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姑娘譚不如在葡萄牙參加了一次英國藝術家舉辦的工作坊活動,突發靈感,決定用衛生巾刺繡……
拒絕“月經羞恥”
譚不如出生在長沙市望城區沱市村。第一次來月經時,譚不如有點慌亂,不知怎么辦。加上媽媽那句“完了,你長不高了”,讓譚不如為自己就這樣跨入“大人”行列而懊惱。
譚不如覺得成年人的世界很恐怖,她討厭衛生巾,擔心經期使用厚厚的衛生巾會被別人發現,而且衛生巾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會影響身體健康,這些都加深了譚不如的抗拒感。
大學畢業后,家居設計專業的譚不如工作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藝術水平還有提升空間,于是辭去工作,去法國南部城市利摩日的美術學院留學。在那里,譚不如對藝術有了全新的認識。
2022年,譚不如在葡萄牙參加一名英國藝術家舉辦的工作坊,名字叫Protection,意思是“保護”。譚不如開始思考:我要保護的是什么?當時,她的包里帶了一個衛生護墊,上面正好有Protection這個單詞,難道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啟示?
譚不如把護墊拿在手上仔細觀察,看到上面有一些花紋和印記,又聯想到在葡萄牙街頭漫步時,街邊建筑物上那些花磚圖案,細細密密的,繁復而熱鬧。受到啟發的譚不如決定用一種細密的圖案在衛生護墊上呈現自己的想法。
在衛生巾上刺繡
譚不如看過一部關于女性生存的紀錄片,知道在許多貧困地區,女性在生理期時所面臨的困難,加上自己小時候也對此感到羞恥和恐懼,就想從這方面入手做課題。開始,譚不如用水彩在護墊上畫畫,但效果很不好,顏色暈得一塌糊涂。
譚不如想到農村女孩們在鞋墊上刺繡,靈機一動,不如在護墊上刺繡?;貒?,她從零開始學刺繡。刺繡針法有很多種,分為直針繡、鏈針繡、回針繡、輪廓繡、結粒繡、長短針繡、勾邊繡……其中最常用的是直針繡,針與布垂直,一針一針的刺繡。衛生巾的材質為棉、不織布,很適合刺繡,譚不如照著網上教學,很快便上手了。
每次,譚不如會想好題材,然后在衛生巾上畫好草圖,再開始刺繡。以直針繡為基礎,繡一些簡單的花朵、蟲魚和心形圖案。在繡花朵時,譚不如用輪廓繡、結粒繡兩種方法結合把花瓣繡好,再用輪廓繡繡花莖。譚不如還用一種密密麻麻的小針跡,襯托出許多白色的頭尖肚圓的圖形,就像許多草履蟲。經過日夜練習,譚不如學會了輪廓繡、長短針繡、勾邊繡等,多種針法并用讓作品更有質感。
在地鐵通勤時,人們都是看手機打發時間,譚不如卻拿出衛生巾來刺繡,把它當作對日常生活的反抗,也是她作為女性對生理期的一種感悟。在公共場合用衛生巾刺繡,經常會引來陌生人的好奇。譚不如也會偷偷觀察坐在她旁邊的那些人。男性一般不會過問,有些女性會問一些問題:“你在做什么?”“這是干什么用的?”……譚不如會告訴她們,這是她在做的一個藝術項目,旨在倡導人們拒絕“月經羞恥”。接著,譚不如會展示幾片繡好的衛生巾作品,供她們欣賞。
到更多人中去
2023年8月,譚不如在北京二環內的一條胡同里舉辦“衛生巾刺繡”市集,她把衛生巾刺繡作品擺出來,吸引了許多好奇的目光。有兩個20多歲的女孩經過攤位時,表現出唯恐避之不及的神態,一邊快速走過一邊說:這個好羞恥啊,怎么在上面做這個?這是譚不如第一次聽到有人用“羞恥”來形容這件事,原來還是有些人認為這是件不得體的事情。
更多人是理解。68歲的袁阿姨覺得這是一堂另類的生理衛生課,讓女性更深刻地意識到要保護自己。她記得自己年輕時,衛生巾在國內還不普及,女孩們都用草紙或衛生帶。衛生帶用后清洗從不拿到外面曬,覺得難為情。她在“衛生巾刺繡”市集上,一針一線地繡著自己喜歡的圖案,白底的衛生巾上,不一會兒便誕生出一朵綠葉襯托的小紅花。她希望人們正視月經,像呵護花朵一樣呵護女孩。
58歲的金阿姨經歷過“月經只能和閨密說”的保守年代,她發現月經羞恥至今也沒有消失。她的95后女兒講起上學時遇到例假,每次都把衛生巾裝在小包里再去廁所。所以這次參加“衛生巾刺繡”,就是要徹底摒棄這種保守的思想,女性無需為此感到難為情,相反應該感到高興與自豪。因為,月經意味著卵細胞發育成熟并順利排出,這是人類繁衍的基礎之一。
讓譚不如感動的是,在人員眾多的市集上,一個爸爸把衛生巾撐住,讓女兒信馬由韁地繡。爸爸用這種方式,給小女孩性教育啟蒙。
2024年1月,譚不如在社區舉辦“衛生巾刺繡”工作坊,懷有身孕的她挺著肚子在工作坊內布置了許多“衛生巾刺繡”作品。譚不如向大家講解衛生巾的材質和刺繡的針法。一個原本陪懷孕妻子參加的男士,在大家鼓勵之下第一次體驗刺繡。他鼓起勇氣拿起針線,繡了個簡潔的笑臉圖案,寓意希望女性能樂觀地面對身體的變化。
這次工作坊活動主題是“直線”,一個退休的阿姨繡了一條刀疤圖案,一條直線,兩邊是像蜈蚣腳一樣的對稱短線條,周圍繡了綠色小葉片。她說,這象征著自己剖腹產的傷口,環繞的綠色則代表生命。
為了避免浪費,譚不如盡量選擇過期的衛生巾來做刺繡,再把這些作品按系列歸類,保存起來,以后她會做一個展覽,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性觀念。
2024年3月,譚不如升級當了媽媽,未來,她希望這個藝術項目可以在各個公共領域實踐,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