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永
[摘 要]“道德”是中國共產黨政治話語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具有特定內涵和實踐指向。歷屆黨代會報告對“道德”話語的塑造,包含公民道德、革命道德、傳統道德和政治道德等多重語義向度。在百余年實踐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展現了“道德”話語塑造的價值意蘊,即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價值追求,提高人民道德水準的基本價值追求,以及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奠定道德基礎的高遠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所塑造的“道德”話語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符號。
[關鍵詞]“道德”;黨代會;政治話語;公民道德;政德
[中圖分類號]A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071(2024)03-0035-07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1]157。高度重視道德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優勢。2023年4月18日,黨中央印發的《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規劃綱要(2023—2027年)》明確提出,要制定《中國共產黨思想道德準則》,筑牢中國共產黨人思想道德高地。
黨代會報告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旗幟、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內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水平、價值取向和任務目標。在歷屆黨代會報告中,對“道德”話語的塑造,體現為一個由簡而繁,內涵逐漸豐富化、層次化的有序演進過程,這為深刻認知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
一、 黨代會報告中“道德”話語的圖景勾勒
“道德”話語在黨代會報告的出現,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因此也必然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和中華傳統美德兩個基本向度。從“道德是意識形態”元倫理學觀點去理解,馬克思明確表達了對一切實在論道德和實質規范倫理學的拒絕,而且隱含著馬克思對道德的重新定義,即道德是對生活的建構性表現[2]。而漢語道德語言是中華民族道德生活的表達系統,也是中國道德文化的重要內容[3]。因此,我們在考察黨代會報告中的“道德”話語時,不能單純進行“道德”字詞的文本檢索,而是應包含著“品德”“美德”“公德”等詞匯,同時排除“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在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共出現6處,分別是黨的十二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二十大報告。)這一形容詞性成語。
基于如上基本判斷,通過對包含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內的歷屆黨代會報告的文本分析,“道德”話語總計出現136次,共涉及“思想道德”“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德治”“社會主義道德”“傳統美德”“道德素質”“道德風范”“道德水平”“道德水準”“道德觀念”“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立德樹人”“有道德”“公民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道德模范”“德才兼備”“德和才”“以德為先”“師德”“醫德”“德藝雙馨”“品德”“德智體”“道德教育”“德育”“道德規范”“道德墮落”“道德敗壞”“道德失范”等33種表述方式。
從“道德”話語的時間分布來看,黨的八大報告開始出現,黨的九大、十大報告又消失,黨的十二大報告至今均有出現,黨的十二大、十六大、十八大、二十大報告出現相對高峰。其中黨的八大報告中出現2次,黨的十一大報告出現1次,黨的十二大至二十大報告分別出現13次、7次、8次、14次、18次、14次、21次、19次、20次。
從“道德”話語的詞頻統計分析,高頻詞是“思想道德”(29次),“道德素質”(13次),“職業道德”(12次),“德才兼備”(10次),“有道德”(10次),“社會公德”(9次),“公民道德”(9次),“以德治國”(7次),“家庭美德”(7次),“品德”(6次),“德智體”(6次),“道德教育”(5次)。
從“道德”話語的所在篇目分析,集中分布在“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三個篇目。“文化建設”篇目中的“道德”主要涉及“公民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如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中指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社會建設”篇目主要涉及“道德教育”,即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在黨的十一大至二十大報告中均有體現。“黨的建設”篇目主要針對“在黨領導了國家政權以后,黨內貪污腐化、違法亂紀、道德墮落的現象有了某種程度的發展”(黨的八大報告),側重的是“德才兼備”的干部選拔方針(黨的十二大至二十大報告),也包括共產主義道德(黨的十二大、十五大報告)、社會主義道德(黨的十五大報告)和革命道德(黨的十二大報告)。
綜上,通過“道德”話語在歷屆黨代會報告中時間分布、詞頻以及所在篇目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第一,黨始終高度重視道德建設,并且重視程度呈現出聚焦態勢。第二,黨對“道德”話語的塑造總體體現為一個由簡而繁,內涵逐漸豐富化、層次化的有序演進過程。第三,黨的道德建設的核心價值追求、基本價值追求、高遠價值追求日漸清晰,深刻體現了黨的本質屬性和時代特質。這種語義變遷和價值意蘊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 “道德”話語在黨代會報告中的語義變遷
黨對“道德”話語的塑造有的是由隱及顯,有的是內涵延展,有的是開拓創新,這種語義變遷的粗線條可以從“公民道德”“傳統美德”“政治道德”三個關鍵詞得以體現。
(一) 公民道德: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的顯性關鍵詞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4]32,這在黨代會報告中得以充分體現。公民道德在黨代會報告中有“公民道德素質”“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全民族思想道德”“思想道德建設”等多種表述方式,包含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方面的內容,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目標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總計出現84次,占比高達76%。“公民道德”是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的顯性關鍵詞。
公民道德作為一種政治話語,其主要內容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包含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這一規范表述首次出現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黨的十六大報告沿用了黨中央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提法,將其歸納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表述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成為固定政治話語,沿用至今。黨中央2019年頒布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作為著力點[5]5。
