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不僅能優化幼兒的美術學習體驗,還能提升幼兒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師,要積極發掘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的源頭活水,優化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的方式,把握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的要素。
【關鍵詞】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創意活動
作者簡介:米婷(1982—),女,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頻陽幼兒園。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給幼兒打造活動的平臺,提供幼兒活動的機會,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審美、創美。沉浸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融入美術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育幼兒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體驗能力、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等。
一、資源:發掘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的源頭活水
發掘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的源頭活水,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幫助幼兒進入具身認知狀態。作為教師,要始終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愿望,要傾聽幼兒的心聲,從而切實開展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學。如此,幼兒美術沉浸式教學才能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一)源于生活的美術資源
生活中蘊含著幼兒美術學習的豐富資源;幼兒的美術學習資源也應當貼合他們的生活。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幼兒深入發掘生活中的美術資源,以便讓幼兒更好地開展美術學習活動。
以“粘粘貼貼”的美術活動為例。筆者引導幼兒從生活中搜集樹枝、落葉、鵝卵石、貝殼、堅果殼等生活化美術資源。這些生活化美術資源,能激發幼兒想象、創新。幼兒借助生活化美術資源,能創造各種美術作品。這些美術作品可能造型夸張、風格迥異,是幼兒認知、思維的表征[1]。
(二)源于興趣的美術資源
興趣是幼兒美術創作的動力。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捕捉、放大、充分尊重、充分利用幼兒的興趣。
例如,在小班美術教學中,筆者發現幼兒對涂鴉很感興趣。基于幼兒的涂鴉興趣,筆者組織幼兒開展“畫心情”美術活動,指導幼兒畫出“憤怒的心情”“愉悅的心情”“郁悶的心情”等。為了讓“畫心情”美術活動活動更具有表現力,筆者為幼兒準備各種顏色的畫筆,鼓勵幼兒用色彩、線條、形狀等元素來表現心情。
可見,“畫心情”美術活動契合幼兒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幼兒學習美術的動力,促進幼兒沉浸式學習[2]。
(三)源于主題的美術資源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經常組織幼兒開展活動。這些活動往往是幼兒美術創作靈感的重要源泉。
主題活動不僅能拓寬幼兒的美術視野,還能豐富幼兒的美術學習體驗。幼兒美術教學可以圍繞特定的主題展開。如圍繞非物質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豐富的美術活動,讓幼兒學習、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
以“春節民俗文化”主題美術活動為例。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筆者引導幼兒圍繞“春節民俗文化”主題,開展剪紙、畫燈籠、用橡皮泥捏“餃子”等美術活動。有的幼兒用彩色卡紙、鉛筆、剪刀等工具,剪雪花、愛心、燈籠形狀的窗花;有的幼兒用鮮艷的色彩、夸張的線條畫出各式各樣的燈籠;還有的幼兒用橡皮泥揉一揉、搓一搓、捏一捏,創作出“元寶餃”“月牙餃”“三角餃”“錢包餃”等創意滿滿的“餃子”。這樣多元的美術活動,能提升幼兒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讓幼兒沉浸式學習美術知識。
二、方式:優化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的支持策略
在幼兒沉浸式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年齡、心理等特征,站在幼兒的角度,給予幼兒足夠的、有效的支持。為此,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聆聽幼兒的心聲,跟進幼兒的美術創作,對幼兒的美術創作進行啟發、點撥、回應;要積極優化支持幼兒美術創作的方式,切實幫助幼兒提升美術創作的效果。
(一)共享性支持:了解幼兒的美術創作
共享性支持指教師面向幼兒群體的支持。教師要傾聽幼兒的心聲,針對幼兒的群體性問題進行有效引導;要積極地鼓勵幼兒,讓幼兒大膽地嘗試,大膽地表達內心的想法;還要對幼兒的猜想、創作進行補充,幫助幼兒不斷豐富創作。
以“收獲的季節”美術創作活動為例。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柿子的顏色、形態、結構,進而鼓勵幼兒進行創作。筆者發現,很多幼兒僅僅畫出幾棵柿子樹,然而這樣的幾棵柿子樹不能很好地表現“收獲的季節”。據此,筆者啟發幼兒思考:“可以怎樣表現柿子豐收的場景?”有的幼兒在樹上畫出更多的柿子,有的幼兒畫出更多的柿子樹。
可見,筆者通過了解幼兒的美術創作情況,發現幼兒的群體性問題,可以給予幼兒共享性支持。
(二)差異性支持:跟進幼兒的美術創作
不同的幼兒內心的想法是不同的,其美術創作也是有差異的。作為教師,應當關注每一個幼兒,尊重幼兒的差異性,并將幼兒的差異性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實施差異性美術教學。
