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析“核心素養”“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概念,明確兩者的關系,并從確立素養型教學目標、整合結構化教學內容、開展情境化教學活動三方面探究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旨在充分挖掘古詩詞教學育人功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廖小英(1982—),女,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湖美中學。
古詩詞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體現了文化底蘊以及人文精神。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可以展現韻律美、語言美、意境美。同時,古詩詞在育人上也有著潤物無聲的作用?,F行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數量占比較大,這反映出古詩詞的育人價值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因此,探究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以有效的教學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一、核心素養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概述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正式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以及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進行了更明確、更細致的闡述,即“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概念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接受文化熏陶,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是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為載體,以學習語言、分析邏輯、體會情感、審美鑒賞、理解文化等環節為主的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古詩詞教學能夠帶領學生走進古人的世界,了解社會生活、領略自然風景、領悟古人智慧,從中積累語言文字知識,培養審美情趣,形成文化自信。
(三)核心素養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關系
初中語文古詩詞學習需要學生反復朗讀古詩詞,揣摩作者運用字詞的意圖,培養語感。如果學生單純地分析古詩詞的內容,那么他們所形成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層。這說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需要教師聯系人物、故事、社會背景等,讓學生體會情感與哲理,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品味古詩詞的意境、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高審美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引導學生汲取古詩詞中的營養,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1]。可見,核心素養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關系緊密。核心素養能夠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用古詩詞來育人指明方向,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則能夠切實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確立素養型教學目標,聯結、指引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在以古詩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確立指向學生內在潛能開發、綜合能力發展的素養型教學目標,也應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素養型教學目標應具有基礎性、整體性,以使知識與核心素養聯結,指引教師推進教學。
1.確立基礎性目標,重視學科基礎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應確立基礎性目標,夯實核心素養發展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重基礎與死記硬背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古詩詞的基礎性內容涉及區別于白話文的語言文字魅力、優美韻律等方面。因此,教師在設定目標時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基礎知識學習,與作者“對話”,也要考慮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特殊形式與所蘊含的情感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形成核心素養創造條件[2]。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為例,在設定基礎性目標的過程中,為了先讓學生從朗讀出發,感受古詩語言以及形式上的特點,形成語感,再逐漸過渡到情感理解、素養發展的階段,教師可以確立“教會學生如何讀”的目標。為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讀這首詩,知道這首詩的斷句、重音以及朗讀的節奏,讓學生放慢語速,按照節奏朗讀,同時試著提煉詩中的意象,結合動詞、虛詞分析意象的作用,慢慢領會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此外,學生在朗讀中要注意這首詩的體裁(七言絕句),思考作者李白為何以此種體裁抒發感慨,意在向王昌齡表達怎樣的情感。
結合問題引領學生閱讀,將古詩詞的語言、形式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相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有關古詩詞的基礎知識,支持學生展開深度探究。
2.確立整體性目標,銜接語文核心素養
知識積累到足夠的量并不意味著學生一定會形成核心素養,實際上還需要學生梳理與整合知識,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能力。古詩詞在文化、語言、思維和審美價值方面各具特色。教師不應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局限在某一個方面,而應綜合考慮,確立整體性目標。教師應將知識與核心素養銜接起來,利用語言與思維的聯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通過從語言的角度進行的審美來深化學生對美的感悟,以文化價值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泊秦淮》教學為例,在設計整體性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計劃讓學生梳理詩中互文、用典等相關的語言知識,找準詩中意象,厘清作者杜牧的表達邏輯,即用前兩句寫景,用后兩句抒發感慨,將對歷史的詠嘆與對現實的思考緊密結合,實現情景交融,并感受巧妙的構思之美和深刻的寓意美,理解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懷與憂慮,充分體會語言文字與傳統文化的魅力[3]。
以古詩詞的語言文字為基礎,使古詩詞教學目標涵蓋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二)整合結構化教學內容,層遞、系統推進教學
實現教學內容結構化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教學過程,二是教學文本。教師通過內容整合能夠在教學中突出教學方式的層遞性和教學內容的系統性,保障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1.整合教學過程,統一培養邏輯