從詞頻類型化分析,個人品德出現3次,分布在黨的十七大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家庭美德出現5次,分布在黨的十五大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社會公德出現7次,分布在黨的十二大及黨的十四大至二十大報告中;職業道德出現頻次最高,達18次,分布在黨的十二大及黨的十四大至二十大報告中,其中,專門職業4種8次,分別是:師德4次(黨的十六大,黨的十八大,黨的十九大,二十大),醫德2次(黨的十七大,黨的十八大),藝德2次(黨的十九大,二十大),軍隊品德1次(黨的十九大)。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內容。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的表述首次出現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也是唯一的一次。鄧小平同志1980年5月首次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之后的黨的十二大報告便有了相似表述,即要帶動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勞動者”。黨的十三大報告根據十二屆六中全會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提出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要求,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黨的十五大報告有兩次相關表述,均將“新人”更替為“公民”,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此后的黨代會報告,不再使用該表述,而轉向“人的全面發展”,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起點,這在歷次黨代會報告中一脈相承。黨的十一大報告指出,我們一定要貫徹落實毛主席的“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6]829。這是毛澤東1957年針對教育界與教育方針有關的“全面發展教育”的討論時提出的,并成為長期指導我國教育的方針,對新中國教育的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提法與黨的歷史上的“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教育”等提法的重要區別在于,把“德育”放到了教育方針的首位。這個方針盡管還不很完善,但仍不失為比較科學和準確的提法。黨的十六大報告,將黨的教育方針修訂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544。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表述被普遍視為重新確立了“五育并舉”的理念。雖然教育方針的具體表述有所調整,但德育首位從未發生動搖,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明的:“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8]34
(二) 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的土壤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大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對傳統美德的態度依附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傳統文化觀。毋庸諱言,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百年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的傳統文化建設經歷了從建設性批判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歷程。其中也有曲折的探索,例如,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往圣先賢”展開了猛烈抨擊,在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新文化運動過激地把民主與科學放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立面[9]435436,并把傳統文化直接等同于舊文化,這種對立的二元觀念,一定意義上堵塞了由中華傳統文化向當代先進文化轉化的可能通道。帝國主義針對新中國的無產階級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所采取的“和平演變”策略“所追求的一個要點是不讓中國共產黨人得到同中國文化聯系在一起的威望,作為完全為他們自己服務的工具”[10]1032。政治的合法性和正確性一定建立在同歷史文化的聯系之上。事實上,儒家思想文化“已經轉化為一種文化心理結構”,成為一種歷史和現實存在的“民族的性格”[11]34。從社會體制結構與文化心理結構來論證“轉換性創造”,這種以儒家為主體的返本開新才是指向中國現實及其未來的[12]。
黨的十五大報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直面解答,提出要“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六大報告在“繼承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話語敘事中,進一步指明要建立“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是黨代會報告中首次將中華民族優秀美德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有效連接。黨的十八大報告直接提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黨的十九大報告則進一步指明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段話語表述是對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直接承續。該文件明確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大主要內容之一,并將其概括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批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與之相伴,文化自信正式被提出,并被納入“四個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關于什么是傳統美德、怎樣對待傳統美德這一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黨的二十大報告基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判斷,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為政以德、厚德載物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意味著對傳統美德的認知達到新的高度。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是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的肥沃土壤,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三) 政治道德: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的支點
