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武
摘 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基本內涵和重要保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在守正與創新中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守正創新是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規律性的精準把握,守正創新是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價值論的科學認識,守正創新是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實踐論的系統總結。具體而言,守正,就是要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傳統與文化,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創新,就是要順應時代發展變化的新要求,勇于開拓新的領域,通過科技、文化和制度的創新,推動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關鍵詞:守正創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 A81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6-0107-014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6.007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使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簡單回歸,而是在文明形態上對中華傳統文明形態的內在超越。這種“超越”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或完全拋棄既有文明成果,而是一種繼承發展基礎上的超越。這種“超越”本身也不是完成時,而是一個進行時,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逐步向前推進,由其現實建構的文明形態也必將在內容和影響上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實踐、不懈奮斗,探索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建立在人類文明全部成果基礎上,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新型文明。
文明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更是現實社會的寫照。由于歷史不是靜態的、僵化的,文明的演進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面,現代文明作為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業已成為人類社會的普遍共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不例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內涵亦隨之變化,文明不僅體現著時代的特征,更有著交融、共通、互鑒、共生的整體價值傾向,這構成了文明發展共識的“公約數”;另一方面,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也需要適應時代變化不斷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賦予中華文明以新的內涵與之相適應,“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1]。因此,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指導原則,為在新時代繁榮和發展中華文明提供了根本的理論遵循和頂層設計。
一、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
守正創新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體現了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與對時代發展的積極適應,也是對價值論和實踐論的科學認識與系統總結,體現了歷史邏輯與現實需求的統一。它強調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勇于探索新知,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一)守正創新是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規律性的精準把握
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是彰顯正確的價值論進而形成科學實踐觀的基礎,對于文明的建設和發展也概莫如此。馬克思主義始終把探尋規律性、把握規律性作為一項重要的使命和任務,正如恩格斯所強調“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歷史事件似乎總的來說同樣是由偶然性支配著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于發現這些規律”[2],可以說,承認規律性對于事物發展的支配作用,進而透過現象把握規律、運用規律正是馬克思主義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重要目標,以守正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之高度契合。進入新時代,面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新情況、新挑戰、新機遇,而守正創新就正是對中華文明建設規律性的精準把握,其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
首先,守正創新體現了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規律的辯證統一性。一是守正體現了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發展客觀規律的尊重。文明發展規律有著真理性、科學性的指向,在當代中國,遵循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基于中國的國情,立足發展現實,運用馬克思主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功能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其強調守正的核心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意識形態領域的引領,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賦予中華文明建設基本內涵的底色,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闡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核心問題的內涵。二是創新展現了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與發展規律的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注發展、強調發展、面向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就是要促進人類及其塑造的文明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強調在發展中認識世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而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發展的要義在于創新,發展的動力在于創新,因此,以創新為抓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
其次,守正創新體現了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規律的歷史邏輯性。“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3]28可見,要理解中華文明不能離開歷史,要以建設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文明的發展,更不能脫離歷史。守正創新的提出,就是強調在歷史之中理解中華文明發展的實質,在歷史之中把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規律性,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及其由此種歷史觀所驗證的文明觀的歷史邏輯性。守正創新是立足歷史,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問題的深刻思考與科學認識,其不僅旗幟鮮明地強調以立足歷史把握規律性認識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擔當,又深刻揭示了遵循唯物史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準確歷史方位、合理歷史語境、科學歷史方法,是以文明發展規律的歷史邏輯性統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以守正創新為標志的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理論,充分體現出我們黨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規律的認知達到了新階段,體現了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其必將會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展現出不竭的蓬勃動力。
