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在《過故人莊》里,孟浩然的詩句,讓我對鄉村一直有美好的向往,它遠離城市喧囂,有廣闊的原野和枝繁葉茂的樹木,有清涼的小溪,有清脆的鳥鳴,有炊煙裊裊。在一個夏天,我和家人自駕,從煙臺出發,一路向西向南,朝著魯西南方向駛去。我想去看那里的田野稻花飄香,聽村舍里傳出的歡聲笑語,遠望每一條道路都通向幸福的彼岸。
舊村改造變民宿,山村畫出新畫卷
經過近7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棗莊市臺兒莊附近。天色已晚,想找個住處。路邊“順河生態示范巷”的牌匾,高高地掛在巷子口上方,霓虹燈閃著耀眼的光。我被它吸引,不覺往巷子口里望。家家戶戶門前的民宿招牌閃亮,吸引著我們前往。我和家人商議,就在這個巷子里找家民宿住下。
我們選擇了一家二層小樓“尤姐民宿”。小院不大,江南風格的裝飾映入眼簾?;疑珟О讞l的磚結構外墻,透著恬靜與舒適。木質搖椅依墻而建,長條桌子上方有休閑涼棚,可擋風遮雨。小花園里的月季花兒競相開放。旁邊的大缸里,荷花盛開,花朵嬌艷欲滴。院內的凌霄花兒從一樓的門前攀緣向上,纏繞到二樓扶梯把手上,又從院內的圍墻爬出了墻外,繁茂綻放,顏色由淡黃色過渡到柔和的橙色。鮮艷的顏色,像旭日初升,又似夕陽余照?;ㄏ阍谖L中飄蕩,給整個小樓增添了一抹生動的色彩。灰磚、原木的裝修格調回歸自然,小橋流水、假山石、古樹名木等,讓人仿佛來到了江南水鄉。清爽的風光,幽靜的小院,在炎炎夏日里給人一絲涼爽,讓我一改心中久存的對魯西南貧窮落后的印象。
民宿主人尤姐,看上去50歲左右,笑盈盈地從外邊回來,和我們打著招呼。我問她:“你去哪里了?為何不在家里等我們?”她開心地笑著說:“我還有兩家民宿,就在附近,也住著客人,我從那邊過來?!弊约矣羞@么多民宿?我心生好奇。還沒等我開口問她,她就主動介紹說:“這里有好幾種房型,你們看看住哪種?”因為帶著狗狗出行,我和家人選擇了一間大一點兒的房間。
推開房門,迎面墻壁上掛著兩幅雅致的江南水鄉水墨畫,藍色窗簾上繡著花鳥、山水、竹子圖案,床和桌子、椅子都是用木材手工制作,線條流暢,簡潔大方,既彰顯傳統美學韻味,又不失時尚與自然。被子、床單和枕頭,是與窗簾同色系的棉質搭配,展現出江南藝術的精致,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洗漱用品與賓館沒有區別,高大上且實用。
我安頓好住宿,決定趁尤姐還在店內,問問她這里的情況。我問她:“尤姐,這里這么好,能給我介紹下情況嗎?這里為何起名叫‘生態巷’呢?這里原來是個村莊嗎?你又是怎樣開起民宿的呢?”我把一連串的好奇,一起拋給了尤姐。尤姐聽我這么一問,聲音立刻提高了很多,笑容布滿了臉龐。她說:“我們這個巷子,原來只是一個小村莊。這邊原來是一個最偏僻的地方,一個一個小村莊hsCaQ4wnTBmkMDTXs6eaaACqS6/9/Dhd0gbWQ5ySkt8=連著,沒有人來。這個村之前很破舊,垃圾到處都是。土路,遇到刮風時塵土飛揚;遇到下雨時,滿腳泥土。政府投資,把這里的村莊進行了改造,原村的人都給予了安置,有很多人拿著拆遷款到市里去買房子了,騰出來的老房子,政府幫忙改造成了民宿。為了保持古城風貌,不蓋高樓,在原房子基礎上進行裝修。村里有了垃圾箱,干凈衛生了。泥土路也鋪成了水泥路,路旁還種植了花草樹木,再也不怕刮風下雨了。環境好了,改名叫‘生態巷’了。”“村里有多少住戶呢?現在有多少家在經營民宿?”我接著問。尤姐說:“順河村現在有村民110多戶,人口300多人。尤姓家是這個村的老戶,我和娘家現在都住在這個村里。開民宿的房子,是我們自己家的。當時順河村民因為窮,很多人都搬走了,還有很多人離開村莊到城市去打工了。這里改造好以后,很多人從外地回來了,還有不少外地人來這里買房子定居。外地人能占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了。”尤姐滔滔不絕,越說越起勁?!懊袼薜男б嬖趺礃幽??”我問。尤姐說:“很好呀,我家有三處民宿,和弟弟一起經營。旅游旺季的時候,天天都是客滿。我們之前都是農民,以前靠種地養活全家?,F在不用種地了,村里改造得這么好,日子好了?!庇冉愕男腋8幸缬谘员?,胖胖的臉上笑容燦爛。
政府幫扶,舊村改造;經營民宿,發家致富,小山村畫出時代新畫卷。
科學種田興農業,稻花香飄新農村
“村東部還保留了部分莊稼地,種水稻,你有空可以過去看看?!庇冉阕蛱焱砩系脑捳Z縈繞耳旁,讓我對稻田產生了非要前去一看的想法。
