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以下簡稱“阿里數賽”)公布決賽入圍名單,前30名入圍選手多來自劍橋、北大、清華、麻省理工等名校,一名就讀于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漣水中專”)的女生出現在名單前列,令所有人意外。
這位女生名叫姜萍,17歲,學習服裝設計專業,在阿里數賽預選賽中取得93的高分成績,排在第12名。姜萍的學歷背景與其數學能力形成極大反差。在漣水中專,姜萍沉浸于數學世界中,以及數學老師王閏秋給予其輔導幫助的故事也引發熱議。有網友直呼,現實版的《心靈捕手》上映了。姜萍刷屏背后,一個問題也值得思考:該如何盡早發現和充分培養這樣的“數學天才”?
據媒體報道,姜萍在初中時便顯現出對數學的敏感。她掃一眼同學做的數學作業,就知道它們不值得做。但家長和老師卻告訴她,不要偏科,“高考不是只考數學”。進入漣水中專后的第一次數學考試,姜萍便遙遙領先,滿分150分的卷子,考出130多分的高分,而第二名只考了五六十分。
同樣入圍此次阿里數賽決賽的彥君,是一名新加坡的高中數學老師。在她看來,姜萍“天賦極高”。她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今年競賽預選賽的題目,主要考了線性代數、概率論、函數等大學本科數學的知識點。預選賽試題總分120分,決賽入圍分數線為45分。彥君解釋,題目難度很大,考過45分并不簡單,姜萍考了93分,“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學的是數學,哪怕我回到最巔峰的狀態,也絕不可能考到93分”。
“有同行看到姜萍提交的答卷,評價是,‘用詞精準,表達流暢,LaTeX(一種學術界通用的數學排版軟件)使用熟練’。”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姚一雋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如果不討論數學水平,只看答卷水平,“可以(保守地)說,國內95%的數學專業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是寫不出那樣一份答卷的”。
進入漣水中專后,姜萍的天賦引起數學老師王閏秋的關注。王閏秋給姜萍 “開小灶”:主動向她推薦《高等數學》和《數學分析》等教材。在研究多元微積分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姜萍又繼續研究起了Lawrence C. Evans編寫的《偏微分方程》。這次阿里數賽,是王閏秋鼓勵姜萍報的名,當時姜萍的第一反應是:“我是不是不配參加?”
王閏秋2020年碩士畢業于江蘇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之后在漣水中專教課,平時喜歡鉆研基礎數學。姜萍喜歡高數,“我喜歡一步一步證明,得到我想證明的東西,因為我喜歡這個過程,它能給我帶來快樂”。
但王閏秋并不認為姜萍是“天才型學生”,她所取得的成績,靠的是勤奮和自律。他注意到,姜萍幾乎將所有課余時間都投給了數學,“有時做題做到夜里一兩點鐘”。參加阿里數賽是一次偶然,姜萍希望能證明自己。此次也是王閏秋第三次參加阿里數賽,并與姜萍一同入圍決賽,王閏秋的預選賽排名為125名。《中國新聞周刊》獲悉,目前姜萍與王閏秋都在準備6月22日的決賽。
在王閏秋的研究生導師、江蘇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退休教授盧殿臣看來,王閏秋帶著學生參加阿里數賽,其實是“一種必然”。盧殿臣觀察到,王閏秋在學生中是出了名地喜歡鉆研競賽難題,畢業論文也聚焦于哈代不等式的難題。這在研究生中并不常見——大多數學生更傾向于跟隨導師研究,在頂刊上發論文,方便畢業后找到更好的出路,但“王閏秋解出一道題就很開心,盡管這沒有多大的‘價值’”。
盧殿臣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王閏秋在2020年研究生畢業后的兩年,一直尋求讀博機會。近日,盧殿臣收到國內多所知名高校的邀請,希望能推薦王閏秋到這些學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姜萍一夜成名,也使得阿里數賽走入大眾視野。
阿里數賽,是一場全球性的公益賽事,零報名門檻,純線上比賽,由阿里巴巴公益以及阿里巴巴達摩院共同舉辦,旨在推動數學科普和前沿探索。2018年至今,已舉辦至第六屆,過往選手覆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屆比賽最終選拔出35名金銀銅牌獲獎者,以及若干優秀獎,金獎得主能拿到3萬美元獎金。“北大韋神”韋東奕是首屆賽事的金獎得主之一。
6月13日,2024年阿里數賽決賽名單公布,共計801名選手入圍,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平均年齡22歲。因零門檻,過往參賽選手不僅有數學專業學生,還有外賣小哥、公務員、醫生等數學愛好者。
人們熟知的國內外主流的數學競賽,往往面向小學、中學或大學學生等特定群體。姚一雋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阿里數賽最大的特點是,面向所有人開放,于是變成了獨一無二的一場比賽。其成績不與升學等功利目的掛鉤,命題受限較小。過往幾屆比賽中,不乏一些頂尖的數學競賽選手,“他們除了對數學的熱愛,一部分原因也是帶著懷舊的情緒,重溫一下做競賽題的感覺”。
彥君多年沒碰過高數,今年心血來潮報名參賽,也想重新體驗“沉浸于數學之中的專注和興奮感”。競賽預選賽包括選擇題、解答題、證明題,開卷考試。彥君介紹,預選賽側重考查知識面和數學思維能力。但決賽會考查選手在某一個領域的研究能力,題目有五個賽道,包括代數與數論、幾何與拓撲、分析與方程、組合與概率、應用與計算數學,選手任選其一參加考試。
