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對高校在線精品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創新,在線精品課程課程中注重頂層設計、項目化設計;制作立體化有助于形象記憶的創新特色資源和思政教育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做一體化”等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多元化、客觀結構化、線上線下融合式、理論實踐雙軌制、德技課證崗五維融通”的學習考核評價體系機制;創新“項目化、五會一體”的課程結構,體現“三教”改革,凸顯課程思政與人文特色;達成“五會一體”式專業教育與“立德樹人、德技兼修”的雙育人目標,課程建設與育人成效顯著。
關鍵詞:在線精品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診斷學;混合式教學;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21-0143-0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innovates th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ode of high-quality onlin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mphasizes top-level design and project-oriented design in the course of high-quality online courses. This paper makes three-dimensional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at help image memory. This study carries 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such as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flipped classroom"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innovative "diversified, objective and structured,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dual track" learning assessment system mechanism. It innovates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project-oriented and five-in-one", embodies the reform of the three education, and highlights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It has achieved the dual education goal of "five associations in one"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Keywords: high-quality online course; teaching mode reform; Di/dAG66RI2Sxs/BaUVjpRKA==agnostics; mixed teaching;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為貫徹落實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根據《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部署,教育部開展了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遴選工作,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促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育人方式、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的數字化重塑,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1]。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本校)診斷學在線精品課程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改革中進行探索與創新,獲評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本文通過剖析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重點、課程內容設計、資源特色、教學模式和考核評價機制等,為教師在線課程建設及開展混合式教學提供參考。
一 在線精品課程的頂層設計、定位與內容
(一) 基于高職實用型醫學人才培養對診斷學在線課程頂層設計與精準定位
根據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對診斷學課程的定位為:該課程是臨床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實踐考核單列課程,也是預防、口腔、中醫學的核心或專業課程。它是研究診斷疾病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與臨床思維方法的課程,是醫學基礎課程(如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等)與后期臨床課程(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等)的“橋梁”,是學好臨床課程的關鍵。
(二) 確立診斷學在線精品課程三類目標
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圍繞“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育人理念確立課程目標。如診斷學思想品德與素質目標為堅定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堅定職業認同,具備醫德修養、職業精神、人文素質及綜合素質;專業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具備臨床所需的診斷學理論知識,能夠進行問診、體格檢查,閱讀常見實驗室檢查及器械檢查結果,建立臨床診斷思維意識;自我拓展目標為鍛煉與發展“方法能力”,培養拓展學習和創新意識,提高自學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基于職業教育理念構建診斷學在線精品課程結構與內容
根據行業調研和基于崗位的職業能力分析[2],緊扣執業(助理)醫師崗位工作任務,構建三年制臨床執業(助理)醫師崗位所必需的知識、能力、素質內容結構體系,將“基本知識、行業進展、課程思政”相融合,形成項目化課程內容,包括緒論、常見癥狀、問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器械檢查、病歷書寫及臨床思維方法8個項目,總學時88學時,理論56學時,實踐32學時,使學生掌握診斷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常見疾病的基本診斷能力,為后續專業課學習及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四) 凸顯“立德樹人”及“五會一體”式雙育人目標
貫徹落實高校醫學課程思政教育的要求,挖掘診斷學的思政教育重點和思政元素,對課程思政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將“理想信念、職業精神、醫者仁心”培養作為思政主線[3],制作配套課程思政資源,將價值觀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方面融合,達成“會問診、會查體、會閱讀報告、會判斷病情、會關懷病人”的“五會一體”式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立德樹人、德技兼修”的雙育人目標。