最后,守正創新體現了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規律的現實需要性。以馬克思主義守正創新的理論品格探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關鍵問題,回應了對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目標進行分析和闡釋的現實需要,能夠明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普遍規律、價值訴求、實踐路徑,對于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以馬克思主義守正創新的理論品格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立足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是建設適應時代需要的中華文明踔厲奮發、勇毅探索的偉大實踐,不僅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更是以中華文明的現代化發展,中華文明的全球化發展,中華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從三個重要的現實維度統合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和發展的現實需要性,呈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所獨具的魅力和優勢,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重要特色,充分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了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又有著不同于其他國家現代化的深厚文明載體、文明內涵、文明特質。
(二)守正創新是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價值論的科學認識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著明確的價值訴求和價值意蘊,守正創新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其充分呈現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思想實質和理論旨歸。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哲學無法有效彌合事實維度與現實維度之間可能存在的“鴻溝”與分歧。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強調價值來源于實踐,不是簡單地將價值作為一種抽象的“有用性”進行理解,導致陷入舊唯物主義者“唯客體論”的窠臼,而是從實踐中發現“價值”作為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意義”的關系,其類似于馬克思主義對于人的理解,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501,不是簡單地看待“人”的本質,同樣,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亦不是簡單地看待“價值”的本質,而是立足于實踐所創造的社會生活情境之中加以考量。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中,“價值”是一種描述和衡量關系狀態、關系存在,其聯結了主體的需求與客體的現實,事實維度和價值維度之間實現了合理的橋接,科學的價值論也就隨之產生。正如馬克思所強調的“‘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5]406,這也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辯證唯物主義的精髓,從系統和整體著眼審視“價值”問題。對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言,守正創新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價值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6],深刻揭示了在中華文明建設中堅守馬克思主義價值原則的極端重要性,引領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整體導向。可以說,守正創新不僅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價值實現明確了必須始終遵循的“底線思維”與“紅線思維”,而且還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價值實現提供了能動發揮作用的“定盤星”和“方向舵”。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的價值原則,就是要把握住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實質;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的價值原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與科學性,不斷探索在新時代建設中華文明的科學規律與正確道路,通過中華文明的建設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對人類文明產生的“異化”影響,賦予并發揮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對于實現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和功能。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的價值原則,就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以確保以守正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向不偏不倚,前途一片光明。無論是要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服務于作為個體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抑或是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和發展消解當代文明“異化”的風險都是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整體性、系統性的宏大工程,其何以實現,以何實現,都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的價值原則,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的價值原則,能夠有效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供給。從新中國成立到進入新時代,當代中華文明一掃往日陰霾,撥云見日,以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深厚底蘊,再次散發強大的魅力,成了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守正創新是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實踐論的系統總結
誠如恩格斯所述“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7]776,歷史唯物主義強調文明所屬的意識形態領域必須依靠社會存在才能存續,而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架構起二者之間的橋梁。馬克思主義從其一經誕生開始,其理論就有著明確的實踐導向性,“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502,守正創新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也不例外。從來源上說,守正創新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實踐。從目的上看,守正創新就是要以實踐為抓手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明、實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實踐體現了守正創新。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運動的、發展變化的。事物發展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一種形態到另一種形態演變的過程,擺脫不了與過去的聯系,又不斷生長出新的內容。馬克思主義作為揭示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從以往理論中吸取合理內核并進行新的理論闡述”[8],體現了守正創新的鮮明特色。馬克思主義源于發展,也始終處于發展中,在與時俱進的實踐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9]691。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類社會的發展遵循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可忽視的,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理論“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10]182。馬克思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在創新中堅持守正,確保理論不變質不變色,在守正中積極創新,不斷增強理論的思想偉力和實踐偉力。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實踐體現了守正創新。毛澤東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教條主義者不遵守這個原則,他們不了解諸種革命情況的區別,因而也不了解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11]182在革命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一方面積極學習外來的思想與觀念,但并不是簡單照抄照搬國外的經驗和做法,而是結合國情不斷探索自己的道路,提出了切合中國自身實際的主張與路線,成功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國的革命和建設的勝利,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密切地聯系起來,這是我們黨的一貫的思想原則。”[12]116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事物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的結合,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甚至錯誤。