教學過程的整合可以參考三層級文本解讀理論。該理論將文本解讀分為釋義層、解碼層、評鑒層。教師可以將這三個層級與基礎解讀、審美閱讀、審辯閱讀對應,保證知識教學邏輯、核心素養發展邏輯的統一。在古詩詞教學中,當原本的教學結構無法滿足需要時,教師可以結合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如先通過評鑒形成初步感知,然后從細節入手進行解碼,最后理解內在的知識邏輯,挖掘釋義的本質。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雁門太守行》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以“總結詩中三個時段及其對應場景”“找主旨句”兩項任務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內容;然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推動學生逐句分析修辭手法、表達效果、美學價值、描寫角度等,解讀詩情、詩意、詩韻;最后與學生共同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借助詩中的關鍵字詞來品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感受,基于詳細的釋義,逐步對每句的表達意圖、詩的主題有進一步的理解。
借鑒三層級文本解讀理論劃分適用于古詩詞教學的結構層次,可以統一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內容之間的邏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在每個結構層次之間設置一定的留白,給予學生個性化思考的時間,使學生梳理已掌握的信息。
2.整合教學文本,精心組合群詩
教學文本的整合可以借鑒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因為該模式在拓展古詩詞教學深度、廣度上具有優勢。教師要明確組合群詩的目的與價值,圍繞主題選擇群詩,搭建以“比較”為核心的教學框架,開展群詩教學,尋找推進核心素養落實的突破口。在教學前,教師可以選擇主題相同、類型相同的文本,也可以以深化認識為目標補充文本。
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石壕吏》教學為例,作者杜甫通過“有吏夜捉人”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教師可以據此將《石壕吏》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組合起來,帶領學生通過比較,感受群詩中展現的多種苦。之后,教師可以補充古詩《羌村三首·其三》,讓學生借助詩句“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
以群詩閱讀實現教學文本結構化,可以消除單篇閱讀的弊端,加強對學生綜合思維的鍛煉,以便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古詩詞的美,豐富語言積累,理解文化內涵。
(三)開展情境化教學活動,貫徹、落實培養目標
古詩詞相關知識的抽象性決定了古詩詞教學需要有真實情境的支撐。教師應在真實情境下引導學生,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并利用任務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優化培養效果,貫徹、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1.創設多元情境,在潛移默化中發展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結合古詩詞教學的特點,教師要聯系學生生活,創設多元情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大情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小情境中展示教學內容,從而推動學生深度探索、深層體驗,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水調歌頭》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大情境來進行教學導入:月亮是古代文人騷客筆下的常見之物,是古詩詞中的經典意象。假設你是一名短劇導演,請你根據作者蘇軾的經歷,拍攝蘇軾一邊欣賞中秋的月色、一邊飲酒的場景[4]。同時,教師可以搭配以下小情境及任務。
小情境一:劇本分析與策劃。
任務:品讀這首詞,形成對情境的感悟,鍛煉語用素養。
小情境二:角色塑造與排練。
任務:結合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分析蘇軾的生活狀況,進行模仿體驗,鍛煉思維能力。
小情境三:拍攝準備。
任務:合作討論,深入理解這首詞的內容,優化表演細節,鍛煉思維能力。
小情境四:拍攝。
任務:進行真實演繹、拍攝記錄,提升審美能力。
小情境五:后期制作。
任務:搭配音樂,剪輯所拍攝的內容,培養審美創造力。
小情境六:宣傳。
任務:成果展示,交流點評,形成傳承優秀文化的意識。
在多元情境下引領學生感知古詩詞,親歷情感變化過程,可以讓學生主動發現美與創造美,使每個情境與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相呼應,提升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
2.設計驅動任務,在解決問題中培養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師所設計的驅動任務需要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完成。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的理念,使靜態的古詩詞相關知識融入動態的實踐活動中,通過任務驅動、問題解決,促使學生遷移知識、經驗,親歷實踐、體驗、探究、反思、合作的過程,培養核心素養。
以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教學為例,結合這首詞的主題以及相關的核心素養要素,教師可以以“知人讀句品詞情”“辨析風格理文脈”“品鑒模仿學填詞”三項任務驅動學生學習。其中,對于“知人讀句品詞情”的任務,教師可以以“學校招募《中華詩詞》欄目主持人”為情境,要求學生了解主持人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學會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帶領聽眾領會詞中的情感,對這首詞的特色進行鑒賞,并且解決關于“理解詞情”“感受詞韻”“鑒賞詞美”的問題。
真實情境下的驅動任務豐富多樣且富有趣味。借助驅動任務能夠拉近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實現語言建構、審美鑒賞、思維品質、文化底蘊方面的發展。
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不能僅僅讓學生進行涉及背誦、積累的基礎性學習,還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三個維度做出系統的調整,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形成核心素養。教師要對古詩詞教學有更全面的認識,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策略,彰顯古詩詞教學在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陳斯珠.品言·創境·析象: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路徑探討[J].名師在線,2023(33):20-22.
[2] 韓小鳳.核心素養視域下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優化:以部編版七年級古詩詞為例[J].天津教育,2023(32):44-46.
[3] 張權.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實踐探索[J].學周刊,2023(33):115-117.
[4] 陳梅素.初中語文古詩詞探究性學習要點研究:以《雁門太守行》教學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2023(2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