雨后的清晨,天空湛藍,陽光已從東方升起,村莊顯得格外靜謐。我走出民宿,順著平整如新一塵不染的水泥路,一路向東,到了村東頭。一片片稻田呈現在眼前,像棋盤一樣,整齊排列。水稻葉子茂盛蔥綠,在陽光的照耀下,如翡翠般青翠欲滴。葉子上還有昨晚小雨留下的水珠,晶瑩閃爍。綠油油的稻葉隨風輕搖,如同綠海蕩漾。稻穗飽滿,彎曲成優美的弧線,垂墜在綠意盎然的稻稈之上,充滿著豐饒的韻味。夏季的稻田與美麗的村舍構成一幅鄉村農耕圖,色彩鮮明,生機勃勃。
稻田旁一位看上去30歲左右的年輕小伙子介紹說:“村莊拆遷改造后,還保留了一部分田地,用來種水稻?!?/p>
“你們在這里干什么呢?”我看著長勢旺盛的水稻,不解地問他。
他說:“夏天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最脆弱的時期,需要施肥,打殺蟲劑?!彼粗遥軐I地回答了我的疑問。如今農村人也懂科學種植了?他看出了我的疑惑,馬上說:“大姐,是村里專門請技術人員給我們做培訓,指導我們在水稻的每個階段應該做什么,并且告訴我們要科學用肥料,既保證水稻豐收,又無公害。”
“全村共有多少(畝)水稻呢?”望著眼前整片的稻田,我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
他反問:“你是記者嗎?”他對我的一問到底產生了好奇,回答說:“現有耕地面積近500畝吧,其中水田350多畝,旱地140多畝,山林面積11000多畝?!?/p>
他回答得很詳細,像書本上一樣。我立刻問他:“看來你讀了不少書?”他有些靦腆了,由于常年勞作被太陽曬紅的臉上露出了羞澀,接著說:“大姐,讀了點兒書,中專畢業后,趕上村里改造發展,就回村里來了?!?/p>
“依靠種植水稻能掙到錢嗎?”這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他說:“能啊,種植100畝水稻,一年能收入四五萬元呢,好的時候能收入六七萬元。”想起現代的年輕人大多不樂意回家鄉務農,我不免對眼前這位年輕小伙子心生敬意,連忙說:“你很棒?!?/p>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我的家鄉我建設”,這些新時代發展理念立刻從我的腦海里閃現。讀書人回到家鄉,把學到的知識用在新農村建設和發展中,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起到有力的作用,也起到了鮮明的導向作用。而村里優美的環境,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是吸引年輕人留在家鄉的重要原因之一。
順河村民在村領導的幫助和指導下,利用山村優勢,科學種田,讓依靠田地過日子的農民富裕起來。鄉村振興的號角,在順河村的田間地頭吹響。
依托古城拓資源,多重舉措促發展
告別飄著稻花香的稻田,順著主路往回走。來到了村中心廣場。一個個宣傳欄里介紹著村里的古往今來。
順河村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的住房由過去的土坯房改建成新民居,人均年收入也從多年前的幾千元到如今的幾萬元。村民的住處,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家家戶戶有家電,還有很多家庭買上了自駕車。政府依靠臺兒莊古城,開發旅游資源,多種經營并舉。開客棧的家庭,給予優惠政策扶持。古城內外的小吃店、小超市、紀念品店,如雨后春筍,為游客提供便利。政府還出資宣傳,在多個媒體打廣告,推廣古城文化,開發旅游資源,擴大渠道,吸引國內外游客紛紛前來。
看完介紹,回民宿的路途中,村里一群老人正在陰涼地乘涼拉呱。我心里總覺得了解得還不夠,就走到他們跟前繼續打聽。這回我選擇了一位看上去七八十歲的大娘。她看我走到她面前,主動和我說話:“姑娘,你是來旅游的吧?古城去了嗎?”我回答:“還沒呢,在村里逛了一上午?!贝竽镎f:“古城是我們臺兒莊人民的驕傲。以前臺兒莊很小,小到從東邊兒到西邊兒,沒有誰不認識誰的。古城擴建后,外地人多了,很多人都不認識了?,F在來臺兒莊旅游的人很多,我們每天能接觸到全國各地的人。這得特別感謝領導,把臺兒莊建設起來,我們臺兒莊人日子越來越好了。如果沒有古城旅游的話,村里人大都沒有工作。就說我的兒子吧,以前做點兒小買賣,在街上開家具店,生意不好做?,F在古城開放發展了,人口多了,買家具的人也多了?!贝竽镆豢跉庹f了這么多,我露出詫異的表情,心想大娘怎么說得這么全面?大娘看我很驚奇,笑了,說:“你不用奇怪,來這里旅游的人都會這樣問我們。”原來大娘每天都在和客人說著村莊的變化,說著如今的幸福?!敖鸨y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大娘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古城發展的新面貌,道出了如今生活的富足,還有感恩。
