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合理選書為切入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針對性的閱讀素材,圍繞語文核心素養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切實保障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文章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進行探析,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 年度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與評價研究”(課題編號:PTJYKT2305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方芳(1971—),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整本書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眼界,對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其閱讀興趣,加強選書指導,通過細讀作品、讀寫結合、鑒賞語言等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中深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價值
(一)提供語言材料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習慣利用碎片時間獲取信息,對長文章或整本書的閱讀失去興趣,長久下去極易影響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1]。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材料,能夠使他們掌握不同的系統框架以及多元化的文本結構,豐富其知識儲備,為其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二)推動思維發展
書籍是作者通過語言文字完整表達個人思想的載體,與單篇文章相比,它的邏輯體系更加完整。整本書閱讀意味著學生要完成收集信息、推理論證、歸納整合等步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完成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轉變,不僅能獲取整本書的淺層信息,還能挖掘其中蘊含的隱性知識。因此,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構建知識體系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單篇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能從單一的視角分析作者描述的內容,無法多角度認識新鮮事物。相比之下,開展整本書閱讀能夠讓學生根據時間順序理清故事發展脈絡,從不同維度分析作者傳達的思想感情,對書的中心主旨形成全新認識。在此背景下,學生能夠養成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結合現有的知識儲備解讀整本書的內涵,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為后續的深度閱讀做好準備。
(四)提高審美水平
從整體來說,書籍的封面、插圖、文本布局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作者的審美。從內部角度來說,作者運用的表達技巧、情節設計、思想主題等能突顯作者的構思之美。也就是說,開展整本書閱讀可以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通過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深切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體會書的語言美、結構美、思想美等,提高審美水平。久而久之,學生能夠具備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整本書閱讀的驅動下提升審美素養。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指導策略
(一)關注學生閱讀興趣,加強選書指導
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精心挑選閱讀圖書,加強選書指導,為后續閱讀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為了發揮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最大價值,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發展需求等因素選擇個性化書籍,以此提高其整本書閱讀興趣。具體來說,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趣味性較強、圖畫較多且色彩鮮艷的圖書,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其主動參與閱讀活動;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選擇科幻類、探究類的圖書,調動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開闊其眼界,保證閱讀效果[2]。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并制訂選書規則,如盡量挑選名家創作的、主題思想積極向上的作品等。這樣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較大的自主選擇權,充分調動他們的整本書閱讀熱情,促使他們全身心投入閱讀中。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的教xip1FtOj62EjmqYk56sFvm1jAlS0b7bzKXvwSI3g+og=學為例。這篇課文展現了精衛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質,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對此,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充分考慮四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接受能力,引導他們自主閱讀《中國古代神話》,利用這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神話故事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
(二)轉變閱讀教學模式,滲透核心素養
1.細讀經典文學作品,樹立文化自信
經典文學作品是幾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蘊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具有較高的閱讀價值。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教學要求挑選經典文學作品,帶領學生細讀經典文學作品,深入分析,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樹立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
以《三國演義》的整本書閱讀為例。《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發生于東漢末年,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群雄割據、混戰的歷史故事。這本書的閱讀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三國演義》的傳奇魅力,激發他們對古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帶領學生細讀作品:第一,從虛與實的角度體會小說的藝術魅力;第二,感受鮮明且富有個性的人物特點;第三,分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第四,欣賞“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在講解完后,教師提出問題:“本書既是文學寶典,又是軍事寶典;既是謀略寶典,又是人文寶典。我們應該學習哪些處世之道?學習哪些人格之美?摒棄哪些性格之短?避免哪些品質之缺?”這樣能升華本課主題,使學生逐漸掌握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技巧,提高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3]。
2.強化讀寫結合教學,增強語用能力
