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法國舉行了2024年度高中畢業(yè)會考(Baccalauréat,簡稱BAC考試)。法國的高中畢業(yè)會考分為三個類型,分別是普通類、技術類和職業(yè)類。考試的最終成績由兩部分決定,其中高二和高三的階段性測試成績占40%,最終的會考成績占60%。與我國的高考制度最為接近的是普通高中畢業(yè)會考,普通高中畢業(yè)會考又設置了文科類、理科類和經濟與社會科學類考試。考試方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寫作階段,第二階段是口試階段。
中國高考會嚴格按照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多考一分也能打敗千軍萬馬,相比于這種選拔性考試,法國高考則是一種資格考試。一是證明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業(yè)成績合格。法國高考有補考機會,總成績不合格的考生,可以參加七月初的補考,補考形式為口試,這為那些發(fā)揮失常或者不擅長筆試形式的考生提供了第二次機會。二是通過者可以獲得升入高等院校的資格,但高中畢業(yè)會考并不是進入大學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大學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想要進入法國頂尖大學學習,還要通過大學自主命題的選拔考試和預科課程。
隨著法國高中畢業(yè)會考制度的改革,法國高考的科目設置更加注重個體差異性。2021年前,學生需要參加一系列科目的筆試,包括哲學、法語、數學、外語、科學、歷史、地理等。2021年,法國教育部公布了高中畢業(yè)會考改革計劃。自此,新的考試內容只有四門筆試和口試,筆試科目為哲學、法語和兩門專業(yè)選修課。由此可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學生的考核內容不同的是,法國高考有哲學科目,而像數學等科目,法國反而不做要求,足可見法國高考對哲學的重視。哲學考試被當作“思維”評價,而語文和數學卻被看成“技能”評價。每年法國高考開始之后,總能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熱議,高考成為法國面向世界的一張教育名片,而在其中,哲學考試與哲學教育總是人們最關注的話題。本文以哲學教育為例,探討法國高考的國家特色,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與文化氣質。
極具挑戰(zhàn)的命題形式
哲學是法國高中畢業(yè)會考的第一門考試,考試時長為4小時,學生要在三個哲學題目中擇其一進行論述。所有考生都要參加哲學考試,考題按照普通類和技術類有所差異。
法國哲學考試題目因其思辨性和挑戰(zhàn)性歷來受到廣泛關注。今年普通類的哲學題目為“科學能滿足我們對真理的需求嗎?”“國家欠我們什么嗎?”以及圍繞法國女性社會活動家西蒙娜·韋伊的著作《工人階級的狀況》中的一段內容進行思考并作出解讀。技術類題目為“大自然和人類是否是敵對的?”“藝術家是其作品的主宰嗎?”以及圍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法律》選段進行思考并作出解讀。縱觀法國近10年的哲學題目,“藝術”出現了10次,“真理”出現了7次,“文化”與“正義”分別出現了4次,“幸福”“國家”與“知識”分別出現了3次。哲學題目體現了法國教育的人文傾向和生命關懷,它不僅指向學生對外部世界的思考,同時也指向學生對自我的探索,如“我們一直都知道自己渴望的是什么嗎?”“我是由我過去經歷所塑造的嗎?”從而啟發(fā)學生進行內省,更清楚地認知自我。這些抽象的名詞與開放式的題目雖極具挑戰(zhàn),但一直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和思考中。
靈活多樣的課程內容
2019年7月,法國國民教育部發(fā)布了新的《普通中學畢業(yè)年級哲學教學大綱》,給出了哲學教育的教學參考,可以概括為“3大領域”“17種概念”“31對標準”和“80多位哲學家”。
“3大領域”為人類生存與文化、道德與政治和認知這3個在哲學中不斷出現和具有永恒價值的領域。“17種概念”為責任、幸福、意識等此類抽象概念。今年的考試題目所直接涉及的概念,藝術、國家、自然和科學都包含其中。“17種概念”是對“3大領域”的進一步細化。考題通過對這些概念的內核及外延進行界定,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表達“3大領域”。“31對標準”中,一部分是對哲學概念的進一步明確,如契約/權力、信仰/知識、義務/約束等。更重要的是,它通過詞匯對比的形式,在哲學方法論層面指引學生的思維方向,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思考范圍,如絕對/相對、偶然性/必要性、客體/主體/主體間等此類相關詞匯的辨析,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路的開拓和辯證思考能力的提升。“80多位哲學家”以時間進行劃分,包括上古和中世紀的20位哲學家,如大家所熟悉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今年的哲學題目之一就選自柏拉圖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莊子也在其中。