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離婚后的韋某機緣巧合下和離異女子覃某相遇,互生好感。半年后,兩人登記結婚。兩人在各自的第一段婚姻中均有孩子,于是約定再婚后不再生育子女。登記結婚手續辦完后,韋某為了表示對妻子的中意之情,往覃某的銀行卡里轉了50萬元,用于共同購置新房。誰知,兩人婚后十個月便開始分居。韋某長時間聯系不上覃某,因而將對方訴至法院,請求判決離婚,要求覃某返還50萬元。
法院立案后,經查實,該銀行卡里已無余額。韋某再次向承辦人員提出申請,幫助調查錢款的流水情況,并認為覃某未經他的同意就擅自使用錢款的行為,已經構成了侵權。
2023年6月,法院于對案件進行了不公開審理,覃某委托代理人參與應訴。庭審中,韋某訴稱,自己的轉款記錄、聊天截圖等證據可以證明,轉入覃某銀行賬戶的50萬元屬于婚前財產,是自己婚后交由覃某代為保管,用作雙方共同出資購房的款項??神成米詣佑昧嗽摴P錢,其行為屬于侵權,依法應當返還。
因案情復雜,同年8月,法官進行了第二次開庭,庭審主要圍繞二人對婚姻家庭的態度,及案涉錢款的定性和去向問題進行辯論。覃某辯解稱韋某轉入自己銀行卡內的50萬元,是他兌現供養承諾和愛意的實際行動,應視為對方婚后贈與。即使該款不是韋某贈與,依法也屬于夫妻共同財產,而錢款大多數也用于二人共同生活所需,目前已消費完畢,故無需向韋某返還。
在兩次庭審中,第一次由覃某的代理人出庭,其辯稱“覃某為了在外打工,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不能回鄉參加庭審”的理由,與第二次庭審稱“覃某婚后,韋某答應供養她,于是覃某便辭職待業,目前無工作”的陳述前后矛盾,以及到庭應訴處理個人婚姻關系的態度,均表明覃某對待婚姻家庭的態度是較為消極的。至于涉案的錢款去向,在轉至覃某銀行卡當天,未征得韋某同意的情況下,覃某便通過微信綁定銀行卡的方式將案涉錢款分多次多筆轉到自己名下的其余多張銀行卡、微信和支付寶里,在婚后一年六個月時間內將案涉錢款全部花費完畢,這遠超覃某婚前月收入的消費水平,也不符合普通家庭的生活消費水平。另外,覃某未經韋某同意,將案涉款項任意消費、揮霍錢財的行為,足以證明覃某在婚姻期間對待婚姻家庭并未用心經營,對待家庭面臨經濟壓力問題時極不負責。
雖然轉賬行為發生在登記結婚之后,但因韋某并未表示將案涉錢款贈與覃某,且現無證據證明雙方約定案涉錢款歸夫妻共同所有。因而,案涉錢款依法仍應屬于韋某的個人財產。既然婚姻期間雙方并未共同購房,倘若雙方離婚,那么覃某理應將案涉錢款返還韋某。
綜上所述,法院作出如下判決:準予韋某、覃某二人離婚;覃某向韋某返還50萬元。
【以案說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lt;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gt;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三十一條:“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條規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敝亟M家庭的雙方應端正個人對待婚姻的態度,遇到問題時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彼此若能將“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化為切實行動,方能攜手攀越再婚“心坎”。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