人力資源、低成本、廣覆蓋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對滿足農村養老服務需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因其雙向互助行為有效激勵了老年人參與,助老服務時間能夠轉化為接受服務時間,對于養老服務負擔重的農村老年人具有較強吸引力。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只能對農村養老服務體系起到補充作用,養老主體責任依然在老人自身與家庭。基于共生理論視角,研究發現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本質上是互助主體和互助組織等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時間銀行運營平臺進行服務接收與流通貨幣從而實現共生關系衍化的過程。從內部機理來看,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受共生單元互動機理、共生關系衍化機理、共生界面運營機理以及共生環境推拉機理綜合作用。因此將農村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生態系統衍化至互惠共生狀態,需要協調各主體功能,加大社會支持,發揮各主體最大效用,促進各主體互濟共生,形成良性循環生態系統,保證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價值實現。
參考文獻:
[1] 陳友華,施旖旎.時間銀行:緣起、問題與前景[J].人文雜志,2015(12):111-118.
[2] 陳功,杜鵬,陳誼.關于養老“時間儲蓄”的問題與思考[J].人口與經濟,2001(6):67-73.
[3] 賀雪峰.互助養老:中國農村養老的出路[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1-8.
[4] 王進文,劉琪.邁向老年群體本位的農村互助養老:何以可能與如何可為[J].理論月刊,2021(7):105-116.
[5] 齊鵬.農村幸福院互助養老困境與轉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05-116.
[6] 張晨寒,李玲玉.時間銀行: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新探索[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80-85.
[7] 王立劍,邸曉東.政策組合對養老服務資源供給的影響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12-121.
[8] 劉曉梅,烏曉琳.農村互助養老的實踐經驗與政策指向[J].江漢論壇,2018(1):46-50.
[9] 劉妮娜.中國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的類型與運行機制探析[J].人口研究,2019(2):100-112.
[10] 楊松令,劉亭立.基于共生理論的上市公司股東研究——一個研究框架及設想[J].會計研究,2009(1):81-87.
[11] 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20-30.
[12] 胡守鈞.社會共生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33-40.
[13] 張永縝.共生:一個作為事實和價值相統一的哲學理念[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0-64.
[14] 楊哲,陳思思,陳永妍.社區醫養結合服務參與主體行動邏輯及調適策略[J].中國管理科學,2023(4):218-227.
[15] 鐘仁耀,王建云,張繼元.我國農村互助養老的制度化演進及完善[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22-31.
[16] 陶士貴,張瑛.“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機理與路徑:基于時間貨幣視角[J].新視野,2022(2):81-87.
[17] 紀春艷.農村“時間銀行”養老模式發展的優勢、困境與應對策略[J].理論學刊,2020(5):140-148.
[18] 辛寶英,楊真.社區支持對農村互助養老參與意愿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21(2):114-125.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數字治理視域下社區醫養結合模式遴選及擴散機制研究”(AHSKY2022D171)
作者簡介:楊哲(1981- ),安徽廬江人,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技術社會學;汪雅萍(1999- ),安徽舒城人,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分析;高晶(1999- ),安徽蕭縣人,安徽工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