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應重視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的學習力。學習力是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備能力。而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鑒于此,從傾聽力、表達力、合作力、提問力、思維力五個角度入手,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力,旨在助力小學生取得數學學習方面的進步。
【關鍵詞】數學;學習力;小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2023年度名師專項課題“新課標下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PTMS202302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林海萍(1970—),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
在傳統數學課堂上,部分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以單向傳授知識為主,并未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力。這就使得一些學生在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無法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生整體的數學水平不高、數學能力不強。新版課程標準的印發,為教師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指明了方向。教師應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結合數學學習力的具體表現,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此落實培養學生數學學習力的目的,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一、學習力與數學學習力的概述
(一)學習力
學習力是一個人、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組織的學習動力、毅力、能力的綜合體現[1]。學習力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的佛睿斯特教授于1965年提出。之后,眾多學者展開了進一步研究、探討,闡述了各自對學習力的認知,完善了學習力的相關理論。如有學者認為,學習力是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總和。
(二)數學學習力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筆者認為數學學習力具體表現為傾聽、表達、合作、提問、思維五個方面的能力。從國內的教育工作者對數學學習力的研究中可以知曉,有的教師針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力提高給出了關于生活、問題等方面的策略,有的教師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培養提出的策略涉及閱讀、質疑、合作等方面,有的名師工作室則豐富了數學學習力的內涵,提出了“七大學習力”(涉及學生學習數學所需要的傾聽、表達、合作、提問、對話、批判、反思七個方面)。基于此,筆者在本文中將圍繞傾聽力、表達力、合作力、提問力、思維力,闡述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策略。
二、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策略
(一)構建良好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傾聽力
傾聽力是指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教師對數學知識的講授的能力。筆者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上發現,部分學生存在注意力分散或未能認真學習數學知識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影響學生傾聽力的提高,也會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進步[2]。對此,教師可以采取構建良好學習環境的方式,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助力學生提高傾聽力。
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一)”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授平移和旋轉的相關知識時,為學生構建了一個以“奔跑吧,少年”為主題的數學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在這一主題學習環境中,學生需要聽清教師講述的任務要求,這樣才能保證任務的有效完成。其中,對于第一個任務“玩具模仿秀”,教師要求學生抽取卡片,領取相應的玩具,根據卡片中列出的要求完成匯報任務。如有的學生抽到的卡片上寫道:“請描述你領取的玩具會產生哪些運動軌跡。”學生若拿到可抽拉的盒子玩具,則可以描述盒子的運動方式—在抽拉盒子的過程中,盒子進行的是平移運動。若拿到的玩具是扇子,學生則可以這樣描述:“扇子以扇骨底部的軸為中心,在打開或閉合的過程中完成旋轉運動。”此時,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便可以知曉學生能否認真聽講,能否有效理解任務要求。
如此,教師在上述學習環境中,帶領學生進行了平移與旋轉相關知識的學習,并根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對學生的傾聽力強弱進行了判斷,進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傾聽力。
(二)巧妙設計思考題,提高學生的表達力
表達力是指學生依據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來完成數學表達的能力。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具備較強的表達力主要體現在學生有邏輯地回答問題,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讓教師與其他同學都能夠準確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3]。基于此,教師可以采取設計思考題的方式,組織學生思考數學問題,進行數學表達,從而幫助學生在理解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表達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倍的認識”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準確表達自己對“倍”的理解,教師為學生展示關于“小兔子拔蘿卜”的主題圖(圖中有胡蘿卜2根、青蘿卜6根、白蘿卜10根),并提出思考題:“如果將2根蘿卜看成1份,那么青蘿卜有幾份?”學生在理解這個問題后,紛紛采取畫圈等方式來探索答案。一段時間后,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結果。于是,有學生說道:“我以2根為1個單位劃分青蘿卜,進而發現青蘿卜可以被劃分成3份。”在學生理解胡蘿卜與青蘿卜的數量關系后,教師問道:“白蘿卜與胡蘿卜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對于這道思考題,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白蘿卜的數量是胡蘿卜的5倍”。此時,教師追問:“‘5倍’是怎樣得來的?”有學生便回答道:“因為2根蘿卜被視為1份,而胡蘿卜有1份,白蘿卜有5份,所以白蘿卜與胡蘿卜之間存在5倍的數量關系。”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理解“倍”的概念為基礎,巧妙地設計了相應的思考題,以此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與分析,落實培養學生表達力的目的。
(三)組織學生有效合作,提高學生的合作力