社會主義事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確實出現了挫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一方面積極學習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也高度重視其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適合中國自身特點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教訓,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聚焦于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主要矛盾,致力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順應時代要求正確分析認識國際國內形勢,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同時入手為發展經濟創造條件,拉開了改革開放序幕,黨和國家事業煥然一新,中國的發展邁入了快車道,中國人民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創舉。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給世界帶來了巨大沖擊。但中國共產黨保持了理論清醒和歷史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扛住了歷史風浪,保持了社會穩定,取得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巨大成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面臨國內出現的新問題和復雜的國際環境,堅持從我國仍然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審時度勢,繼續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堅持守正創新的理論品格。為確保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順利推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13]。綜上所述,守正創新正是對黨團結帶領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以實踐為目的,對文明發展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和理論的不斷升華。
二、在守正中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在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守正”是確保發展不偏離正確軌道的關鍵。這意味著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尊重歷史傳統,順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守正”也要求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歷史養分,為現代文明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掌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歷史主動和理論自覺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歷史唯物主義也同樣強調這一邏輯。作為人類歷史的產物,文明的演進遵循歷史唯物主義規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12]。依據這一論斷,物質文明對文明的形態起著基礎性、決定性作用。物質是生存的基礎,沒有一定物質條件,人的生存都很困難。沒有了人,就沒有人類歷史,也就沒有人類文明。物質文明集中體現為生產力水平。人類在幼年時期,生產力水平比較低,除了應對環境變化被迫長途遷徙,活動范圍很小,對事物的接觸和認識也比較有限。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形下,文明處于比較初級的形態,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創造和發展音樂、體育、美術等,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在有限的空間中為生存與自然作斗爭。
倉廩實而知禮節,當人們擁有一定物質財富后,就具備了一定條件和能力去創造更加豐富、更加高層次的精神文明。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指出:“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8]299隨著人類實踐的積累,生產力不斷發展,人們除了勞動滿足生存需要外還有一定閑暇時間,文化活動也慢慢多了起來。交通工具的發明,使人類活動范圍遠超過往,人們對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接觸了更多的人和物,認識得到不斷擴展,文明隨之得到發展。今天,人類活動的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遠及太空深海,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人類文明的發展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階段。
文明的多種內涵之間并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斷發展變化的。高度的物質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基礎。沒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支撐,就沒有牢固的根基,往往成為鏡中花、水中月。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等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在處理好物質文明的基礎上,系統地推進現代文明建設。一方面,持續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深入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物質文明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等其他文明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一定獨立性,二者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需不斷提升社會文明、法治文明、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文明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文化支撐和制度保障。
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遵循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探索中華文明建設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成立,毛澤東就向世界宣告,“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5]。鄧小平強調“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1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直強調發展是興國的第一要務,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了生產力,豐富了物質財富,取得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偉大成就。物質文明建設的成功,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增強了自信,提高了全社會的凝聚力,促進了文明的整體性進步。在信息傳播十分迅速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快速發展的物質文明作支撐,其他文明建設將失去重要依托,很難取得長期成效。改革開放的過程,同時也是進行一系列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層面優化調適的過程,為經濟建設工作夯實了社會基礎,掃清了認知障礙,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文明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適時總結提煉,不斷與時俱進提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理論,為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新的理論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7]14,表明中國共產黨仍將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致力于系統地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以創建更加美好的社會為己任。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性,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切實踐行初心使命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其“長期以來在學界似是不言自明的”[18]。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古來歷史的運動,都是少數人的運動,或是為了少數人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運動,卻與此不同。他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19]21。“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揭示了關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規律,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20]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持人民性這一鮮明的特性,這必然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需服務于這一初心和使命,服務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人民。正如“人是現代化的主體,沒有人的現代化,不體現‘人民性意蘊,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21]一樣,人民性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所在和根本目的,貫穿全過程。