以“制作美味蛋糕”的美術創作活動為例。筆者發現,部分幼兒的美術創作僅僅停留在橡皮泥的卷條、鋪平等簡單操作的層面。據此,筆者介入幼兒的美術創作,與幼兒一起參與活動。筆者用太空泥制作不同造型的蛋糕,并將一些大豆撒在蛋糕上,同時將蠟燭插在蛋糕的正中央。這樣的操作迅速激發幼兒的興趣,點燃幼兒的創作熱情。幼兒紛紛開動腦筋,用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造型豐富的蛋糕。
可見,筆者的介入能喚醒、激活幼兒的生活經驗,發掘幼兒的創造性潛能,讓幼兒的差異性得到充分展現。
(三)成長性支持:啟發幼兒的美術創作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發現幼兒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點,對幼兒進行積極的引導、啟發。
以“創意沙畫”的美術創作活動為例。筆者發現,有的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胡亂攪動沙子,影響創作活動的秩序。為了讓幼兒的創作更具自覺性、思想性,筆者啟發幼兒:“你畫的是什么?你創作的這一幅作品像什么?”當幼兒內心有想法時,他們可以積極主動地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并逐漸學會用作品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可見,筆者的啟發,有利于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創作,讓幼兒在探索中感悟、在體驗中成長。
幼兒沉浸式美術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教師,要深入揣摩幼兒的美術創作想法、思路,以便更好地對幼兒的美術創作進行引導。在開展幼兒美術創作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互動、交流,讓幼兒分享彼此的美術創作經驗,進而豐富幼兒的美術創作體驗。
三、指向:把握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的核心要素
幼兒是美術沉浸式學習的主角,他們可以通過美術沉浸式學習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進而切實增強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注重從多個視角、維度對幼兒的美術創作展開欣賞、評價;要增強幼兒在美術沉浸式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要讓幼兒將美術學習與自然、社會建立有機的聯系。
(一)從無意到有意
幼兒的創作,一開始往往是一種無意識的涂鴉,這種涂鴉可能毫無邏輯。作為教師,要順應幼兒的發展規律,對幼兒的美術創作進行啟發、點撥,讓幼兒的美術創作從無意轉向有意,進而增強幼兒的美術表現能力,豐富幼兒的美術表現經驗。
以“潑墨游戲”美術創作活動為例。筆者發現,很多幼兒一開始都是無意地進行創作,即簡單地將顏料、墨水等潑到宣紙上,然后用筆胡亂地涂鴉。對此,首先,筆者為幼兒講解破墨、積墨的技法。其次,筆者從網絡上搜集一些優秀的潑墨作品,如《潑墨仙人圖》等,引導幼兒觀察。再次,筆者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對墨色濃淡的認識。最后,筆者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運用相關技法進行創作。通過筆者的指導,幼兒不再胡亂地潑墨、涂鴉,而是有意識地運用相關技法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可見,教師引導幼兒從無意創作到有意創作,有利于讓幼兒深切地感受、體驗美術創作的意義和價值。
(二)從簡單到復雜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讓幼兒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對于幼兒來說,美術沉浸式學習的關鍵是要激發美術學習興趣,調動美術學習積極性。
以“造型表現”美術創作活動為例。在小班階段,筆者引導幼兒搜集簡單化、生活化的美術資源,如樹葉、石頭、貝殼、螺等,讓幼兒學習利用這些美術資源進行拼搭、粘貼。在中班階段,筆者引導幼兒搜集紙盒子、廢報紙、廢舊瓶蓋、繩子等美術資源,引導幼兒有意識地、有目的地拼搭造型,并引導幼兒對照一些現成的作品進行造型模仿。在大班階段,筆者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搜集美術資源,并利用所搜集的美術資源進行有意義、創造性地拼貼。
小班幼兒創作的美術作品往往是寫實的,而HmzyfzvmGCcQiWSCr8wDZQ==到了大班,有的幼兒已經萌發寫意的美術創作取向,能夠創作寫意的美術作品??梢?,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維、從低階到高階,是幼兒學習美術的規律和特點。教師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開展具有層次的美術教學活動,能有效增強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三)從涂鴉到構圖
教師要想提升幼兒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就要遵循客觀科學的教學規律。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應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幼兒學習、表現、創造;要引導幼兒自主表征,讓幼兒一邊想、一邊創作,一邊說、一邊創作。
以“畫朋友”美術創作活動為例。筆者發現,小班的幼兒僅僅會用一些簡單的線條來表現人物,而且很多線條都是他們隨性的涂鴉;而大班的幼兒已經開始注意構圖,注重人物的特點和造型,并會積極主動地應用一些繪畫技法。
可見,作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由的創作空間,讓幼兒能自由運用美術創作工具,創作出自己心儀的作品;要保護幼兒對美術創作的熱情,讓幼兒的美術創作自然發生、深度發生、持續發生。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美術沉浸式學習,有利于提升幼兒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師,要以美術學科內容為載體,激發幼兒的美術學習興趣,優化幼兒的美術學習方式,為幼兒提供美術沉浸式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林燕.幼兒園交互式一體機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6):158.
[2]朱莉.開啟創意的大門畫出心中的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1(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