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厭學其實只是一個表象,這個表象的背后,掩蓋了一些其他的家庭沖突。那么,是什么樣的家庭動力會導致孩子出現厭學呢?
孩子厭學背后的夫妻沖突
有個初中生,整天玩手機打游戲,不愿意去上學。在學校時,經常出現腹痛等身體不適的癥狀,但是父母帶他去醫院檢查也檢查不出什么問題。請假休息在家期間,他就躲在房間玩游戲,非常興奮和開心,完全沒有身體不適的跡象。
這是課程上學員的案例,我們在課上討論了關于孩子的行為和狀況。在了解父母對孩子狀態各有什么看法和過往的應對方式時,父親就說了一句:“都是你太溺愛了,總是慣著他。”當父親這么說的時候,就已經呈現了一部分的家庭動力。而且,很可能就是導致孩子厭學的因素。
父親在異地工作,雖然兩地并不遙遠,每周都能回家一兩天,但平時主要還是由母親照顧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分歧。盡管夫妻二人對于孩子不愿上學的行為都很焦慮,但他們表現出來的狀態卻大相徑庭。母親非常著急,總在問方法:如何才能讓孩子重新愿意上學,有什么操作步驟等。父親雖然也很想解決孩子厭學,但他的表現似乎早已得知了問題的癥結一般,一開口就是:“我早就說過了,不能這樣慣著孩子。”
孩子四五年級時,寫作業拖拉磨蹭。此時,丈夫會比較嚴厲,甚至打罵孩子。妻子則認為丈夫只知道批評,這樣會打壓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更加抵觸。而丈夫則認為妻子過于溺愛孩子,甚至在孩子表示不想寫作業時允許孩子休息。因此,丈夫認為,孩子現在一上學就說不舒服肯定是裝出來的。在這一系列的觀點陳述之后,這位父親再次強調,孩子厭學源自于妻子的教育方式。
夫妻倆因孩子的作業問題陷入爭執,背后隱藏的是對彼此的不滿。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不僅沒有對孩子起到教育作用,反而讓孩子的問題更為加劇。最初,孩子只是寫作業拖拉,自從上了初中后就頻頻請假,上學時總是感到不舒服,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厭學態度。
夫妻間本就存在潛在的沖突,而這些矛盾通過孩子的厭學問題呈現出來。丈夫認為責任在妻子,把孩子慣壞了。由于丈夫經常不在家,他也無法有效地進行管教。當他偶爾在家時,卻對孩子的行為挑剔指責,進一步加劇了父子之間的緊張關系。實際上,丈夫所表現出的指責、挑剔,既是對妻子不滿的表達,也是他試圖在家庭中找回自己位置的一種動力。
因為父親的長期缺席,孩子成了母親的情感支持,母親也越發地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每當夫妻之間有沖突的時候,孩子就自動站在母親的身邊,母子間形成了聯盟,父親被排除在聯盟之外。
當父親被拒之在外時,母子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隨著青春期到來,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孩子覺得媽媽過于關心、嘮叨不停,從而變得越來越叛逆。當母親管不住孩子的時候,就想把父親拉回來。而丈夫一回來就會批評指責孩子。這時候,妻子又會認為丈夫的管教方式太粗暴,沖突又再次回到了夫妻之間。
這個過程,其實是妻子借由孩子的問題,與丈夫產生聯結。因為平時夫妻之間缺少溝通,孩子就自動填補了母親情感需求的位置。妻子并不希望丈夫指責孩子,但是如果不說孩子的問題,似乎又無法把丈夫拉回到身邊。孩子潛意識中捕捉到了家庭里發生的一切,所以他就在父母的互動過程中繼續維持著厭學行為。
三角化的家庭關系
家庭治療中有個概念,叫“三角化”。意思是,有矛盾、有問題、有沖突的雙方,通過引入第三方,讓原本的問題看起來“消失”了。但是,原本兩個人之間的沖突和問題并沒有解決,只不過是通過第三方的卷入暫時轉移、緩和、掩蓋了。
三角化在家庭里面,就是孩子被卷入父母的夫妻關系當中。比如,讓孩子站隊。父母的一方或雙方,經常有意無意地向孩子尋求情緒的支持,對孩子抱怨“你爸怎么樣”“你媽怎么樣”……或者,過度關注孩子。可能父母并沒有向孩子抱怨、訴苦伴侶的不好。但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到了孩子的身上。
如果孩子卷入夫妻關系的問題中,當他承受不了時,往往會通過各種問題來呈現,厭學只是其中一種表現方式而已。
三角化的家庭關系,會呈現出下面三種形態。這三種形態,對應的就是家庭問題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相對平衡的夫妻關系,因為有了第三方(孩子)的加入,開始變得不穩定。比如,在孩子出生,或上學之后,夫妻關系出現了更多的沖突。而最經常出現的矛盾,就是夫妻之間對孩子的教育、養育理念不一致的沖突。
第二個階段是不穩定的夫妻關系,因為孩子被卷進來,家庭關系就變得“穩定”了。前文中說到,當家長向孩子訴苦抱怨伴侶,或是過度地關注孩子,當孩子承受不了時,就出現了厭學的問題。于是,父母暫時放下夫妻之間的沖突,轉而把注意力都放在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上。
第三個階段是表面“穩定”的夫妻關系,因為第三方的離開或將要離開,逐漸變得不穩定。最典型的現象就是高考過后的離婚潮。有的孩子早已捕捉到父母不和的狀態,盡管他們有學習的能力,但是他不敢讓自己繼續學下去。因為在潛意識中,他們會擔心,如果考上大學就意味著家庭會分崩離析的話,他們就會無意識地發展出各種軀體癥狀或變得厭學,造成無法順利完成學業,不讓自己有更好的發展,以此來維持家庭的“穩定”。
厭學只是局部癥狀
在課程中,我建議夫妻倆在當地做心理咨詢。當時,妻子就忍不住抱怨,說丈夫的工作忙,肯定不能來參加。但是,丈夫馬上就說,他可以請假配合。當丈夫這么說時,我留意到妻子沒有一絲反應。似乎,丈夫說自己忙不能來,才更符合她想象的答復。
于是,我就對這位媽媽說:“似乎你一直留意到的是丈夫做得不夠的地方,可能你也很想借這樣的機會去表達對丈夫的憤懣。即便他說可以請假,一同去接受咨詢,你似乎也不愿看到他做出配合和改變。”
同時,我也對這位爸爸說:“你是否留意到,每次你與妻子產生沖突的時候,孩子就會站在媽媽身邊,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想象一下,假如妻子愿意調整她過去的養育方式,甚至完全按照你說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話,孩子是否就一定會上學呢?”
這個家庭中無意識的動力,在通過孩子的厭學問題來呈現這份彼此的不滿與渴望。這也是導致孩子厭學、家庭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孩子厭學,很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本身就有不穩定的因素,只不過是通過孩子厭學這個局部的癥狀反映出整個家庭的問題而已。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