離開了人民性這一本質要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也就失去了意義。只有堅持人民性,才能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作為推動歷史進程的實踐主體,也是文明的創造者,必然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從文明的定義看,文明天然是人民的產物。人民的行為塑造了文明的形態,推動了文明的變遷。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時強調:“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22]只有依靠人民,才能真正建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旦背離了人民的意愿,離開了人民的支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會失去正確方向,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繼承和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優良傳統,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不犯顛覆性錯誤,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充滿各種亂象和動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堅決反對封閉僵化的“老路”,堅決抵制全盤西化的“絕路”,堅決避免“改旗易幟”的“邪路”。如果不能守正,如果犯了顛覆性錯誤,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深層次根源及其所帶來的沖擊和后遺癥,特別是對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沖擊,深刻揭示了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背離人民性后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慘痛教訓。
繼承和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性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二者之間是有機聯系、相互促進的。堅持人民性,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支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至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有效路徑。
(三)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歷史養分
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歲月洗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形成了不少卓越的思想觀念、有效的道德準則和燦爛的人文精神,這對于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價值規范和文化支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首先就是要珍惜文明成果、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文明基因。
先秦《禮記》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23]537-538。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24]324,荀子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5]499,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6]165。上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程度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內涵,反映了人民的追求。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源于中華文明,二者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從中華文明之樹上綻放的現代花朵,雖始于中華文明的歷史之中,然而一旦從中華文明的歷史中長出,便與歷史相對應,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的精神與品格。”[27]中華文明的很多優秀特質和輝煌成果,使中華大地展現出勃勃生機,綿延不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經五千年而不衰,是唯一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這樣的文明成果,一定能為創建新的文明形態提供難得的精神食糧,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堅持正確方向提供文化支撐,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同與支持。“我們應該看到并充分釋放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明之為‘湍流的能量,在回顧與展望璀璨奪目的中華民族傳統文明中,自覺審思中華民族從何處來、中華民族傳統文明何以能夠且何以必須實現現代轉型的前提性問題,不斷激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歷史潛能。”[28]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挾其堅船利炮向東方古老文明發起沖擊,中華文明遭遇前所未有之強敵,面臨生死存亡之困局,在此背景下,無數仁人志士為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之中,不屈不撓、前赴后繼,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以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為代表的民族主義、以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為代表的改良主義、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結果均以失敗告終。
直到中國共產黨經過血與火的考驗,在艱辛的探索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使馬克思主義在獲得中華文明歷史養分之后愈加呈現其真理光芒,而中華文明亦從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豐富內涵中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升華。實踐證明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從中汲取歷史養分。
(四)堅持自立自強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路徑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從中國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索自立自強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依靠自立自強,在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國防建設和文化知識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中國共產黨因應世界局勢變化,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實現了中華民族富起來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創舉。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并沒有簡單地照搬照抄外國經驗或者書本知識,而是實事求是尋求有效的道路。歷史和現實表明,我們有能力解決好存在的問題,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提升民生福利水平,不斷壯大國家力量。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道路上,中國人民完全有自信有底氣貢獻中國力量,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文明的構成中,政治文明是基礎性的,對其他文明具有重大影響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統一性和協調性的先決條件。面對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利益群體多樣化的局面,必須有強有力的領導力量,才能維護核心價值觀和社會穩定,才能凝聚共識,為新的文明形態創建奠定有利的社會基礎。否則,紛爭與割離將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甚至帶來災難性后果。“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我們指導思想的唯一選擇,就因為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才能科學地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奠定科學信仰的客觀依據。”[29]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充分考慮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走一條符合發展階段和發展需要的道路。
三、以創新為動力開辟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新境界
創新是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關鍵動力,它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更是開辟發展新境界的必由之路。面對全球化挑戰和國內發展需求,創新要求我們緊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步伐,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激發社會活力和創造力,提高國家競爭力。