政治道德是確立和發展社會各類道德規范的總開關和主要源泉,是立黨、立國、立政、立民的根本道德[13]1。政治道德形塑,實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可能性的判定。新文化運動通過批判孔學,使得傳統文化的主流形態受到猛烈沖擊,而馬克思主義“充當了與中國傳統文化決裂、打倒孔孟之道的武器”[14]193。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構過程中的共處及其相互融合,成為百年來思想文化領域懸而未解的重大議題。“究竟怎樣實現民族形式與社會主義內容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新文化各門學科和各個領域的內容、構架、體系、發展趨勢及其相互關系究竟應當是怎樣的,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實踐和探索的重大課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5]860前文所述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以及堅定文化自信的提出,固然有其文化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保持適當張力的內在規律,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政治的特點,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宗旨的政治,不能不正面借助并結合于民族文化傳統,讓其為建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資源。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無論是推崇馬克思拋棄孔子,或者是肯定孔子丟掉馬克思,都是不可能的”[14]195。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塑造了“革命道德”,它以共產主義道德理想與實踐為目標,是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反映[16]73。在黨代會報告中使用革命道德的表述只有黨的十二大報告,該報告指出“思想建設決定著我們的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它的主要內容……是共產主義的思想、信念和道德……概括起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此外黨的十五大報告使用了“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的表述。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新中國成立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革命道德結構以政治化的國家倫理替代了所有道德,如社會道德、職業道德與個體日常生活道德等,簡單化地使國家政治性倫理規范成為社會的普遍倫理要求,具有了一定的貧乏性、片面性特征[17]36。但革命道德在指導戰爭年代的革命實踐中甚至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而且包含革命道德在內的革命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三大基石之一,仍然是中國共產黨道德建設尤其是政治道德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德才兼備是黨選人用人一以貫之的原則性要求,但對于“德”的權屬地位和內涵界定則是一個歷史漸進過程。黨的十二大以來的報告中均使用了“德才兼備”,但具體話語則存在“德才兼備、公道正派”“德才兼備、實績突出和群眾公認”“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不同表述。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在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的“應當重用德才兼備、公道正派即忠誠于黨的路線并能夠創造性地執行黨的路線的干部”和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的“衡量干部的德和才,主要看在執行黨的基本路線中的表現”的基礎上,賦予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了時代性和先進性。“思想純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純潔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領導干部做到清正廉潔的基礎。”[18]391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19]50。領導干部要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就是要崇尚對黨忠誠的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嚴于律己的品德。特別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先進性政黨的要求,把德在新時代的要求加以具體化、明確化,強調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如果理想信念不堅定,不相信馬克思主義,不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上不合格,經不起風浪,這樣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們黨需要的好干部。”[20]338這極大地拓展了“道德”的邊界,突出了馬克思主義道德品格,承繼了中華優秀美德,并使兩者有機熔鑄為中國共產黨贏得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價值基礎,也即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道德。
“以德治國”在黨的十六大報告的出場對于中國共產黨政治道德具有標志性意義。以德治國不僅是對傳統中國社會“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發展,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它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建設為落腳點,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從而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在這一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以德治國在農村社會的具體運用,也是中國共產黨政治道德向基層的輻射。黨的二十大報告重申了“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 中國共產黨“道德”話語塑造的價值意蘊
話語建構屬于體現主體性、能動性的活動,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定向性,通過不同的詞匯組合搭配使用達到不同的語言表達效果,從而表達話語建構主體的利益訴求與價值主張[21]。中國共產黨“道德”話語是道德情感、道德追求和道德責任,國家、社會和個人利益,道德歷史、道德現狀和道德未來的有機統一,與之相適應,也便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道德”話語塑造的價值追求,即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價值追求,提高人民道德水準的基本價值追求,以及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奠定道德基礎的高遠價值追求。
(一) 核心價值追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8]9。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在黨的七大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被寫入黨章。黨的十六大以后,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我們黨的根本執政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貫穿的一條紅線,深刻體現這一重要思想的根本價值取向。前文所述的中國共產黨“道德”話語不斷豐富、體系不斷完善的歷史進程,正是圍繞著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價值追求而展開的。