二 建設有助于提高認知效率、動靜結合的立體化在線精品課程資源
診斷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習者運用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評估患者病情,形成臨床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課程組在資源開發的創新特色課程資源包括八個必選模塊、拓展學習模塊、行業新進展、醫學人文與思政教育資源庫、綜合實訓案例庫等。必選模塊包括“緒論、常見癥狀、問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肺功能檢查、病歷書寫及臨床思維方法”,資源類型有教學及示教視頻、圖片、音頻、教案、在線作業、試題庫和參考資料。備選模塊“醫學影像診斷”包括X線、CT、超聲、核醫學診斷,拓展學習模塊為臨床診斷新技術等。資源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①課程資源以自主設計研發為主,由老教師領銜、團隊骨干教師集體精心打造而成。其中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等實踐操作視頻均由課程負責人親自錄制,保證內容的科學、規范,將“視、觸、叩、聽”等系列檢查的規范的檢查手法呈現給學生,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在線反復觀看,進行模擬和訓練[4]。②課程資源類型豐富、立體化、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在資源開發中將教學內容與醫生崗位密切聯系,讓學生理解和記憶必要的表征[5]如概念、形象、數字、符號和聲響等,特別是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學習診斷學知識,提高認知效率。針對診斷學各單元知識與技能點,除制作微課、教案、PPT課件、測驗和作業等常規資源外,還制作了模擬問診、體檢操作視頻、體征圖片、異常聽診音等有助于形象記憶的特色課程資源,其中視頻類型資源150個,占比41.1%;還有音頻、文檔、圖片、習題與作業、試題等資源。資源與課程內容匹配,涵蓋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行業前沿技術和新成果;內容符合網絡傳播特點,精煉、完整、全覆蓋,能充分滿足診斷學“線上課堂”教學需求,體現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實用性和實踐操作性。③凸現立德樹人,自制“醫學人文與思政教育資源庫”,包括7個微視頻、36個典型案例、醫學人文教育推薦閱讀書目、推薦觀看的影視作品、學生書寫的平行病歷等,潛移默化地對醫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理想信念、醫德和人文教育,體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雙重育人及醫學課程的人文特征。
三 “雙師型”高素質教學團隊為課程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診斷學課程團隊是一支“雙師型”專兼職具有豐富教學與臨床經驗的教師團隊,共有10名“雙師型”專兼職教師,其中博士3人、碩士6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3人、主治醫師3人。負責人有數十年教齡,教學和臨床功底扎實,校教學名師,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市品牌專業、市優秀教團隊負責人,主建了省高校思政示范課程及省“十四五”在線精品課程。團隊中有多名省高校“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省衛生撥尖人才等。團隊專業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經驗豐富、特色鮮明和教學質量考核優秀,多名教師獲全國、全省教學能力大賽及技能大賽一、二等獎,是老、中、青結合的高素質優秀教學團隊。
四 開展混合式翻轉課堂、云中課堂與云中實驗室教學
在線課程中開展內容互補、線上線下緊密銜接的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及“云中課堂與實驗室教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做一體化”等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改革。應用源自加拿大、被多國引用的BOPPPS教學模式開展線上教學[6],通過“導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等元素,課前布置任務、呈現教學目標、案例導入、課前檢測、新知識新技能學習、課后自測與作業,以及歸納總結等,最后達成課程某單元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混合式翻轉課堂與云課堂教學組織與安排如下。①課前自學。課前發布教學任務,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視頻、課件等任務點及其他資源的學習,課前自測。②課中內化。課中實時在線授課或線下授課,采用“互動式”和“引導式”教學,開展重點難點精講點撥、總結歸納、提問督促、示教或小組討論,使用案例導入、情景模擬、病案分析、標準化病人、研究性學習等“教、學、做一體化”“理論實踐一體化”等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創新教學模式,拓寬思路,提高興趣,培養臨床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③課后拓展提升。利用線上云實訓室,反復觀看教師問診、體檢示教或示教視頻,反復訓練,醫院見習,書寫見習病歷和平行病歷等,開展實踐技能、醫德醫風的“沉浸式”體驗、訓練與反思等。
五 創新“線上線下融合式”“理論實踐雙軌制”學習考核評價體系
探索和創新診斷學在線課程的學習考核評價體系,在頂層設計上納入線上線下考核評價手段[7],將過程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線上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對接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構建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化、客觀結構化、線上線下融合式、理論實踐雙軌制、德技課證崗五維融通”[8]的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診斷學課程兩個成績評定如下。
(一) 理論成績評定
由平時成績(30%)、期中考試(30%)、期末考試(40%)成績組成。平時成績包括簽到率、在線學習、課堂回答或討論、作業完成、自測成績和周測驗成績等,期中與期末線上或線下考試。每次理論課后均有隨堂自測、書面作業,及每周的在線周測。
(二) 實踐技能成績評定
參照執業(助理)醫師實踐考核標準,創建實踐技能訓練及考核評價機制,①研制“診斷學體格檢查操作評分標準”,供學生學習及考核評分參考。②布置實訓作業“一般檢查與頭面頸部檢查、肺部檢查、心臟檢查、腹部檢查、脊柱四肢與神經系統檢查”,學生課后訓練或錄制體檢視頻上傳平臺。③教師觀看學生實訓情況或網上視頻,提出改進意見,關注操作技術的正確與熟練程度、溝通能力、人文關懷等。④期末綜合實訓與技能考核,對接執業(助理)醫師實踐技能考試,以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理念,設計技能考試方案,分“體格檢查、病史采集、心肺聽診音辨析、實驗報告閱讀、心電圖分析”5個考試模塊進行線下或線上考試。“體檢模塊”在線下考試時在客觀結構化考站先隨機抽取考題后進行操作考試;在線考試時,教師在線監考、學生在線考試,或者提交操作視頻由考官線上評分。“心肺聽診音辨析”線下在實訓室或線上聽音辨析考試。“病史采集、實驗報告閱讀、心電圖分析”模塊進行線下或在線統一考試。實踐技能成績由平時成績(20%)與綜合實訓與技能考核(80%)成績組成。平時成績包括簽到率、觀看任務點、完成實訓作業、體檢實訓視頻成績等;綜合實訓與技能考核成績由體檢模塊考試成績(40%)及病史采集、心肺聽診音辨析、實驗報告閱讀與心電圖分析四個模塊考試成績(60%)組成。本課程的評價機制提升了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促進在線課程質量的提升。