第35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滿分金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博士姚健鋼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決賽相當于數學系博士資格考試的難度,初高中生即便能入圍,但所學知識有限,所以在過往決賽中獲獎的選手,多是來自大學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
在彥君看來,即便再有數學天賦的學生,如果沒有學到某些知識點,也不可能答出決賽的問題。彥君猜測,姜萍很可能會選擇她擅長的偏微分方程的賽道,“她兩年學到的知識能不能達到博士生級別,不得而知,就算她決賽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也很正常,但不能否認她在數學方面展現的能力”。
和外界猜測不同,姜萍并非因偏科被迫就讀中專。近日,《新華日報》等報道稱,據與姜萍同村的村民介紹,姜萍的姐姐此前也就讀于漣水中專,成績優異,剛參加完高考。受姐姐影響,考慮到家庭經濟負擔等多種因素,姜萍原本已考上普通高中,并參加完軍訓,轉學至漣水中專。
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到,在中專,姜萍幸運地遇到了“伯樂”王閏秋,在沒有應試壓力的背景下,展現出數學領域的天賦,“假設她進入一所重點高中,難以將所有精力花在數學上”。目前,基礎教育強調學生全面發展。他認為,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這沒有問題,但總分錄取模式的招生方式,會讓一些有天賦的偏才被埋沒。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閻鳳橋也認為,有時候人才不必刻意“拔尖”,不經意地教育和啟發,也可能會有好的影響。在傳統應試教育下,未必會培養出如今的姜萍。好奇心和興趣是創造力的源泉,需要學校和老師給予寬松的環境。
在數學領域,國內已有一套拔尖人才的選拔機制,一個重要渠道是靠數學競賽嶄露頭角。以人們熟知的“北大韋神”為例,他在初二被選入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奧數訓練隊,免試升入重點高中后,參加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再被保送至大學,最終走上基礎研究之路。

劉海峰介紹,目前對于拔尖人才的選拔,一些渠道是暢通的,比如在數理化等競賽、國際性奧數比賽等得獎的學生可以被高校招錄,今年一批名校陸續發布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也明確提到,數學單科成績足夠優秀即可破格入圍。“參加奧賽的頂尖學生,他們不會被遺漏,但像姜萍這樣的學生,可能起初并不突出,而是在一個特殊環境下,形成拔尖創新能力的。姜萍這樣的案例比較少見,教育界可以有意識去研究,或者進行探索。”
在彥君看來,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果學生在數學等領域有特長,大多會被慢慢發掘出,而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由于學校和家長相對缺乏認知,人才發掘會有一定挑戰。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培養人才的前提是識別他們,讓他們了解有許多有意思的數學題,引導他們去研究,“發掘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依賴老師,如果姜萍在初中就遇到一位數學學術造詣很高的老師,從她的答題思路或與她交談中發現端倪,可能其會被更早發現及因材施教地培養”。
在閻鳳橋看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仍需重視。姜萍所在的淮安市漣水縣,位于江蘇經濟較為落后的蘇北地區。姜萍帶來的啟示是,國家要通過一些方針政策,讓更多優秀老師長期或短期地與農村地區的學校交流,對其教育水平的提高發揮積極的作用。姚健鋼認為,對于一些教育資源相對較差的中小學,相關部門仍需思考,如何以一種有效的方式讓更多人受惠。
走紅后,姜萍今后的發展備受外界關注。王閏秋在接受采訪時擔心,受專業限制,姜萍未來只能就讀江蘇省內三所高校,能申請到的最好的學校是常熟理工學院。
一些高校也向姜萍拋出橄欖枝。據報道,6月14日下午,姜萍父親接到自稱天津某大學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表示有意溝通姜萍的入學事宜。常熟理工學院發微博稱,“建議可以先來常熟理工打好扎實的本科基礎,碩士階段到浙江大學繼續深造”。江蘇大學曾公開表示,歡迎姜萍報考,但相關人員接受采訪時提到,仍需通過高考正常流程進入。日前,江蘇省教育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媒體,“姜萍同樣有報名參加普通高考的機會”,等到其中專三年級,完全可以和普通高中的應屆畢業生一樣,報名參加普通高考。
6月14日,浙江大學對“能否破格錄取姜萍”作出回應,稱涉及相應程序,暫無法解答。目前,大學的破格錄取通常需要符合一系列嚴格的規定和流程。
在姚健鋼看來,此次競賽后,姜萍肯定會得到更多資源支持。但他認為,外界對姜萍的未來做了太多假設——數學競賽成績好,并不意味著未來一定能成為數學家,中間還差很多,“一是她目前的知識儲備還不能支持她做出高質量數學研究,二是數學競賽是在解題,數學研究需要尋找一個新的研究問題”。
此前,姜萍在接受采訪時說,相比數學,自己對服裝專業更感興趣,“如果學習服裝設計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數學世界便是我的plan B”。姚健鋼認為,前提是要看姜萍個人的選擇,如果她喜歡服裝設計,再結合數學的思維,未來也可能會做出很好的服裝品牌。
(彥君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