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預防剖宮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臨床效果。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我院接受剖宮產術分娩的6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31例,常規標準護理)和觀察組(31例,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比較兩組下肢血流動力指標、凝血功能指標以及下肢癥狀。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活酶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TT)和血液黏度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下肢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流動力和凝血功能,預防產婦剖宮產術后DVT的發生。
關鍵詞:剖宮產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目標策略;針對性護理;高凝狀態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因血流緩慢、高凝狀態和內皮損傷引起,表現為持續性疼痛、脹痛、壓痛等,可誘發肺栓塞[1]。剖宮產是一種創傷較大的手術,產婦術后往往伴有急性疼痛、身體虛弱,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受妊娠期血流動力改變、麻醉藥物等因素影響,術后發生DVT的風險高,不利于產婦術后盡快恢復和新生兒健康成長,因此控制剖宮產術后DVT發生率一直以來都是產科護理的重點。本研究旨在觀察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預防剖宮產后DVT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我院接受剖宮產術分娩的6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年齡22~32歲,平均(25.87±2.77)歲;孕周36~41周,平均(38.82±1.16)周;初產婦17例,經產婦14例(二胎產婦11例,三胎產婦3例)。觀察組年齡22~34歲,平均(26.07±2.89)歲;孕周35~41周,平均(38.78±1.21)周;初產婦18例,經產婦13例(二胎產婦12例,三胎產婦1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所有產婦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內容有基本了解,自愿參與;單胎妊娠;在我院定期產檢,符合剖宮產指征,并行剖宮產術分娩;產前凝血指標正常,無血液系統疾??;術前下肢血流動力學正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可能引起DVT的感染、腫瘤等疾??;肝腎功能不全;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及其他可能影響觀察指標結果的藥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標準護理
術后密切關注產婦生命體征;定時清潔惡露,保持衣服、被褥干凈;指導產婦取半臥位休息,每隔2 h翻身;排氣后進流食,多飲水,多攝入營養價值高的水果和膳食纖維。
1.2.2 觀察組接受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
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目標策略專項護理小組,通過整理文獻資料和既往病例總結DVT常見誘發因素,制定總體護理流程并明確分配工作內容。
(1)術前護理:第一,入院評估。產婦入院后,責任護士積極接待,與產婦詳細溝通交流,明確個人疾病史、日常生活情況、妊娠期運動情況等,初步把握產婦的個性特點和個人喜好,確定下肢DVT風險因素。經護理小組組員探討,確定護理目標為“降低下肢DVT發生率”,初步制定護理計劃。護理計劃可在健康宣教結束后告知產婦及家屬。第二,參考產婦個人喜好和習慣,采用宣傳手冊、宣傳視頻、床旁講解等方式對產婦及家屬開展健康宣教。告知剖宮產相關事宜,幫助產婦了解下肢DVT的發生原理,以及術后干預的重要性。指導產婦在術前學習踝泵運動。
(2)術后護理:第一,術后評估。加強風險評估工作,結合產婦的生理指標明確各項護理干預措施的優先級和強度。由于產婦術后疲勞、切口疼痛,可能對下肢的癥狀感覺不敏感,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下肢DVT風險評估,每隔6 h嚴密觀察下肢是否存在腫脹、發熱的情況。第二,預防DVT的針對性護理。術后次日取半臥位,抬高床尾30°,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每2 h協助產婦翻身,同時按摩下肢肌肉,尤其按揉腓腸肌、比目魚肌等部位。術后12 h左右為產婦穿彈力繃帶,協助其下床走動,期間需家屬或護理人員全程攙扶看護,防止跌倒,將下床活動時間控制在10 min內。下床走動結束后,指導產婦完成床上踝泵運動訓練,做法是自然伸展下肢,放松大腿,勾起腳尖,達到最大幅度后保持5 s,隨后放松,10次為1組,共完成5組。完成繞環運動,以最大幅度使踝關節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各5圈為1組,共完成5組。以上運動可交替進行,根據產婦耐受程度調整訓練頻率和持續時間,20組/d。對于部分因產后虛弱導致難以完成的產婦,可使用氣壓治療儀進行輔助護理。第三,飲食干預。術后6 h密切關注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給予少量溫熱淡鹽水。正常排氣后,先給予產婦咀嚼口香糖10 min,再進食少量清淡流質食物,如米湯。