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花事還未盛,追尋春光的我不經意間闖入一個小村,準確地說是村口仙姿卓越的一棵花樹吸引了我,奔赴、駐足、凝望、仰起面,雙手順勢接住繽紛落英,我似乎也與春天融為一體了。哦!這是報春的杏花啊!
放眼望去,這杏花,候在大路旁,立于庭院內,都抑制不住滿心的幸福,迫不及待地綻放出歡歡喜喜的笑顏,同樣展露幸福笑靨的還有三五成群地在春陽下享受美好時光的老人。
“你們也是來參觀我們花園村的嗎?”村民們熱情地招呼著我們,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我們村建成后,好多人來采訪呢!”
“學習強國、大河網、知乎網、三農瞭望、中國搜索、《河南經濟報》《平頂山日報》《平頂山晚報》都有寫我們村的文章吶……”村民們如數家珍,臉上是抑制不住的興奮自豪。
這是花園村?我的記憶忽而全被打開了,這就是那個在2022年創建“五星”支部中脫穎而出,2023年又成功晉級“紅旗”支部的花園村嗎?這就是那個被評為2018年市級文明村、2019年省級文明村、2020年全國文明村的“花園村”嗎?
我的興致突然全被激發出來了,我要好好探訪這個村子。
郟縣這個穿越千年時光的小城,如一棵根深葉茂的古樹。如果說散落在這片熱土上的21個古村落是她保留下來的奇珍異果,那么,不計其數的新村的涌現,就是它在新時代萌發的“新芽”。
花園村,這座僅容納277戶962人的小村就是眾多新村中的一個。
漫步村中,不時驚嘆它深藏不露的奢華。村子的主體是八排整齊嶄新的二層小樓,與周圍自然和諧相依;四通八達的寬敞大道和精致小路在村中暢快穿梭;路邊停車位、村前休閑廣場、村旁熱鬧的親子樂園、村中溫馨的幸福院、兒童樂園及老年活動中心;傳播互助、誠信、敬業、孝敬等文明美德的亮麗文化墻;村里的污水處理設施、休閑廣場;路旁高擎的太陽能路燈……走在新村里,恍若到了城市的花園小區,讓人忘記了這是距城30多里的農村。不知從哪家院中飛出來的一曲《幸福家園》,悅耳動聽的曲調隱隱約約而又真真切切:“天蔚藍,水蕩漾,沃野翻起碧浪,風清爽氣明朗,大地譜華章……”
說起來,花園村也是個古村,據說唐朝時期就有了。當時有一李姓少年隨母親流落至此,家貧,但他聰穎好學,常悄悄趴在私塾窗外聽課,惜才的先生發現并詢問后,他就成了免費的旁聽生。后來,少年學有所成,官至吏部,人稱“李天官”。李天官為報答這塊成就他的土地,就在村里建了大小花園兩座,村民為紀念李天官,就把該村的村名定為花園村。
也許聽著這故事長大的花園村人,骨子里就融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基因。不管客觀條件多艱苦,追逐光明幸福的信念一直不變。
30多年前,花園村到處是低矮的土坯房,沒條像樣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1987年從部隊轉業的李國彬回到家鄉花園村,看著村里的生存狀況,心有不甘。一個“花園夢”就像一粒種子,埋在了他的心田。
1995年,李國彬放棄公職,回村當了村黨支部書記。為了實現他的“花園夢”,擼起袖子加油干,這一干就是28年。從青椒發往湖南,到大棚聯成片;從農作物生產到畜牧業發展;乳源牧業、親子樂園、蔬菜大棚、光伏發電……28年來,花園村走的每一步路都不輕松,拐的每個彎都在尋求新發展,舍小我,利大家,為的是給鄉親們創造一個幸福家園。
前些年,很多靠種植疏菜大棚富裕起來的村民想翻新房子。支書的“花園夢”瞬時被激活,一張藍圖在他心里逐漸明朗起來。要想實現理想,首先得實現共同致富。于是,2001年,村里招商引資成立全縣第一家村辦企業養殖奶牛,養牛場的有機肥送往菜地,牛奶直銷鄭州花花牛公司;2003年,花園村引進了郟縣乳源牧業有限公司;2015年,郟縣眾鑫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2020年省里扶貧資金50萬元、郟縣鄉村振興局扶持資金15萬元壯大了合作社經濟體;2021年,建立“農戶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龍頭企業”的雙綁機制,提供農戶就業崗位,帶動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村民也增收不少;2021年,花園村還探索“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修建果蔬大棚19座……
村支部和村民們為了創造幸福家園,靠實干精神一直在建設。
2012年新農村建設的春風拂過中原大地,一下子喚醒了花園村的“花園夢”。當時好多村的新農村建設都是在村外耕地上進行,花園村村支部和村民決定:全村統一規劃建樓房,新村要建,耕地不占,讓老村變新村,鄉村變城鎮。經過夜以繼日地奮戰,干群一心,騰出建設用地180畝。2017年建成的230多套獨棟二層樓房排排場場矗立了起來。游園、廣場,配套下水道、化糞池,預留自來水、天然氣管道,妥妥的城市化裝備,讓這個農村小村華麗轉身成為城市花園。當大家住進新房,都高興地說:“咱也鳥槍換炮,住樓房了……”鄉親們展露出了幸福笑顏。
“當時想都不敢想,我們村竟然在全縣那么多村里率先通了天然氣。”村民張彩云興奮地說。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的圖書室窗明幾靜,拼圖、閱讀、手工,孩子們在這里繪出未來的夢。老人活動中心,娛樂室、休息室、棋牌室及按摩椅一應俱全,實現了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理想;精致而溫馨的幸福院,是郟縣“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的成果之一,這里是獨居老人、孤寡老人、五保戶和貧困戶的幸福家園。
