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因此,幼兒園教師要重視生活的獨特價值,挖掘幼兒生活中有價值的課程,并以兒童的視角去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趣的游戲。文章簡述如何通過創設班級環境、開展游戲活動、開設生活課程等方式,提高幼兒自理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生活教育;幼兒;自主學習
作者簡介:潘新星(1993—),女,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周巷幼兒園。
幼兒園課程改革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幼兒園教育不僅需要傳授幼兒知識,更需要培養幼兒的自我認知、自我規劃、自我修正、自我評價等能力。基于此,幼兒園教師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多學習、勤反思,以兒童的視角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及內容,觀察、追蹤幼兒的游戲進展,促使幼兒通過實踐與運用,不斷提高對問題的思考能力與解決能力,促進幼兒自發性學習行為的產生,最終達到提高幼兒學習品質的目的[1]。
一、以兒童視角創設班級環境,支持幼兒操作與實踐
(一)了解幼兒的實際需要,提供真實的游戲環境
教師要以兒童的角度創設游戲環境,了解幼兒的實際需要,提供真實的游戲環境。例如,教師在帶領幼兒開展“我是天氣預報員”的角色扮演游戲時,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出示今日的天氣預報截圖,讓幼兒在觀察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進行班級天氣預報,這樣不僅為幼兒提供了天氣預報信息,支持幼兒游戲的需要,還有助于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信息提取能力。
(二)持續關注幼兒游戲進展,將問題解決與環境創設相結合
環境創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幼兒游戲的開展,許多問題會接踵而至。因此,教師需要在觀察的基礎上,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游戲支持,讓幼兒成為游戲問題的發現者、解決方案的討論者、游戲優化的參與者。
在“小醫院”的角色扮演游戲中,大多數幼兒熱衷于扮演醫生,沉迷于體溫計、采樣管、醫藥箱等游戲玩具,只有兩三個幼兒愿意扮演病人。如果長期維持此類游戲現狀就會發生“醫院”無人問津、幼兒爭搶玩具、玩具損壞嚴重等一系列問題。這樣的游戲過程僅僅停留在表面,無法維持幼兒對游戲的興趣,讓幼兒進入深度學習。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觀察者,應該及時發現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在游戲中的困惑,在師幼共同討論中形成解決方案。教師可以將師幼討論的過程用圖文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幼兒清楚地意識到游戲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過程不僅能幫助幼兒提高游戲水平,同時也能更好地優化環境創設。
(三)關注幼兒話題熱點,及時更新游戲內容
一般來說,幼兒園游戲區的環境創設往往來源于幼兒生活中比較關注的話題。對此,教師要關注幼兒日常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將其引入幼兒園游戲,并隨著幼兒熱點話題的改變,不斷更新游戲內容和游戲環境。
二、尋找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深入開展游戲活動
(一)圍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開展以幼兒為主的區域活動
區域創設來源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小實驗的方式呈現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讓幼兒圍繞實驗進行探究與學習。比如在玩滑滑梯時,幼兒們發現自己的衣服會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此時,教師可抓住幼兒的好奇心,與幼兒一起討論“為什么玩滑滑梯時衣服會發出特別的聲音?還有哪些時候也有這種現象?”等問題,最后引出實驗話題“有趣的靜電”。
(二)挖掘角色游戲精髓,實現游戲的自主與規范
1.平衡角色游戲中的“規則與自由”