讀寫結合重點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是提高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傳統的閱讀教學多以鑒賞語言文字為主,教師往往讓學生研究文章中的生字詞、重點句型、核心思想等,沒有給學生提供應用的機會,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對此,教師要意識到問題所在,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注重讀寫訓練,將閱讀與寫作兩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抄寫或背誦優美語句,積累寫作素材,而后布置相應的寫作練習,讓他們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讀后感,展現自己的整本書閱讀成果,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以《伊索寓言》的整本書閱讀為例。《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具有構思巧妙、內涵豐富、語言獨特的特點。其中,《農夫與蛇》《狐貍與葡萄》《龜兔賽跑》等家喻戶曉的故事在學生的成長之路中具有重要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分享自己閱讀該本書的收獲,讓學生闡述獨特的個人見解,分享某個故事對自己產生的積極影響或閱讀整本書的感悟等,在自由討論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而后,教師組織學生寫下讀后感,用流暢的語言分享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有的學生利用排比句寫了整本書的閱讀感受:“《伊索寓言》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揭露富人的貪婪自私,斥責惡人的殘忍本性,肯定勞動創造財富的價值觀,抨擊社會的不平等。”開展讀寫結合教學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3.開展思辨閱讀活動,提高思維品質
思辨閱讀是指當學生對整本書內容形成一定了解后,教師提出不同類型的思考問題,引導他們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在加深他們的閱讀印象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4]。整本書閱讀的時間較長,開展思辨活動可以使學生保持高度的閱讀熱情,在問題的驅動下整合不同板塊的內容,切實提高整本書閱讀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定期組織思辨閱讀活動,根據學生的閱讀進度設計多元化的互動問題,鼓勵他們踴躍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形成對整本書的全新認識,在思維的碰撞中實現深度閱讀,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以《童年》的整本書閱讀為例。這本書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講述了阿廖沙三歲到十歲期間的童年生活,寫出了他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字里行間流露出生生不息的渴望與堅強。當學生初步了解該書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片段:“父親穿著白衣,直直地躺在窗下的地板上,身子顯得很長很長……那張慈祥的面孔已然發黑,牙齒難看地呲著,模樣十分恐怖。”教師讓學生反復誦讀,并提出問題:“主人翁的父親怎樣了?你讀到哪里才知道真相?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在讀書時產生疑問應怎樣解決?”在一系列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全身心投入思辨活動,主動與組內成員分享自己的見解,在集思廣益中得出最終結論。這樣能充分提高學生閱讀思維的深刻性和發散性,取得良好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
4.鑒賞名著文本語言,培養審美能力
鑒賞是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關鍵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和審美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選取文章的重點片段進行詳細介紹,不要急于講解其中蘊含的表達技巧,而是讓學生自主分析語言之美,從多個角度闡述自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提升其審美創造素養。教師要讓學生鑒賞語言之美,分析作者在遣詞造句時使用的方法與技巧,結合具體的故事情節進行深入研究,在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以《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整本書閱讀為例。該本書講述了愛麗絲在奇幻世界中的經歷,展現了愛麗絲活潑可愛的性格。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重點片段。“愛麗絲并沒有感到奇怪,甚至于聽到兔子自言自語地說:‘哦,親愛的,哦,親愛的,我太遲了。’愛麗絲也沒有感到離奇,雖然過后,她認為這事應該奇怪,可當時她的確感到很自然……剛好看見兔子跳進了矮樹下面的一個大洞。”教師讓學生分析這段內容使用的修辭手法,體會愛麗絲的人物特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入分析,學生掌握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提升了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5]。
(三)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提高閱讀質量
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只是教師一個人的責任,還離不開家庭的大力支持。對此,要想提高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要積極實施家校共育,引起家長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程度,實現家校聯動。首先,教師要在家長會及班級群中科普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使家長意識到這一點,愿意配合教學工作的開展。其次,教師可以傳授相應的閱讀技巧,讓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例如,當學生比較抵觸讀書時,家長可以利用空閑時間陪同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書的主要內容,在自由交談中激發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積極性。最后,教師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溝通學生在家庭中的閱讀情況,以此制訂針對性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與家長共同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以《魯濱遜漂流記》的整本書閱讀為例。教師布置整本書閱讀任務,并給學生預留一個月的時間開展整本書閱讀。在這期間,家長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及時提醒學生按照學習計劃進行閱讀,并與學生對該書的具體內容進行交流,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與此同時,家長要及時向教師匯報學生的閱讀進度,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形成家校合力,高效監督與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整本書閱讀習慣,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結語
綜上所述,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認知特點、思維模式等挑選閱讀素材,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細讀經典文學作品,同時提高對讀寫結合的重視程度,組織多元化的思辨閱讀活動,讓學生鑒賞名著語言,實施家校共育,利用個性化的學習任務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自信等,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瑞玲.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導學,2023(36):51-54.
[2]蔣佳萍.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J].考試周刊,2023(42):26-31.
[3]梁芳.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0):63-65.
[4]曾紅霞.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3(27):135-137.
[5]楊芳.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新校園,2023(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