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憑借其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將香港中文大學的國際化教育模式與深圳的實際有機結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國與西方的融會。自成立以來,它致力于為新一代的年輕醫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醫學知識和前沿科技的平臺,使他們成為未來的卓越醫學人才。
2022年,時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成立一周年之際,擁有豐富醫院管理經驗的于廣軍走馬上任,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副院長、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第二醫院院長,開始新的管理與探索。
開拓進取履新職
深圳和香港一衣帶水,雙城生活緊密連接。深圳的地理區位優勢和開放包容的城市特性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的成長提供了助力,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的加盟,其中也包括在醫療領域頗具影響力的于廣軍院長。于廣軍教授在醫院管理、智慧醫院建設、價值醫療的探索等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第二醫院開拓進取,近年來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開局起跑,一期擴建項目健康管理服務中心大樓正式啟用;一批高水平教學設施投入使用,開啟香港-內地醫學教育模式“雙融合”;筑巢引鳳,引進高精尖人才,提升管理效率……
于廣軍院長談到,上海與深圳兩座城市的健康服務模式不盡相同,醫療機構的架構和分工也有差異,因此醫院管理模式也要因地制宜。未來,于廣軍院長及團隊將堅持以創建高水平大學附屬醫院為目標,落實公立醫院公益性,扎實推進“雙改善雙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打造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平臺,激發醫院發展活力,以思想之變開辟新境界,以制度之變開拓新格局,以發展之變創造新價值,努力建設成為讓患者放心、職工滿意、社會認可的高水平區域醫療中心。
此次深圳履新,除了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的副院長外,于廣軍還有一個身份是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院長。
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于2020年11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批準成立,研究院是依托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共同建設的非營利性科研機構。2022年底正式啟動運行,研究院明確功能定位,以“面向國家主戰略、面向大健康產業和面向國際化”為發展方向,目標是建設成為國際化新型研發機構,立足深圳市和大灣區,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領域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打造成為大灣區健康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國家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成為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創新應用示范中心。
矢志不渝,推進智慧醫院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行業迎來了顛覆性的變革,醫療領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了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在緩解醫療資源緊張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智慧醫院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年來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之一。
作為中國醫療信息化建設的領軍人物,于廣軍對智慧醫院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智慧臨床、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涉及許多條線,信息化已經融入到了醫教研管的方方面面,智慧醫院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并把信息化作為精品醫院建設的引擎。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第二醫院成功啟用國內首個應用醫療大模型(華佗GPT)的智能導診系統,該系統采用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深度融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于廣軍院長介紹道:“與傳統導診系統相比,華佗GPT有著三大顯著優勢:第一,華佗GPT通過自然語言交流進行問診,而傳統的方式是做選擇題,華佗GPT通過自然語言交流,更加流暢,可以進行多輪對話;第二,通過大語言模型訓練,華佗GPT分診的準確率更高;第三,增加了語音的輸入,患者除了文字外,還可以通過語音輸入,對于一些老年用戶更加友好。此系統上線后,可顯著提升就醫效率,有效解決患者在科室選擇上的困擾。”
“除了改善患者體驗,對于醫院來說,我們管理的效率也提高了。在未來,華佗GPT在醫院的應用場景,除了做智能預檢,還會做智能預問診,做專科咨詢、隨訪、病案的質控等,可以把我們的智慧服務水平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于廣軍表示。
于廣軍院長介紹道,華佗GPT是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聯手研發的開源中文醫療大模型,旨在模擬專業醫生的診斷邏輯和提供全面的醫療信息支持。華佗GPT智能導診系統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第二醫院的應用,意味著醫療行業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步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除了大語言模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第二醫院在醫療健康智能化方面還有多項應用。據介紹,醫院除了華佗GPT還在推智能影像診斷,像高危兒運動發育遲緩的智能診斷,通過AI可以有效提高準確度,而且縮短診斷時間,同時AI也應用在內鏡診斷(結直腸鏡)、超聲肝纖維化診斷、病理診斷等。
“我們在構建AI的醫學影像研究平臺,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跟臨床醫生合作,研究更多AI臨床輔助診斷產品,提升臨床診斷水平。”于廣軍表示,以華佗GPT為例,人工智能可以解讀自然語言,可以做病案的小結,前景廣闊。
探索醫療服務新未來
過度醫療、人口老齡化、新技術發展、醫療質量與安全等問題成為長期困擾衛生系統發展的頑疾。價值醫療強調以同樣或較低的成本取得醫療質量或醫療效果的最大化,旨在追求性價比的醫療服務。這一理念一經提出,就得到衛生治理者和實踐者的大力支持,至今方興未艾,并在多國得到豐富的實踐探索。于廣軍是國內“價值醫療”的踐行者和推廣者。
2011年,于廣軍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第一次了解價值醫療的概念。價值醫療最重要的核心是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療,簡單說價值是效果和成本的比值,開支越大或者效果越小,價值就越小。由于美國的醫療面臨著復雜困境,一方面醫療費用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在醫療費用支出比較大的情況下,健康結果卻不能令人滿意,最簡單的評價指標,即期望壽命并不是很好。從宏觀角度來講,美國提供的醫療服務其成本效益結果是比較差的,所以提出了價值醫療的理念。
如上所述,價值醫療劍指費用的快速增長,不滿意的健康結果。而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有五點因素:一是不必要的醫療服務;二是不透明的醫療收費;三是對醫療質量和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夠;四是碎片化的服務體系,導致出現很多重復的就醫、配藥等行為;五是以結構和過程為主的費用支付管理,并沒有把健康的結果或者醫療的結果作為支付的主要參考對象。
推動價值醫療有幾個關鍵要素:一是支付制度要進行改革,應該引導醫院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醫療;二是信息要更加透明,這樣可以讓患者、社會第三方以及醫保機構等,進行更加方便的監督;三是要明確怎樣才是比較好的成本效益的治療,所以我們要去對標最佳實踐,只有知道差距,才能進行改進,針對具體人群采取有成本效益的措施。
價值醫療是一個方向,也是一個過程,需要推動更多的醫院朝這個方向去發展,但是也更需要更優化的頂層設計及更科學的政策支撐。希望乘上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浪潮,借助深港合作的國際化平臺,為價值醫療的踐行注入新的活力,為持續不斷提高群眾就醫體驗提供新的探索經驗。

于廣軍: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副院長、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第二醫院院長。曾任上海市兒童醫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5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2018年入選上海優秀學術帶頭人。2020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獲得人社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21年獲得上海市政府兒童工作白玉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