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植活動因其趣味性與實踐性深受幼兒與教師的喜愛。文章從意義、原則、策略三方面出發,闡述班本課程種植活動中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以達成培養幼兒自主科學探究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班本課程;種植活動;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
作者簡介:仇艷(2000—),女,江蘇省海安市長江路幼兒園。
班本課程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種植活動則是一種利用幼兒園環境開展種植教學的活動,其既能讓幼兒收獲生動真實的體驗,又能讓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對幼兒實際學習生活進行觀察分析。在培養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時,教師應利用好班本課程這一教育載體,立足幼兒實際,從實際教育環境出發,科學設定教學內容,通過幼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1]。
一、班本課程種植活動對培養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意義
種植活動是教師落實因材施教、開展生活教育的常見活動,也是培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培養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幼兒對科學現象產生的好奇與問題為線索,針對性制訂教學方案,讓幼兒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操作中,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種植活動對發展大班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培養探究精神
種植活動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安全性的特點,能夠很好地滿足幼兒自我探索的好奇心。隨著活動的進一步展開,幼兒能夠通過觀察、提問、思考、操作、實踐、感悟等系列步驟,主動發現事物特征,分析活動變化條件,構建對環境的進一步認識,從而建立起與自然的緊密聯系,收獲直接經驗,培養探究精神。
(二)提高科學素養
在種植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與探索的空間,以及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能夠滿足幼兒隨時隨地開展探索的需要和按興趣開展活動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幼兒可以無拘無束地展開探索,不斷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利用周圍環境資源解決問題,通過科學的途徑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在分析交流問題的同時,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也會進一步加深,為幼兒在后續活動中的主動探究埋下種子[2]。
(三)發展觀察能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科學探究的“引路人”。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是幼兒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問題來源于生活,其答案也存在于生活。在種植活動中,大班幼兒能夠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對比分析、分享交流,闡述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對問題做出的判斷與所采用的解決措施,從而發展自身的觀察能力。
二、班本課程種植活動中培養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以滿足幼兒需求為導向而開展活動。在種植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活動進度與最終教育效果以幼兒與環境、材料互動的有效力度為參照指標,幼兒越主動參與活動,積極與材料、環境進行互動,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就越強。因此,教師需要隨時跟蹤、注意幼兒的好奇心,重視幼兒需求,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適當根據幼兒的需求、反饋調整活動內容,預設下一步環節。教師還需要考慮到,隨著活動的深入,幼兒對活動材料的需求會越來越多,教師要始終支持幼兒的種植活動,針對性地投放教學材料,以滿足幼兒對材料的需求。
(二)鼓勵性原則
鼓勵性原則,即教師鼓勵幼兒積極思考,針對困難提出問題,合理假設,在安全、合適的條件下,支持幼兒開展趣味性學習活動。在一定情況下,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實際上是針對某一現象的觀察與發現。如在活動“參觀種子博物館”中,幼兒對各式各樣的種子感到十分好奇,明明種子癟癟的、干干的,看似已經沒有生命力,卻還是能發出新芽。幼兒聚在一起對展臺上的種子進行觀察,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猜測。在幼兒針對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并做出合理假設后,教師應進一步鼓勵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結合生活經驗,推測其余可能性,使幼兒大膽驗證、大膽嘗試,助力其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教師在種植活動期間抓住恰當時機,捕捉幼兒靈感瞬間,及時對幼兒進行教育。由于幼兒思維具有不穩定性,因此他們在發現一個新問題、擁有一個新想法時,很容易將其忘記。在及時性教育原則下,教師需要把握教育機會,捕捉幼兒有價值的想法,針對幼兒提出的問題與假設做進一步的引導,幫助幼兒展開自主深度探究,強化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如在活動“參觀種子博物館”中,幼兒展開對種子類型的探討,認為種子博物館里收藏了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等植物的種子。這時,教師可以抓住幼兒談論的話題,將這四種被幼兒提及頻率較高的植物作為本次種植活動的對象。
(四)延伸性原則
延伸性原則,即教師針對幼兒現有的某一科學探究行為,設計拓展活動,使幼兒進入更深層次的科學探究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并非一項短期的教育工程,應該分層次逐步進行。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針對幼兒現有的探究行為,設計能促進幼兒猜想、假設、實驗、驗證的衍生性科學活動,在逐步地計劃引導中,帶領幼兒自然而然地深入科學探究,促進其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如在“種植種子”的活動中,有些幼兒種下的種子在兩周后還沒有發芽。借此,教師可以設計“種子不能發芽的原因”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幼兒提出“種子不發芽與溫度、水分有關”等假設,并帶領幼兒查閱資料、開展實驗,驗證此猜想的準確性。
三、班本課程種植活動中培養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策略