現代哲學家同樣是20位,包括文藝復興和啟蒙主義時期歐洲主要的哲學家,如大家熟知的蒙田、孟德斯鳩、康德等人。當代哲學家數量最多,共44位,涵蓋了當代紛繁復雜的哲學流派,如黑格爾所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等。在對概念進行了充分理解和辨析的基礎上,哲學思想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閱讀這些哲學家的代表作,可以幫助學生梳理錯綜的哲學思想脈絡,在浩渺的哲學書籍中發(fā)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并在思辨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考。
與上述教學大綱相適應,法國中學的哲學課按照概念和主題來組織教學。首先,教師在授課內容選擇上有很大的自主權,國家頒布的教學大綱只作為教學參考,教師可以在大綱范圍內安排授課內容,也可以拓展到大綱外的人物或書籍。其次,教師采取多樣化的授課模式。“產婆術”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關于尋求普遍知識的一種方法,雙方在問答過程中,相互啟迪,并不斷發(fā)現矛盾之處,從而將個別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認識。在封建時期的法國高中哲學課堂上,“究問”和“論辯”已成為兩種常見的教學方式,時至今日,這仍是最基本的哲學教學方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經典選讀、角色扮演、主題論辯等教學形式。再次,哲學教師嚴格的遴選機制保證了哲學教育的質量。高中哲學教師需要擁有碩士學位,且考取中學師資合格證書或通過一級教師資格考試。哲學的教資考試由外部考試和內部考試組成,外部考試由兩場筆試與兩場口試構成,內部考試則由資質審核和一輪口試構成。考生通過考試之后,還要在高等師范學校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通過多次考核后,才能成為一名職業(yè)教師。許多著名哲學家都曾擔任過中學哲學教師,如后現代主義哲學家福柯與薩特。
歷史悠久的文化積淀
哲學之國才能孕育哲學教育,法國的哲學教育與其哲學傳統(tǒng)密不可分,哲學傳統(tǒng)為哲學教育提供了思想層面的文化土壤。
法蘭西民族崇尚理性、批判、自由的哲學精神,法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哲學國度之一。公元6世紀,古希臘哲學傳入法國,希臘追求民主、崇尚理性的精神對法國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中世紀時期,與當時的基督教發(fā)展相適應,法國盛行經院哲學。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法國思想家對古希臘哲學經典的重新研究。而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法國哲學家群星璀璨的時代,為法國哲學的發(fā)展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并確立了現代哲學的基本準則。哲學家們的理智、思辨與對真理的追求不僅奠定了此后法國哲學發(fā)展的基礎,也為人類思想史貢獻了無窮的智慧。通過啟蒙運動,法國確立了現代主義哲學思想,但又對自己進行了無情的批駁與解構,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在19世紀開啟了后現代主義哲學運動,并不斷引領著世界哲學思潮。
與哲學的發(fā)展相適應,哲學教育是法國歷史的必然,也是法國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1808 年,拿破侖創(chuàng)立高中會考制度,規(guī)定哲學課程為高中第三學年必修課,也是會考必考科目。在此后的兩百多年時間里,哲學教育經歷了經院哲學、調和封建主義與啟蒙思想的“折衷主義”課程體系,科學審視下的無用論與有用論的爭辯以及哲學教育世俗化等幾次重大變革,最終發(fā)展為如今的面貌。1808年會考的第一場考試科目是哲學,這個規(guī)則至今沒有改變。在這兩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中,“思想自由”和“批判反思”已深深植入哲學教育。如今,哲學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思想自由”的價值引領使得哲學教育與考試內容都不設定“標準答案”,哲學作文是一種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這種形式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哲學不僅是知識,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需要終身學習和思考的人類智慧。同時,這也促進了哲學教育與哲學發(fā)展的雙向互動,使兩者在相互促進中向人類思維更深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