六 創建診斷學在線課程評價與反饋機制,育人成效顯著
通過課程平臺、學習通、班級QQ群和企業微信等途徑及時獲取學生反饋信息,隨堂自測、周測、階段測驗、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等均有利于學生對學習進行實時反饋,并將學習過程數據記錄系統中,學生可以查看學習進度、自測作業完成情況及在班級中排名等,調整學習過程,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開展學習[9],教師也可以監測運行數據,跟蹤學習進度和效果,進行評價及反饋、督促。以問卷對學生、畢業實習生、畢業后學生進行網絡課程、線上教學、思政教育效果等滿意度調查,召開教師研討會、學生座談會,聽取師生意見建議,對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評價機制等進行改革。聽取上級部門、校領導、教務處、系部、督導及同行教師的意見,對在線課程管理、班級管理的機制進行改革創新和不斷完善。調研顯示,2020—2022級學生診斷學理論與技能成績均優良,學生適應在線學習方式,參與度高、獲得感高、學習效果好。千余名被調查者對在線課程教學效果好評率99.8%~100%。
七 在線課程的特色與創新
(一) 彰顯職業教育及醫學課程特征,推進教學模式革新
本校診斷學在線精品課程中創新“項目化、五會一體”的課程結構與內容新模式。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圍繞醫生崗位需求和執業(助理)醫師考試,設計診斷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內容貼近行業需求。線上呈現方式促進了移動學習、混合式教學、遠程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改革。
(二) 體現“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自主創建優質實踐教育資源,解決醫學教學難題:①原創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視頻、課件、音頻、圖片等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符合人體學科特征。②原創資源特別是全身體格檢查示教視頻,解決了診斷學實踐教學中“體檢示教展示不足、學生學習難”的根本問題,創新“線上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學生可在線反復觀看和訓練,提高實踐技能,推動診斷學的“課堂革命”。③貫徹行動導向職教理念,對接執考,構建診斷學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職業素質線上與線下多元化、客觀結構化考核評價體系。
(三) 凸顯課程思政教育、醫學人文教育特色
診斷學是醫學生的第一門臨床課程,培養學生醫患溝通能力、人文素質及醫德醫風,對培養合格的醫生具有重要意義。診斷學在線精品課程中,制作了醫學人文與課程思政案例庫,融思政教育于診斷學專業內容中,培育醫學生思想品德修養與醫學人文精神,“強術鑄魂,德技兼修”,充分體現診斷學課程的思政與人文教育特征。
八 結束語
在線精品課程建設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如專業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對數字資源建設、課程平臺管理、虛擬仿真、動畫制作等技術未能較好掌握;學校對在線課程開放管理的激勵機制不完善等。教師在課程中還需更多注重教學活動的設計,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資源建設;學校要對在線課程建設、開放管理等提供更多的支持保障和激勵機制[10],加強對教師的技術培訓,提高教師建設在線課程的積極性,使在線課程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診斷學在線課程教學實踐證明,課程頂層設計科學,教學目標清晰,內容符合政治性、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和規范性要求;項目化課程設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大量操作示教視頻、客觀結構化實踐技能考核方案、綜合實訓案例庫等體現出職教特色;在教學方法上,以翻轉課堂在線自主學習為主,輔以線上或線下的案例分析、情景演示、討論等混合式教學,帶動了“課堂革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對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貫徹落實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標準和執業(助理)醫師考核標準,融入醫學新技術、新知識、新進展,構建了立體化、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了課程內涵,突破了課堂時空、受眾限制,成為“開放式云課堂與云實訓室”;課程思政特色鮮明;構建了“多元化、客觀結構化、線上線下融合式、理論實踐雙軌制、德技課證崗五維融通”評價機制。學生受益面廣、參與度高、獲得感強。師生獲得全國、全省教學能力及臨床技能大賽數十項獎項,畢業生廣受社會好評。診斷學在線課程也被評為校優秀在線課程、省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省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和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在全校、全省和全國起到示范作用。通過在線課程建設和應用,提升了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推動了育人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了在線課程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遴選工作的通知[EB/OL].2022-7-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2208/t20220809_651731.html.
[2] 蔡小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驅動培養“訂單定向”基層醫生的探索[J].高教學刊,2021,7(34):145-148.
[3] 蔡小紅,錢曉蓉.臨床醫學診斷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1(52):7-9.
[4] 李俊玲.診斷學教學中慕課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1(15):162-163.
[5] 姜旭光,崔敏.在線教學資源設計策略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4):12-14.
[6] 宋婷.BOPPPS教學模式下《經濟法》在線課程教學設計[J].財會學習,2022(8):137-139.
[7] 任津瑤,葛超.職業院校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醫學影像診斷學”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7):37-43.
[8] 李永鑫,王煥春,王英南.“德、技、課、證、崗”五維融通的“病原生物學”在線課程立體化建設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2,36(5):591-596.
[9] 李文莉,李春林.高校在線課程設計策略與開發方法研究[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1):59-63.
[10] 張沖,戴麗娟.美國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在線課程建設模式、保障機制及啟示——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例[J].成人教育,2022,42(3):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