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貓、雪豹、川金絲猴……在中國這片廣袤(mào)的土地上,有很多珍稀野生動物。它們經過漫長的進化,逐漸適應了這片土地的生活,它們代表著中國,也構成著世界,它們是中國的動物“名片”。
這些動物為何被喻為“ 國寶”? 它們有著怎樣的生活習性?人類與它們應該如何和諧共處……除了野生動物, 還有許多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可愛有趣的動物,它們或是我們最心愛的寵物玩伴, 或是出現在詩詞歌賦里的“ 常客”。從古至今, 動物朋友們與我們共享這片藍天, 共處一個家園,它們始終陪伴在我們身邊, 是我們最為珍貴的伙伴。
Pa rt 1 國家公園里的動物朋友
國家公園與普通公園有什么區別?這兩者可是大不相同哦!國家公園承載著保護生態系統的使命。我國現已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武夷山、海南熱帶雨林、東北虎豹等首批五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 萬平方千米,涵蓋近30% 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現在,就讓我們來一場Park Walk,走進這些公園,一邊欣賞我國的大好河山,一邊與動物們進行“親密接觸”吧!
第一站
三江源國家公園—— 高原野生動物的樂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位于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它匯聚了長江、黃河和瀾滄江這三條世界著名大江的源頭,堪稱“中華水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理奇觀。
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面積為19.07萬平方千米,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園內分布著冰川雪山、河湖濕地、叢林草原、荒漠戈壁、高海拔濕地、高寒草原草甸……生態類型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這里地廣人稀,人類活動干擾程度低,也成為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黑頸鶴等珍稀旗艦物種集中棲息活動的區域,素有“高原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之稱。
神秘的雪山隱士——雪豹
雪豹是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豹屬動物,是中亞和南亞山地的特有物種。中國擁有全世界60%以上的雪豹,它們分布范圍很廣,常棲于海拔250 0 ~ 50 0 0 米的高原地區,其中9 0% 都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早在1972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將雪豹確定為全球性的瀕危物種。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雪豹生存狀況的首次評估已完成,已建立雪豹個體識別數據庫,共命名了2 01 只雪豹個體。
雪豹是三江源的“常駐嘉賓”,它看上去軟萌可愛,實際卻威猛霸氣、行蹤詭秘、晝伏夜出,出沒于雪山之巔,游走在戈壁荒石附近,自帶高冷明星范兒。十多年前,雪豹在三江源地區幾近銷聲匿跡,近年來,這里生態明顯好轉,雪豹又頻頻現身三江源。
雪豹全身的灰白色皮毛像雪一樣,有黑色斑點和黑環,這就使它練就了一身“隱藏技能”——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幾乎可以做到隱形。其實,與雪豹相比,虎、豹身上也有斑點和條紋,只不過顏色對比更為明顯,而雪豹則聰明地結合周圍環境,給自己的外套做了“模糊化”處理,并調低了整體飽和度,遠遠看去灰蒙蒙的看不清。最重要的是——不只我們看不清,巖羊和北山羊也同樣看不清。雪豹捕獵時,它藏在流石灘附近一動不動,耐心等待,裸巖和灰白的毛色完全融合。當獵物沒有任何防備,逐漸走近的時候,雪豹才會發起最后的攻擊。雪豹平均襲擊距離在10~30 米內,也就是說有了十足的把握,雪豹才會主動出擊。
雪豹生活在青藏高原,全身的任何部件都是為了適應高寒的環境,比如,厚厚的皮毛可以保暖,眼睛的特殊的虹膜可以防紫外線,前肢短后肢長利于快速攀巖……雪豹靈活的身體動作使它們能夠在棲息地游刃有余地行動,它的前足比后足更寬大,腳掌墊與趾間均有濃而長的粗毛,像雪地靴一樣的大爪子可以在松軟的積雪上迅速奔跑,卻又不會陷得太深。有時候,人們可以看見雪豹一臉威嚴地叼著尾巴行走在雪山之巔,這是什么情況?雪豹還會賣萌嗎?其實不是。雪豹的尾巴像圍巾一樣,可以伸到面前蓋住口鼻以保持體溫,睡覺時更可以充當毛毯蓋在身上保護面部和身體不受凍傷。只是,當雪豹正常行走在陸地上時,這根長長的尾巴卻多少有一點點礙事,以至于雪豹經常一臉嚴肅地嘬(z uō)尾巴。
雪豹作為高原生態系統的頂級消費者和旗艦物種,擁有非凡的本領,它們能在高山裸巖上來去自如,飛檐走壁,如履平地。體力充沛時,雪豹會襲擊牦牛群,可以制服3 倍于自身重量的獵物,不愧是“雪山之王”。不過,你知道嗎?雪豹叫起來居然是“喵嗷喵嗷”的!這和它霸氣側漏的外形完全不符!