合作力是指學生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深入了解數學知識,做到全面思考、發散思維;另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關系,實現學生之間的默契配合[4]。教師運用組織學生有效合作的方法,能助力學生合作力提高。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為例,在講授公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了合作學習的任務,提供了合作學習的空間。具體來說,教師展示有關“鳥巢”(國家體育場)的信息。在學生了解“鳥巢”的占地面積約20公頃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初步認識1公頃有多大。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知曉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1公頃等于10000平方米。在學生完成對公頃相關知識的學習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選擇測量方法,完成“測量校園建筑物占地面積”的實踐任務。在合作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對最合適、最高效的測量方法進行了探究。經過探究,有小組決定用卷尺來測量,并明確了負責操作卷尺的成員、記錄數據的成員等。在有效獲取測量數據后,各小組通過計算得到了最終的結果。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合作前,帶領學生認知公頃,以此為后續組織學生進行測量實踐打好基礎。而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實際測量的方式,開展合作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做到了熟練應用公頃的相關知識,還提高了自身的合作力。
(四)轉變傳統教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提問力
提問力是指學生根據給定的內容進行有效提問的能力。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上,部分教師經常以口頭的形式直接講解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既枯燥乏味,又缺少學生的參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對此,在當前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嘗試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并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的提問力。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教學為例,在講授“三角形的特性”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了積極展示自己的機會。具體來說,教師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蓋房子的場景,并告訴學生:“在蓋房子的過程中,木工師傅常常會在窗框未安裝好之前,在窗框上斜釘一根木條。”根據這個場景,有學生提問:“為什么要斜釘一根木條?如果不斜釘一根木條會怎樣呢?”對此,教師拿出事先準備的由木條制作而成的長方形框架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斜釘木條與未斜釘木條的區別。在教師的演示中,沒有斜釘木條的框架在承受一定的重量后,開始變形、搖晃;而斜釘了木條的框架在承受的重量與沒有斜釘木條的框架承受的重量相同的條件下,沒有變形、搖晃,甚至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上述現象繼續提出自己的疑問。有學生問道:“三角形框架能夠在受到較大壓力的情況下不變形,是否可以說明其具有穩定性呢?”也有學生問道:“如果讓三角形框架變大,其是否依然可以保持穩定呢?”對于學生的疑問,教師帶領學生逐一進行解答。
從上述教學中可知,教師將主導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現象嘗試提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既完成了傳統教學思維的轉變,也引發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思考,切實鍛煉了學生的提問力。
(五)注重知識內在關聯,提高學生的思維力
思維力是指學生根據知識間的關聯,對知識進行整合、梳理,使知識形成體系的能力[5]。教師應從學生進入小學階段開始就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力之后,不論是思考數學問題,還是整合數學知識,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基于此,教師應注重知識內在關聯,組織學生梳理所學內容,引導學生繪制知識網絡圖,實現思維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完成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四部分內容的講授。學生則需要對相關知識做到扎實掌握,以應對遇到的多邊形的面積問題。在整合知識時,學生可以采用“面積公式+典型例題”的形式進行。這樣既能夠使本單元應掌握的內容一目了然,也便于他們后續自主復習。具體來說,在整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知識時,學生可以將“公式”“例題”作為思維導圖中的二級標題,在列出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后附上如下典型例題:“已知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田地的底為210米,高為15米。去年,這塊田地共收獲小麥2520千克。請問這塊田地去年平均每平方米收獲小麥多少千克?”學生通過對例題的解答,可以有效掌握與應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知識。同理,學生也可以梳理出關于其他圖形的面積的重點內容。在結束梳理前,學生可以以“多邊形的面積”為思維導圖的核心,按照一定順序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系統整合,從而建立起本單元的知識網絡。
可見,教師以組織學生自主梳理課程知識的方式,讓學生逐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對提高學生的思維力、鍛煉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有重要作用。
結語
綜上,小學數學教師應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對學生數學學習力的培養引起重視。筆者將學習環境、思考題、合作、教學思維、知識關聯與傾聽力、表達力、合作力、提問力、思維力一一進行對應,為教師提供了五種培養策略,以此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學習場景中培養不同的能力。在后續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努力做到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力,促進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英.基于學習力提升的小學數學學講計劃實踐探索[J].智力,2023(32):96-99.
[2]程凡勇.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力培養的措施[J].新課程研究,2023(21):99-101.
[3]季紅.任務驅動 助力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與素養的提升[J].小學生(上旬刊),2023(10):127-129.
[4]欒穎.“學講模式”: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有效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23(8):64-66.
[5]孫麗.指向“思維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J].數學教學通訊,2023(31):41-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