待產婦胃腸功能恢復后,給予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豐富的半流質食物,如雞蛋羹、瘦豬肉、魚肉等;多進食芹菜、油麥菜、菠菜、西紅柿、蘑菇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油膩、生冷、辛辣的食物;少吃多餐,防止腹脹、腹痛。第四,心理干預。產婦因產后生理不適、激素變化、身體形象負面評價、喂奶、角色轉換等多種因素,易產生焦慮情緒,導致護理依從性下降。護理人員應尊重產婦的個人感受,經產婦同意后在病房內適當播放輕音樂,主動與其交流,引導其傾訴內心憂慮,疏導不良情緒;鼓勵產婦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消除顧慮,以積極配合護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下肢血流速度:采用多普勒超聲多切面掃查股總靜脈、深靜脈和腘靜脈,記錄最大流速。(2)比較兩組凝血功能和血液黏度: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凝血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TT),采用無創血流動力學監護器檢測血液黏度。(3)比較兩組產婦下肢癥狀發生情況:如腫脹、疼痛、皮溫升高等。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產婦下肢血流速度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凝血指標及血液黏度比較
兩組干預前PT、APTT、TT及血液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PT、APTT、TT及血液黏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產婦下肢癥狀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下肢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剖宮術切口較大,術中麻醉、牽拉子宮、術后長時間靜臥、急性疼痛等因素均會造成較強的生理應激,可進一步激活人體纖溶系統,增加下肢DVT發生風險[2~3]。因此,術后給予產婦有效的護理措施積極預防下肢DVT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會預先評估產婦DVT發生風險,制定護理目標,可有效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護理人員在產婦入院后積極進行溝通,了解產婦妊娠期間運動情況,全面評估下肢DVT發生風險,并指導產婦學習踝泵運動,提高產婦自主運動訓練的自覺性。術后,護理人員根據提前制定的目標,鼓勵產婦達成20組/d的訓練要求,并且尊重產婦個人意愿合理分配每日訓練量,有助于提高產婦護理配合主動性和積極性[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股總靜脈、股深靜脈、腘靜脈血流速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改善產婦下肢血流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術后凝血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且術后未出現明顯的下肢癥狀。提示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在改善凝血指標上有積極作用,可降低下肢DVT形成風險。這可能與術后快速恢復產婦正常生理功能、避免負性情緒影響有關。護理人員定時為產婦按揉下肢,可利用壓力變化刺激淺靜脈、深靜脈和淋巴管代謝,配合抬高床尾促進靜脈回流,加速下肢血流,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避免血小板過度凝聚,降低血栓形成風險[5]。待產婦正常排氣后,先給予產婦口香糖咀嚼,再給予流質食物,有助于刺激胃腸功能盡快恢復,更快地進行術后康復訓練。產婦正處于人生重要的角色轉換階段,經歷妊娠期激素變化和分娩劇烈痛苦后,往往處于情緒敏感狀態。焦慮、抑郁的負性情緒可刺激中樞神經、交感神經分泌皮質醇、兒茶酚胺等物質的分泌,加重生理應激,增加各類癥狀的發生風險和嚴重程度?;谀繕瞬呗缘尼槍π宰o理要求護理人員全方位關注產婦心理變化,采用共情的方式換位思考,與產婦深入交流,在尊重其個人體驗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幫助,并鼓勵產婦積極接納自身角色轉變與形象變化,改善其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流動力和凝血功能,預防產婦剖宮產術后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穎,張馨丹.脈沖式動靜脈氣壓儀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3,38(12):76-78.
[2]張晶晶,王彥,吳彤蕾,等.高齡產婦剖宮產術后住院期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23,9(2):172-175,219.
[3]石巖.基于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對高齡初產婦剖宮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29):5523-5525.
[4]呂芳.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預防重癥產婦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21,8(29):16-18.
[5]謝冬花.剖宮產圍產期護理干預對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療效[J].吉林醫學,2023,44(9):2659-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