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黑龍江省木蘭縣堅持黨建引領,依托特色紅色資源優勢,深挖紅色內涵、整合紅色資源,秉持“全域黨建引領全域發展”的理念,從創建黨建示范樣板、筑牢黨性教育陣地、助力縣域經濟發展三個方面入手,全力打造木蘭特色紅色黨建品牌。
賡續紅色血脈,創建黨建示范樣板。以木蘭抗聯紅色歷史文化為背景,依托中組部“紅色美麗村莊”試點項目,持續打造建國鄉廣信村紅色黨建示范樣板,整理抗聯時期紅色故事、豐富革命史料內容,充分發揮離退休黨員干部等銀發人才作用,整理文史資料14項,整理《木蘭抗戰記憶》等革命歷史題材書籍4本,講好紅色木蘭故事。修繕紅色文化遺址、打造紅色教育陣地,修建了火燒營抗聯軍墾和生活場景體驗園、火燒營儲藏窖遺址、大轉山子防御區遺址、簸箕掌指揮中心、遺址公園等節點廣場,建設了廣信村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開發系列農副產品,開發抗聯服裝租賃、民宿、山特產品銷售、抗聯餐飲體驗等項目,使廣信村群眾參與其中,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把廣信村建設成為“黨旗紅、生態優、產業強、農民富、鄉風好”的紅色美麗村莊。以“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為抓手,遵循“以線帶面”的工作思路,以鄰近村為配套呼應,串珠成鏈,逐步完善哈肇路、木白路2條黨建示范帶,推動木蘭革命老區連片開發,選擇了一批基礎好、村支部書記能力強積極性高的重點村,在規范提升、選優配強、產業項目上予以傾斜、扶持,著力打造了“火炬文化村”“五棵樹產業村”“燒鍋窩子文明村”“紅旗英雄村”“吉祥治理村”等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村。
傳承紅色基因,筑牢黨性教育陣地。充分發揮“家門口”紅色資源優勢,以建強紅色陣地、拓寬教育載體、突出教育實效為著力點,重點打造了由馬旭文博藝術中心、廣信村三門徐屯紅色抗聯小鎮、雞冠山抗聯密營遺址群和密營黨校“四點一線”構成的紅色研學線路。木蘭縣馬旭文博藝術中心是“感動中國”人物馬旭同志個人捐款1000萬所建,依托展廳的43個“一”及馬旭同志用過的物件讓前來研學的黨員、干部、群眾了解馬旭同志的光輝事跡,同時用大量的圖文和革命文物講述東北抗聯在木蘭的戰斗故事,鮮明再現了楊靖宇、趙尚志、張甲州、張瑞麟等抗聯將士曾在木蘭地區爬冰臥雪與敵人搏殺的戰斗情景,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及國防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密營黨校位于木蘭縣小雞冠山,是東北抗聯精神和文化教育、研學基地,依托雞冠山抗聯密營遺址群豐富的場景資源,探索“課堂+基地”實訓模式,在雞冠山密營黨校舉辦“紅色大講堂”,沉浸式講黨課,結合現場教學資源,按照“現場變課堂、素材變教材”的思路,黨校教師、紅色講解員菜單式宣講,讓前來研學的黨員、干部、群眾充分得到紅色精神洗禮,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紅色研學線路作為紅色研學基地及對外宣傳木蘭紅色文化的窗口,通過實行縣校合作,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高等院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干部培訓基地,接待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大學等在內的國內外高校師生16個班次、1980余人次,接待黨政機關干部實地開展生動黨課2萬余人次。
做強紅色文旅,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精準定位紅色文旅主題,根據特有的資源內涵和文化靈魂,結合市場需求和競爭優勢進行挖掘和提煉,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深度融合。深度發掘雞冠山紅色抗聯文化,全方位詮釋抗聯精神的內涵特質和時代價值,注重資源整合和文旅融合。積極申報雞冠山抗聯密營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功召開“東北抗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會議”,持續加大雞冠山抗聯密營遺址的保護力度,國家、省市進行縱深報道,擴大了木蘭紅色教育文旅品牌影響面。打造“重走抗聯路”紅色文旅品牌,依托雞冠山東北抗聯規模面積最大、遺址遺物最多的特點,積極建設“紅色木蘭+”東北抗聯主題文化公園,打造集觀光、休閑、體驗為一體的景區,改善抗聯路沿線景觀,建設三門徐紅色產業走廊,設計紅色谷、生態觀光田,開發紅色農家樂、釣魚場等旅游項目,配齊民宿、公廁等旅游設施;建設農林產品銷售小廣場、火燒營抗聯軍墾地耕種采摘體驗園。發展農村笨雞、笨鴨、笨鵝、笨豬“笨字號”農產品養殖,建設紅色主題餐廳、抗聯酒坊,推進旅游服務業規模化專業化。探索建立“帶富先鋒責任區”和“黨群共富示范基地”,扶持“帶富先鋒”黨員帶動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吸納群眾創業致富,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促進了紅色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同時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探索多元化經營方式,不斷豐富紅色旅游體驗的文化內涵和體驗形式,讓游客心動變行動、潛客變真客、過客變常客,讓木蘭紅色文旅由出圈到出彩。
責任編輯:張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