角色游戲,顧名思義是指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象,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那么,幼兒在扮演角色時是否要遵守某些規則?哪些規則是必要的?哪些規則會限制幼兒角色之間的互動?這需要教師找到游戲規則的平衡點—既要符合常規,又要保證幼兒游戲的自主度。
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戲“今天我上班(休息)”中,幼兒需要經營自己的店鋪,并招聘自己店鋪的員工。首先,教師帶領幼兒選出游戲帶頭人,讓他們充當店長,說說自己想開的店鋪。游戲帶頭人可以由同伴推薦、老師推薦或者毛遂自薦。剩余幼兒可根據自己對這些店鋪的感興趣程度,自行選擇今天是否“上班”。選擇“上班”的幼兒可以去感興趣的店鋪面試,順利通過店長的考核,方能加入該店鋪;選擇“休息”的幼兒則可以在遵守角色游戲規則的前提下,自由選擇想開展的游戲。在這個大的游戲框架里,幼兒可以盡情開展自己喜歡的游戲。
2.達成真實、有趣的“買賣”方式
幼兒的游戲來源于現實生活。在角色扮演游戲中,超市是關鍵的營業場所,同時超市的營業方式也影響著角色扮演游戲中的“買賣”方式。為此,教師可以模擬真實生活,給每個幼兒發一張虛擬銀行卡,讓幼兒拿著銀行卡進“超市”購物,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體驗真實的購物過程。這個游戲不僅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計算能力。
3.規劃新穎獨特的游戲內容,緊跟時代步伐
以往幼兒園的游戲內容大多圍繞超市、醫院等展開。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幼兒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因此幼兒園的游戲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比如,教師可以設計“虛擬飛機場”的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分別扮演乘客、機長、乘務員等角色,展開一場仿真的空中旅行游戲。
三、開設生活課程,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升
陶行知主張“生活既教育”。幼兒是發展中的人,生活中的點滴都是他們學習的內容。對于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最主要的就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能因為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辦代替。”[2]
(一)午睡起床環節
小班階段是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關鍵期。教師要鼓勵小班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升他們自理的能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在小班的午睡環節中,部分幼兒起床時總會出現穿反褲子、穿倒褲子、褲子穿擰巴等現象。于是,筆者圍繞這三個問題設計了“起床大作戰”的生活課程(見圖1)。
首先,筆者以“我認識的褲子”為主題開展班級討論會,與幼兒共同討論:如何分清正反?如何辨別前后?如何確認褲子穿正?通過集體教學,帶領幼兒從細微處認識褲子結構,包括褲腰、褲腰中間標記物、口袋、褲腳、褲腿等。其次,筆者設計家園共育活動,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完成“褲子標記物大調查”,鞏固幼兒已學知識。同時,筆者在洗衣店和娃娃家等角色區通過正反箭頭來指引幼兒正確晾曬、整理衣服。最后,為了激發幼兒對生活自理的興趣,筆者在班級里設立“貼紙專欄”,供幼兒對自理能力進行評價;同時設立“生活監督員”,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起床大作戰”生活課程很好地解決了幼兒午睡起床后手忙腳亂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兒自我照料、同伴互助服務的意識。
(二)入園自主簽到環節
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于快要進入小學的大班幼兒,更需要理解時間的寶貴,懂得珍惜時間。由于時間在現實生活中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幼兒常常會無視時間的存在。為此,筆者以“入園自主簽到”為主要形式,引導幼兒從“上學不遲到”的具體事例出發,讓幼兒在生活中理解時間的寶貴,懂得珍惜時間,從而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
1.創設簽到板塊,培養幼兒自主性
筆者合理運用班級走廊空間,設置簽到臺,提供統計本、鐘表、燈、便箋紙、小夾子等工具,將白色和黑色的拼插小積木分別作為遲到與請假兩種情況,讓幼兒在便箋紙上記錄下自己遲到或請假的原因。筆者為幼兒提供書寫表達的機會,目的在于讓幼兒們學會在一件事情中進行初步的自我分析與評價。
