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我們黨關于生產力認識的又一次飛躍,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推動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但在生產效率、科技創新、高水平人才支撐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形成與新質生產力契合的體制機制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與新質生產力契合的體制機制,是新型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
首先,進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地管理制度,在更大程度上釋放新質生產力的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城鄉統一要素市場的形成,深化“放管服”改革,保護農民權益,為新質生產力作用的發揮創造更好的場景和市場需求,激發農業經營主體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設好高標準農田,加強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領,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把龍江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走穩走扎實。
其次,著力完善人才工作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動力支撐。持續釋放政策效應,出臺配套文件,全力破除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障礙。持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圍繞薪酬分配、成果轉化等,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用好科研經費“負面清單”等制度,加快把人才第一資源轉化為創新第一動力。
最后,持續營造有利于公平競爭的良好營商環境。持續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通過月調度、季通報、半年講評、全年考核,形成層層都抓營商環境、人人都抓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要問需于企、問效于企,開通服務企業的“快速通道”和解決問題的“綠色通道”,全面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執法,為經營主體留足“容錯”“試錯”空間。依托數字政府建設,優化政務服務模式,同步推進多項“高效辦成一件事”,出臺系列惠企政策,利用數字政務服務精準推送,實現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
做強做大種業“芯片”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經濟發展的不竭源泉??萍紕撔率欠N業振興的核心動力,種業發展具有科技性強、周期長、投入高等特點,應加大力度鼓勵科技創新,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好糧食良種繁育制種基地,做強做大種業“芯片”。
首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要切實遵循《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年)》等相關文件,在區域范圍內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建立糧食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完善常態化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評價機制,提高種子的遺傳多樣性和適應性;堅持以糧食種質資源為發展重點,加快區域性、品種性種質資源庫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構建以種質庫為核心,以保種場、保護區、種質圃為支撐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保證種子儲備儲得足、管得好、調得出、用得上、能豐產。
其次,開展生物育種技術創新應用。著力攻克農作物品種培育關鍵技術,推動分子育種技術、基因編輯、智能農業技術等領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結合我國區域特色,深度挖掘寒地種質資源庫的建設規模和種質豐富度,提升地方作物種質資源庫擴建改造,提升標準化、現代化水平。推進農作物國家生物育種產業中心建設,支撐國家種業發展,維護生物安全和糧食安全YTYKBQ/f6Q9XuhBtDFAV6ZBSzU78KXB1729fzvayCGI=的重大需求,發揮農業院校、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雄厚研發優勢,以農投等為資本保障,以主要糧食等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優異基因篩選、基因功能解析和分支設計育種等生物技術領域集中攻關,努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糧食育種技術由“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智能育種”轉變。
最后,強化創新協作攻關。建立國家種業振興推進聯席機制,將政府部門與科研主體緊密聯結,壓實主體責任,分解措施任務,上下同責、協同發力。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構建高效的種業科技創新平臺,以“科研單位組建聯合體”“作價入股”“委托研發”等多種形式組建產學研聯盟;聚焦種業“卡脖子”技術和核心種源問題,深入實施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積極引進一流研發機構,強化產學研合作,針對國家戰略急需、市場需求,開展種業重大科技聯合攻關,打造種業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搶占核心種源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制高點。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進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級,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極大提高農民的決策效率和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首先,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加快攻克農機“卡脖子”技術,構建以農機智能裝備重點實驗室為主體,農機生產制造基地以及農機裝備產業集群為載體,玉米、大豆、稻米等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數字農業示范區為支撐的農機產業發展格局,推進農機向制造智能化、產品智慧化、操作無人化方向發展;建設國家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先導區,加快農業機械更新換代,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加強農機產品設計、生產、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改造,聚焦農業千億產業,開發專用農機,推動農機服務由糧油作物向農林牧漁業全面拓展;發揮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作用,組建智慧智能農機全產業鏈發展高端智囊團,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農機學科建設、試驗基地建設和科研領軍人才培養。
其次,加快智慧農場建設。以“智慧農場技術和系統”等全國重點實驗室作支撐,拓展規模化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建設更多萬畝級無人化智慧農場;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農場建設,通過對農場設施、裝備、機械等遠程控制或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的自主決策、自主作業,完成農場所有生產管理任務,打造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生產作業模式,實現“全產業鏈”“全服務鏈”的覆蓋,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一站式生態鏈條。
最后,加快智慧農民培養。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農民從體力農民、技能農民向智慧農民轉化。為此,應引導農民成為職業農民,夯實智慧農民培養基礎,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農業教育體制改革,革新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學內容,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質量;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建設綜合培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農民田間學校等,形成引導農民終身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提升農業勞動者掌握和運用新質生產力的能力。
責任編輯: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