誠然,這里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只能是現實的人、勞動者、無產階級。“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2]501,因此,現實的人是居于特定社會關系的人,而不是單個的人,或抽象的人的集合體。無產階級是現實的人之現實指認[23]101。中國古代社會追求大同的理想,“以民為本”的理念也成為其政治治理的宗旨和施政的原則,即統治權力的運用應當以民眾的利益為根本這一理念具有永恒價值,它表達的是對人類政治生活之“應當”的永恒訴求[24]355。從“以民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話語轉換,實質上是表達,并且肯定著人民享有著充分的社會權利,尤其是政治權利的話語方式,是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德治的核心理念。馬克思道德思想強調對道德主體的無產階級的關懷,這是馬克思道德思想的劃時代的意義所在。
受歷史發展規律的限制,人只能在特定的歷史與現實所允許的范圍內發展自己,獲得那個時代所允許的相對全面的發展。中華民族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不同歷史時期,人的全面發展也在不斷得以進步。新時代“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5]4 , 中國共產黨對“道德”的塑造正是在這種螺旋式上升的結構中不斷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二) 基本價值追求:提高人民道德水準
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道德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形態,也是日常生活世界中可付諸實踐的樣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此基礎上,對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有了更為清晰的話語表達,即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不難得知,“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已經超脫了“政治道德”的一般規定,而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這與《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一脈相承,其著力點回歸到公民道德建設之列,這不僅回答了“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話語之間的邏輯層次,也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中國共產黨“道德”話語塑造的基本價值追求,即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三) 高遠價值追求: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奠定道德基礎
道德話語是時代風尚最重要的標志之一,不僅是形塑社會的一種強大力量,也事關一個民族乃至人類文明的前途命運[25]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8]63。從政治道德層面而言,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主張,是對道德文明的整體性理解和對美好生活的積極構想,也是對社會主義道德或共產主義道德“進步性”的理想指認。
1843年,馬克思在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論猶太人問題》中就已提出“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22]38的主張,因此要超越政治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隨后,他在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描述了在構建真正共同體中實現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社會將在所有成員自主聯合的基礎上形成真正的共同體,勞動將成為人的真正的自主活動,每個人的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到那時,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在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進程中真正獲得解放[22]807。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26]394,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工人自己的勞動使工人離開的那個共同體是生活本身,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動、人的享受、人的本質,從而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會的存在的復歸[26]298。可見,在共同體意義上實現人的解放,其中必然包含著人的道德、精神生活向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復歸。
因此,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應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勢和示范引領作用,將道德從資本主義“偽善”中解放出來,擺脫自然必然性、政治依附關系和經濟必然性下的異化道德,從而使之在精神世界和實踐行為復調向度上復歸于一般性的人類活動,并最終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藩籬而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意義上,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奠定道德基礎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道德”話語塑造的高遠價值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范志軍.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點——從元倫理學視角看[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1 (4):79-88+157.
[3]向玉喬.漢語道德語言的構成要素及其倫理表意功能[J].道德與文明,2022(3):26-36.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思想年編: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7]江澤民文選: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余英時.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10]趙云獻.毛澤東建黨學說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劉悅笛.“救亡壓倒啟蒙”:本無可爭議[N].社會科學報,2017-09-28(08).
[13]韓橋生.政治道德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14]張曙光.現代性論域及其中國話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15]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羅國杰.中國革命道德(簡編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
[17]肖群忠.傳統道德與中華人文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1]楊超.紅色話語的世紀變遷與時代發展——基于中國共產黨歷次黨代會報告的分析[J]. 湖湘論壇,2019(6):93-102.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張端.馬克思的解放思想及其當代價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4]崔宜明.道德哲學引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5]丁凡.現代道德話語的形成:從馬基雅維里到康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黔 陽)
(校? 對: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