(一)以新理念新舉措回應時代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由于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失序、行為失范、道德式微的問題日益突出。”[30]在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人口合理增長、收入差距較大、部分群體上進心不足等,是極其重要的課題。從國際社會看,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等與文明建設和發展相悖的現象時有發生、地區沖突加劇、國家間信任度降低、不同國家人民之間敵意上升、西方國家內部社會撕裂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比較棘手,需要加快建設新的文明形態予以有效應對。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導向解決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的問題。同世界上主要大國相比,我國在人均耕地、石油儲量、重要礦產資源儲量、水等重要的生產生活物資方面都處于比較低的水平。耕地面積關乎糧食生產能力,進而關乎人類生存。在耕地面積方面,我國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數量都比美國低得多,此外,盡管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6位,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27 38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8 21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與地表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7 194億立方米,但是,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 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值的30%,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31]。我國的國家基本情況決定了我們需從立足于自身資源的底線思維出發完成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應地,作為國家發展重要作用力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其也要與這一要求相適應,因此,在資源有限的條件約束下,應以創新的思路和路徑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揮先導和引領作用。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堅持綠色化道路解決環境壓力問題。文明演進的過程,也是生產力發展的過程。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其中勞動者即人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經過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生產力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過程中已出現了污染較重等問題。要確保生產力持續發展,“綠色化”是根本保障,只有走這一條道路,才能有效降低排放,才能更好地保護環境,才能更好地保護人類健康,也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如果人的健康被損害,甚至生命受到威脅,那么,生產力必將大大削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必將受到影響。“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決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目標。”[32]
(二)堅持技術引領系統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創新是第一動力,也是文明發展的源泉。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運動的,也是前進的。文明的發展也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即從低級階段不斷邁向高級階段。更高階段的文明,意味著更高水平的物質基礎、更高層次的精神財富、更高水準的生活狀態。以代表物質文明的工業為例,高端化的工業成就是高層次文明的重要特征。工業高端化,意味著高水準、高品質、高附加值,是工業發展的更高階段和必然結果。工業的高端化主要由創新驅動,無論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還是體制機制創新,乃至于工業產品的外觀創新。推動時代向前發展,建立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離不開創新。“在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歷史上的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一樣,必須通過創新才能實現。”[33]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密切跟蹤新技術新理念,通過不斷嘗試新的實踐探索,不斷總結新的經驗成就,形成新的符合國情、體現特色的文明成果。如果不能大膽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探索,文明將面臨停滯不前的風險,有可能越來越落后,越來越被動,乃至于被時代遺棄,被世界拋棄。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數字技術發展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對創新的驅動具有劃時代意義,也將對文明的塑造產生革命性影響。正如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造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電的發明和使用造就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樣,智能化是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驅動力的集中體現和最新成果。數字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比較明顯地具備了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是數據可以對各行各業進行賦能,第二是萬事萬物都可以數字化,二者的有機結合且相互作用,就是智能化。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在智能化條件下得到了最為充分的表現。智能化雖然還處于初期,在技術領域可以說剛剛嶄露頭角,但是已經體現出了強大的威力,在智能制造、智慧礦山、藥物研發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是創新的最大驅動力,其必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意識層面,數字經濟也正在重塑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從而引起思考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變化。這種深刻的影響,有人甚至將其上升為數字文明的高度,即“隨著新一輪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VR等云數智新一代科學技術的改革,又一次將全球信息化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數字技術都從量的積累邁向了質的飛躍,一種基于信息文明基礎之上的新的文明形態——數字文明——正在興起”[34]。無論從什么層面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發展,對塑造新的文明形態的影響是廣泛、深刻而持久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以創新為動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系統思考問題,推動問題一體化解決。文明涉及諸多方面,包括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每個方面又涉及多種因素,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過程中要把握好區別對待和系統提升的關系。“新時代新征程要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既要積極推動各文明要素實現協調發展,也要促其進一步實現創新完善和價值融合,還要在實踐層面上做好科學評價工作,由此才能在不斷提升現代文明建設水平的基礎上,為推進強國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奠定更加厚實的文明根基。”[35]比如,在經濟文明方面,我國既有公有制經濟,又有民營經濟,既有市場的作用,又有政府的調控,如何更好地處理好公有制經濟與民營經濟的關系,更好地協調好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的關系,都需要認真透徹地研究,密切關注形勢變化,采取系統性措施。
(三)以開放包容的視野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以資本為本、以資產階級為中心,是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文明,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人的異化、物化。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又是一個正在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實踐、不懈奮斗,探索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同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簡單回歸,而是在文明形態上對中華傳統文明形態的內在超越。這種“超越”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或完全拋棄既有文明成果,而是一種繼承發展基礎上的超越。這種“超越”本身也不是完成時,而是一個進行時,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逐步向前推進,由其現實建構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必將在內容和影響上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胸懷天下,與其他文明交流對話,這是更高層面的文明應具有的格局和應承擔的責任。受到歷史與自然條件限制,文明的孕育與發展往往被時空所切割,生成了不同的現象與特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能力與活動范圍越來越大,文明將會越過其原有的邊界向外蔓延,不同文明的交匯在所難免。當不同文明碰到一起,融入和碰撞都有可能發生。