“好!好!這兒可好,再也不愁沒人做飯吃了,好哩很!”不善言辭的李海旺老人詞不達意地表達著他們的欣慰和歡喜。
我想象著幸福院的故事,腦海立刻浮現現代曲劇《情滿幸福院》的劇情,這部河南原創現代劇的人物原形和劇情就是來自于郟縣幸福院,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郟縣慈善協會會長肖根勝親自參與劇本修改,郟縣慈善協會給予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大戲在全省巡回演出,感動了很多人,山西省、安徽省一些地方也慕名邀請劇團前去演出。今天我親臨幸福院,現實中幸福院的故事比戲曲更令人感動。如果說“幸福家園”的樣子是村民的歸屬感、安全感、富裕的日子、舒適的環境,那么,幸福家園的內核便是鄉親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滿足和提升。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花園村一直在行動。
花園村旁邊有個清朝時屬花梨保的古村莊——杜渡口,新農村建設時,杜渡口整體搬遷并入大花園村。2020年3月,花園村支部牽頭村民入股投資500多萬元,在杜渡口舊址上重新規劃打造美麗鄉村,建設“花園村嘟嘟牛親子農場”。昔日的荒草坡地、溝溝隘隘、垃圾場和臭水溝被精心打造成了生態園。村民們又一次投入一場轟轟烈烈的幸福家園的創作中。
大概是越有意義、越有價值的事越艱難吧,不然怎么有“勞其心志,苦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的磨礪呢?經過一年的苦心打造,“親子農莊”于2021年5月開業運營。不料,紅紅火火的開門紅被“疫魔”封鎖,停擺的農場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沼。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面對資金極度短缺,難呀!支書常常一個人悄悄坐在農場院里落淚。都說禍不單行,這不,緊接著因夏季泄洪,洪水沖毀藍河部分路段河堤、河床,花園村藍河段已建好的嘟嘟牛水上樂園也被沖毀。這時候,“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伸出了援助之手,修復藍河,恢復生態平衡,保證農業生產,還村民一個真正的幸福家園。這個由中華慈善總會發起的互聯網籌款項目,幫扶花園村渡過難關,重啟了邁向幸福的步伐。
“夏日,一到太陽落山,好多人來玩,可得勁兒了。坐岸上,把雙腳伸進水里,或者干脆換上泳衣在水里游幾圈,像一下子尋找到兒時的快樂,可好玩……”在河邊我們碰到鎮民政所的程偉偉同志,他意猶末盡地向我們描繪著。
眼前的藍河碧波蕩漾,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游目騁懷中,腦海里不由浮現出“朝而往,暮而歸,其樂無窮”的游人。
古村變成了新村,但是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始終不變。
“我們村的村干部說起來是干部,其實都是干活哩,領著頭干活,村民都可敬佩。嘟嘟牛莊園施工期間,我們的村民們,特別是五保戶等,都是喊一聲就去干了,啥條件也不講,純粹義務勞動。中午,就在幸福院吃飯……”說這話時,花園村婦聯主任王桂萍正倚在村支部前連心橋的欄桿上。
連心橋橫跨在一個小小觀景湖上,是新村建成后,用二級提灌引藍河水,改造原來的臭水溝而成。
“你看這連心橋,就指我們黨員干部和群眾心連心……”她頓了頓若有所思地接著說,“就像我們村的黨員聯戶,新村每排房住的有黨員干部和群眾,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群眾排憂解難。我們的黨員積分制讓黨員自覺、自愿、自律地做好榜樣帶頭作用。”
是呀!干部愛村民,村民信干部,和諧相依,雙向奔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奔赴幸福的樣子,真美!
美得就像與連心橋正對著的一棵樹,它叫“幸福樹”,在村文化墻上成長,永不凋零。我凝視著它,心潮澎湃,這棵樹根深不可測,粗壯的枝干發出七個枝丫,七個枝丫是花園村的七個村民小組;七個枝丫上生長著中國紅、深紅、桃紅、粉紅、紫紅、橙黃、深藍、天藍、深綠、線綠等10個色彩的心形樹葉,每片心形樹葉中心是每家戶主的姓名,不同色彩區分每戶不同的身份:黨員戶、好婆婆、好媳婦、大學生志愿者、勞動模范、好鄉賢、五好家庭戶、五美庭院戶、一般農戶和脫貧戶。
幸福是什么?這棵樹給出了答案:是生生不息的向陽而生,是心懷大眾的職責擔當,是腳踏實地的傾情付出,是匹夫有責的團結一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幸福是蔬菜大棚中揮灑的汗水,牧源乳業牛棚中辛勤的勞作;幸福是村集體為80歲以上老人過壽時的聯歡,是孤寡老人看到眾人捧來的生日蛋糕時,燭光中的笑臉;幸福是走出去的鄉賢和大學生,義無反顧地回饋鄉村的傾情付出;幸福是鄉村光榮榜上好婆婆、好媳婦、五美庭院的殊榮,是大門旁“星級文明戶”的榮耀;幸福更是遇到困難時,政府、社會、公益、慈善等雪中送炭的幫扶。
離開村子回望那杏花,“杏”“幸”也,我們有幸生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中華,有幸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相互扶持,攜手向前。
聽!“青山綠水美畫廊,歡歌笑語唱安康,陽光路上,路上好風光,美好時代奏輝煌……”《幸福家園》的歌聲依舊飄蕩;看!幸福的花兒開滿花園村莊。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