依靠古城旅游,政府多舉措支持;多種經營,讓村民人人都有活干,人人都能掙到錢。多渠道促發展的新思路,勇于改革創新的新理念,似春風拂面,溫暖著每個村民的心。
幫扶貧困助教育,鄉村振興展新圖
宣傳欄里,“順孝園”三個紅色楷體字,在綠底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副標題“人間美德忠和孝,世間之交信和誠”下方,列舉了順河村孝義、以孝進財、誠信商號、忠義為人的故事。郁仁澍的故事,深入人心。順河郁氏望出黎陽。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其始祖郁桐從安徽遷居邳州岔河。萬歷年間,其二世祖誠言(早亡)妻楊氏攜兩幼子守然、燦然遷居臺兒莊。清順治八年(1651年),郁守然考取功名,曾任國子監丞相,其子郁展則任青城教授。其時,郁家漕運興商,向南方運輸糧食,回城運絲綢、茶葉等商品,生意興隆,設有商號“老誠茂”。主營糧食,兼營雜貨、住宿、飲食等20余家商鋪,同時還建有郁家碼頭,以利裝卸貨物。清康熙四十年(1705年),郁守然含冤被誅,幾近滅族。清乾隆兩年(1737年),郁家得以昭雪,遂在趙村湖祖林御立交龍碑,碑刻圣旨,以表感恩。對于郁家族來說,楊氏夫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嶧縣志》記載著她生前歷經千辛萬苦,把兒女養大,分別成家立業,支持子女發展,才有后來郁氏家族在臺兒莊的興旺發達。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順河靠近運河,地處聚水腹地,上善若水。水的性格不僅造就了郁家,也造就了順河人胸懷寬廣,樂于助人的特性。吃苦耐勞,懂得感恩,善于經營,培養人才,樂善行事的品格,世代相傳。
“家家戶戶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政府也投資支持?!边@是昨晚尤姐單獨強調的話。我想起“郁家母親培養孩子”的勵志故事,村里宣傳欄里對教育也有單獨描寫。臺兒莊政府在北部新區建立了多所學校,從小學到高中,都有班級。村里對家庭困難的學生,給予補貼,讓村里的孩子都有書念。而父母對孩子都盡力培養,支持孩子發展。
昨晚尤姐還說:“這里的村民很和諧,家家戶戶對長輩都很孝順,對長者都很尊重。村領導對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發放養老金。村里新農合政策普及家家戶戶,生病住院,能報銷70%。對特殊困難的家庭給予補貼。”尤姐還舉例說明:“村里有個智障人員,父母沒有勞動能力,村領導不但給予生活費,還安排人輪換照顧他們,他們家過得很好?!?/p>
孝善為先,幫扶貧困。精準扶貧,給予低保戶或者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以資助。教育為先,重教建學,方便孩子上學。順河村領導將大愛落到實處,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在振興發展的道路上大展宏圖。
湛藍的天空上,幾縷白云點綴其間。石榴樹在風中搖曳,火紅的花朵,在陽光下奪目耀眼;那些透著紅色的石榴,飽滿豐碩。樹皮光滑而堅硬,枝條彎曲伸展,如藝術家筆下的線條,流暢富有力量。深綠色的葉片和艷麗的花朵,如鑲嵌在金色的光暈中,又如歲月沉淀下的詩篇,寄出一份濃烈。
舊村改造,民宿經營如火如荼;科學種植,稻花香飄萬里;依靠古城,開發資源,多重舉措,造福百姓;幫扶貧困,孝義為先;注重教育,不遺余力。臺兒莊順河村民,辛勤耕耘,讓古老的村莊煥發出生機和活力,繪就一幅美輪美奐的鄉村新畫卷,譜寫出“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新篇章。一曲鄉村脫貧致富,振興發展的主旋律,在魯西南地區奏響。
順河村,在希望的田野上,不負春光爛漫,一片盎然。
作者簡介:
曲榮靜,高級職稱,資深媒體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青年文學家》威海文學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威海理事會副主席,煙臺市散文學會會員,煙臺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發表于多家媒體。有詩歌和散文多次獲獎。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