大班正是幼兒學習能力強、善于獨立思考的階段。隨著種植活動的開展,幼兒會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進一步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就要加強對幼兒活動探究行為的關注,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含義,根據幼兒實際創設更多趣味的實踐活動,不斷強化幼兒現有的科學知識,調動幼兒對學習未知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實現教育目標。
(一)關注現象變化,獲得直接經驗
在“參觀種子博物館”的活動中,幼兒們為幾粒種子的歸屬爭辯不休。明明認為這些種子很像她看見過的辣椒種子,是一個小圓片形狀的。而瀟瀟很不服氣地反駁道:“這明明是番茄種子,我吃過的番茄里面都是這樣的小圓片。”這時,濤濤突然想起來:“我們可以聞一聞這個種子辣不辣,這樣就可以判斷這是不是辣椒種子了!”幼兒們紛紛上前去聞,發現沒有辣椒的氣味,于是覺得這應該是番茄種子。但是這時候小杰似乎又有了想法:“好像媽媽昨天給我煮的茄子里面也有這樣的小圓片。”大家紛紛大笑。這時,筆者提出問題對幼兒進行引導:“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茄子的種子長什么樣子嗎?”幼兒開始猜測:“長長的?”“紫色的!因為茄子也是紫色的。”在幼兒激烈的討論中,筆者引導幼兒回家和父母一起查詢資料,解開辣椒、番茄、茄子種子的“秘密”,從而獲得與這3種植物種子有關的直接經驗。
(二)關注材料需求,合理投放科學材料
豐富多樣的活動材料是種植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是支持幼兒開展科學探究的基礎。在種植活動中,幼兒需要不斷和材料接觸,進行材料間的組合驗證與實驗,在反復驗證與實驗中,積累科學知識,為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因此,教師在投放活動材料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幼兒的現實需求,做好幼兒對不同材料使用要求的可能性分析,根據預設需求投放材料,并在活動過程中按幼兒實際需求進行不斷調整,以此滿足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提升的要求,促使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區別各類種子”的活動中,筆者準備了西瓜、冬瓜、木耳菜、西葫蘆、絲瓜、苦瓜等24種植物的種子供幼兒觀察;在種子播種環節,預先放置了水壺、鏟子、盆等工具;在科學角放置了一些作物標本、種子圖鑒與科普類圖書。這些活動材料的投放,有效支持幼兒對于科學知識的深度研究。除了提前為幼兒準備好種植材料,教師也可鼓勵幼兒自己尋找需要的種植材料,以進一步強化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拓寬幼兒科學探究視野,達成教育目標。
(三)支持探究想法,鼓勵幼兒深度探索
1.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在對比中得出結論
如何能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具象化呢?觀察記錄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在辨認茄子、番茄、辣椒以及更多植物的種子時,有幼兒發出感慨:“它們都長得好像呀!番茄、茄子還有辣椒它們的種子竟然都是這樣的小圓片,那我們要怎么區分它們呢?”筆者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是引導幼兒多觀察這些種子,看能否區分它們。在幾經對比后,幼兒們發現,這些種子的顏色和大小似乎并不是一模一樣的。明明說:“番茄種子上似乎有細小的毛,辣椒種子嘗起來則是辣的,而茄子種子是3種種子中最胖的。”筆者讓幼兒記錄下對這3種種子不同的發現,最后匯集在一起后得出結論。
根據種子大小:辣椒>番茄>茄子。
根據種子味道:只有辣椒種子有辣味,其他兩種種子沒有。
根據種子外形:茄子種子鼓鼓的,胖胖的,很滑;辣椒種子比其他兩種種子都要扁;番茄種子表面似乎有層小絨毛。
幼兒們在掌握這些種子的特征后,再回頭看那枚身份成謎的種子,順利揭曉謎底:這原來是番茄的種子!
作為教師,要挖掘幼兒的學習潛力,支持幼兒的獨立探索學習,并鼓勵他們自主展開深度探索,有效調動幼兒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延長幼兒探究的興趣,鼓勵幼兒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心態迎接更多生活中的科學探究挑戰。
2.提升種植活動深度,促使幼兒展開深入探究
在種植活動中,大班幼兒受自身現階段發展水平的限制,針對某一現象或科學問題的認知多浮于表面,難以深入。教師要基于幼兒現階段的特點,鼓勵幼兒提出問題,支持幼兒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度探索,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他們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種子終于發芽長大,開出美麗的花朵后,筆者引導幼兒提出自己在活動中發現的新問題。如有的幼兒提問:“茄子花和茄子一樣都是紫色的,為什么番茄的花朵是黃色的?”“辣椒怎么還不開花?”“辣椒長這么小是缺乏營養嗎?”基于幼兒的問題,筆者引導他們展開進一步的實驗探究,深化他們對不同植物的認識。茄子、辣椒、番茄都屬于茄科作物,茄科作物的一大特征就是花萼宿存。因此,筆者還給幼兒簡單科普什么是花萼宿存,通過播放視頻與展示圖片,形象地為幼兒介紹花萼的位置。由此,幼兒們也得出了富有童趣的理解:“茄子、番茄、辣椒它們的花謝了之后,果實就慢慢從花朵的肚子里面長出來啦!”教師通過不斷提升區域活動深度,可以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評價總結反饋,予以幼兒積極回應
教育評價是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案的設定,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教師選擇正確的教育評價策略,展開科學的評價,給予幼兒積極回應,有利于幼兒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評價總結要基于幼兒在科學探究中的實際行為,依據幼兒在種植活動開展中的實際問題。對于這次班本課程種植活動,整體來說幼兒的表現很好。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幼兒們勇于發現、大膽假設、細心求證,展現了自身的無限潛能。在評價幼兒的活動表現時,筆者以正面、積極評價為主,重點表揚幼兒的探究精神和動手能力,不斷提升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為幼兒之后的科學探究學習形成正向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種植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看到幼兒的無限潛力,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幼兒基于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自主、合作探究,為幼兒提供豐富材料,協助幼兒開展實驗,最終驗證猜想,實現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朱賽男.幼兒科學素養培育實踐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 (33):16-17.
[2]姚馨.幼兒科學素養培養現狀與改進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3 (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