2.在幼兒參與中發現問題
通過實踐,筆者發現每個班級都會出現個別幼兒漏簽到的現象,原因是晚來的幼兒不明確簽到的時間。這個問題與筆者的另外一個思索“如何讓幼兒理解在單位時間內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恰巧吻合。于是,筆者在班級中開展討論活動,引導幼兒思考“晚來何時簽到最合適?”“幼兒園晨練回來5分鐘可以做哪些事?”“在家里,早晨起床5分鐘可以做哪些事?”等問題,加深幼兒對時間的思考。
3.將時間觀念與班級榮譽相結合
筆者在班級中建立獎勵機制,讓幼兒將“簽到統計本”的周統計、月統計甚至學期統計情況記錄到“班級棒棒本”上。幼兒園可不定期開展“班級棒棒本”評比活動,選出表現較好的班級進行表揚。這種將幼兒時間觀念與班級榮譽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
(三)值日生的妙用
《自主游戲—成就幼兒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一書中講道:我們強調的自主生活,倡導幼兒在積極參與和自主掌控各環節的生活中,培育對美好生活的態度和感知力,增進自我管理、自我照料、自我調控、自我負責的生活能力。教師在班級中設置值日生板塊,可以讓幼兒以主人翁的形式直接參與班級管理,學會負責任地為集體勞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力量和貢獻,激發幼兒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1.師幼討論中明確值日內容
每個班級的情況不一樣,所設置的值日內容應當有所不同。為此,筆者在班級中開展師幼探討活動,與幼兒圍繞“什么是值日生?值日生需要做哪些事情?”展開討論,讓幼兒積極參與值日生制度的制訂,知道值日生崗位的內容,理解值日生規則的意義,并在值日的過程中學會以協商、合作、探究的方法解決沖突,做到關心和尊重他人。
2.觀察追蹤下發現值日問題
在值日生制度落實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將自己的自畫像制作成值日牌,根據自己的意愿將值日牌粘貼在相應的值日內容處。由于每天值日生的需求是有限的,而越來越多的幼兒想要當值日生,因此常常會出現多名幼兒爭搶同一個崗位的情況。針對此問題,筆者讓幼兒先將自己想參與的值日生內容畫下來,然后再根據幼兒的心愿單先后安排值日崗位。經過一段時間的值日后,部分幼兒對值日的興趣逐漸降低,寫心愿單的人不斷減少。于是,筆者又增加了投票箱活動,讓幼兒用投票的形式選舉出“優秀值日生”,持續激發幼兒對值日的興趣。
3.責任驅動下帶動全體值日愿望
幼兒剛開始學會新的技能時,表現欲特別強,可是時間一長,新鮮勁一過,熱度就容易退卻。通過與幼兒交談,筆者發現個別幼兒在值日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同伴不配合的情況。怎樣才能讓同伴配合值日?在值日的過程中幼兒最想要的是什么?基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筆者在班級中設立了新的值日制度,即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值日,并讓幼兒自行選出組內的值日生管理員。值日生管理員需要觀察組員在值日過程中的表現,給予表現較好的組員“優秀”貼紙,積累夠一定“優秀”貼紙的幼兒可以兌換獎勵。這樣的值日制度既能激發值日生工作愿望,又能提高每位成員的配合度。
為了方便統計班級幼兒值日情況,筆者設計了值日生統計表,讓幼兒輪流擔任值日生管理員,這樣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管理的機會。在參與值日的過程中,幼兒不斷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在自我探索中了解如何更好地完成值日生工作。這不僅讓幼兒親身感受到了勞動的樂趣,獲得了勞動的碩果,更讓幼兒體驗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增強了責任意識和自我照料能力。
結語
總之,無論是實施課程,還是創設班級環境,教師都要從“幼兒發展為本”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將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將每一次的活動為幼兒所用、為幼兒的發展所用,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參與者、討論者,真正體現課程游戲化的精神—自由、自主、愉悅、創造。
【參考文獻】
[1]宋媛.創設適宜的中班游戲區環境的改進策略[J].東方寶寶(保育與教育),2016(3):10-13.
[2]李葉嫻.引導幼兒自主管理,創新班級管理新模式:論大班幼兒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 [J].新課程(下),2014(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