當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泛濫,地區沖突頻發,一些國家通過搞小圈子、小團體方式,嚴重干擾了全球一體化進程,威脅了世界和平,傷害了供應鏈穩定,削弱了世界福利水平,使國際經貿聯系與國際關系受到嚴重影響。但是,緊密的經濟聯系很難完全中斷,任何國家和地區都很難與世界完全切割,無法獨善其身,需要各國相互協作才能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世界需要新形態的文明更好地調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項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戰略任務,是一個聯通中國與世界的遠大目標。”[36]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解決好自身的問題,高質量地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將有利于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是對人類社會的積極貢獻。
四、結論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守正創新,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共同呈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主義,在文明發展和建設方面的理論傾向、價值旨歸、科學路徑。守正離不開創新,離開了就會故步自封,失去活力。創新離不開守正,離開了就會根基不穩,失去依托。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是守正的目的和結果。新時代新征程上,需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在中華文明建設和發展中,在守正中汲取精華發揮優勢,在創新中找到新的動力和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努力做到在創新中堅定不移地守正,在守正中開拓進取地創新,不斷書寫中華文明新的輝煌篇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蔡奇主持[N].人民日報,2023-06-03(1).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2022年10月2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1).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8]? 欒文蓮.馬克思主義時代理論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規律的思想引領[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9(5):49-55.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
[10]? 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2.
[11]?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
[12]?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3]?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15]?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6]?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17]?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18]? 閆揚,肖士英.論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基于馬克思文本中三重視角的人民性證成[J].寧夏社會科學,2023(5):43-52.
[19]?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校注本)[M].陳望道,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21:21.
[20]? 于萍.論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J].黨的文獻,2023(1):42-49.
[21]? 萬秀麗,王二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民性的內在邏輯[J].寧夏社會科學,2023(5):53-62.
[22]? 習近平.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03-13(2).
[23]? 王夫之.禮記章句[M].長沙:岳麓書社,2011:537-538.
[24]? 萬麗華,藍旭.中華經典藏書: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324.
[25]? 方勇,李波.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1:499.
[26]? 李勇先,等.范仲淹全集: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2020:165.
[27]? 魏崇輝.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基本定位、方法遵循、根本依托[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23-34.
[28]? 吳莎,姚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雙重動力與思想指引[J].寧夏社會科學,2023(6):45-50.
[29]? 侯惠勤.馬克思主義“行”在守正創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15):4-11+91.
[30]? 陳志剛.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6):56-64+156.
[31]? 顧行發,李閩榕,徐東華,等.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55-177.
[32]? 陳金龍.毛澤東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奠基[J].毛澤東研究,2023(5):4-12.
[33]? 何星亮.創新性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J].思想戰線,2023(5):1-10.
[34]? 吳艷東,廖小丹.人類文明新形態視野下數字文明的本質意蘊及建構反思[J].重慶社會科學,2023(1):34-45.
[35]? 胡洪彬.系統觀念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一個分析框架[J].學術界,2023(9):71-79.
[36]? 商志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論要[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6):48-55+64+155-156.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rough unwavering adherence to truth and relentless innovation
Chen Yingwu
(Gui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Guizhou, Guiyang? 550002)
Abstract: Building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essence and crucial guarantee for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stering a new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iven the new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it holds immens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rough unwavering adherence to truth and relentless innovation. Adhering to truth and innovation entails a precise grasp of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on of its value theory, as well as a systematic synthesis of its practical theory. Specifically, adhering to truth means resolutely upholding Marxist foundational standpoints, viewpoints, and methodologies; adopting a people-centered value orientation; pursuing objective reality; respecting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culture; and conforming to the laws governing social progress. Innovation signifies meeting novel demands arising from changing times by fearlessly exploring uncharted territori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while propell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s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Chinese nation;Moder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