無論如何,強大的生存能力使得雪豹擁有諸多的可能性。它就像一個荒野里的流浪者,被自然的某些神秘力量所引導,漫步在中國廣袤的高原地區。作為擁有雪豹最多的國家,守護好現在所有分布區的雪豹,并致力于讓雪豹重返因人為因素導致區域滅絕的歷史棲息地,是所有動物保護人的愿望。
第二站
大熊貓國家公園—— 還原國寶的傳奇故事
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是一條“熊貓生態走廊”,它覆蓋了大熊貓分布最重要的中心——西南山地。在這里,秦嶺、岷山、邛崍(qiónglái)山、大相嶺、小相嶺、涼山等山系由北向南依次分布,高山深谷跌宕起伏,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在這一片狹長土地上,棲息著全國總量74% 以上的野生大熊貓。與此同時,這里也是一個被國寶大熊貓保護福澤而“傘護”的生態家園,是無數野生動植物的樂土,小熊貓、川金絲猴、雪豹、兔猻(sūn)、巖羊、綠尾虹雉(zhì)、紅腹錦雞、珙(gǒng)桐、紅豆杉等萬余種野生珍稀動植物在此自由自在地生長。
圓滾滾的黑白“萌”獸——大熊貓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從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到生活習性,都有著令人贊嘆的奇異特性。它外貌似熊,卻脾氣溫和;它步履蹣跚,卻是攀爬高手;它屬食肉目動物,卻偏愛竹子。神奇的大熊貓,擁有8 0 0 萬年的進化歷史,走過了更新世與全新世的冰期,走過了19 世紀的獵捕,在最近一個半世紀的時光里,大熊貓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受世人追捧,在世界上多次引發“熊貓熱”。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被譽為“活化石”,它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也一直作為我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和平使者”,充分發揮著“熊貓外交”的重要作用。
大熊貓天生視力差,研究表明,大熊貓單靠視力,只能分辨幾米以內的東西,所以在日常探索中,大熊貓更多依靠的是聽覺和嗅覺。同時,大熊貓那大大的黑眼圈,和人戴墨鏡是同一個道理,目的是減弱射入眼睛的光線,吸收掉能對眼睛造成傷害的紫外線。夏天,它一般在樹頂上過夜,早上醒來,樹頂光照強,地面上光線弱,就像我們站在太陽下看光線暗的地方看不清楚、需要戴上墨鏡才能看清。大熊貓借助黑眼圈阻止強光照射,避免刺激眼睛,下樹活動前可以看清地面情況,確認安全才下樹。冬天也同樣如此——白雪反射太陽光會刺激眼睛,有黑眼圈可以遮擋光線,避免眼睛受刺激。每只大熊貓的“黑眼圈”都有著獨一無二的輪廓,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科學家認為,大熊貓之間還可以通過“黑眼圈”來相互識別。
大熊貓的“第六指”,也叫“偽拇指”,它是其手掌前端的一個增大的手腕部骨骼——橈(ráo)側籽骨。籽骨是在肌肉或者筋腱中游離的骨頭,幾乎所有動物都有,但它與真正意義上的骨頭的成分又不同。人類的籽骨通常都是軟骨,起著穩固關節的作用。而大熊貓的橈側籽骨卻變長,像一根多出來的“拇指”,使之能夠做到與另外五個“手指”對握,這樣便能抓住竹竿,不易滑落。
大熊貓的顏色除了黑白色,還有棕白色、白色。大熊貓雖然有著“圓滾滾”的身材, 看起來笨拙的樣子, 但這其實是一種表象。實際上, 它可是“ 爬樹能手”——這得益于大熊貓自身“獨特的第六指”和其他五指的配合下,形成很強的抓握力,實現輕松爬樹。在野外,大熊貓爬樹是為了躲避敵害,因為在樹上更為安全,所以很多大熊貓喜歡在樹上睡覺。同時,在樹上也是它們觀察瞭望的絕佳方式。在求偶期的重要時刻,人們也會見到“爬樹求偶”的場面。聲音信息是大熊貓的主要通信方式,不同聲音的組合變化可以準確地表達大熊貓在不同的境況下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大熊貓會發出類似于羊叫、牛叫、鳥叫、犬吠、尖叫等多種聲音。
大熊貓是一個被譽為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的經典成功案例,經過幾代人的科學保護,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現如今,根據《四川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大熊貓國家公園共有1864 只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約1.5 萬平方千米,涉及野生大熊貓33 個局域種群。如今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里,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第三站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雨林秘境的生機與活力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于海南島中部,保存了我國最完整、最多樣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這里也是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的唯一分布地,是熱帶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寶庫,也是島嶼型熱帶雨林珍貴自然資源傳承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典范。
人類最孤獨的近親——海南長臂猿
身體修長、行動敏捷的長臂猿是猿類當中體形最為細小的一種。它們不像葉猴長有長長的尾巴,但手臂卻不合比例的長,一只身高不足一米的長臂猿,雙臂展開能達到15 0厘米。這修長的手臂幫助它們像蕩秋千一樣在樹枝間飛速移動,一次竟可以跨越8 ~ 9米。作為中國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一度瀕危到只剩下7 ~ 9只,被稱為“人類最孤獨的近親”
海南長臂猿長相出眾,在長臂猿家族中“顏值”很高。海南長臂猿長著巴掌大的瓜子臉,頭頂一片黑毛,像戴著黑帽,更顯精氣神十足。五六歲的青年個體全身黑色,待七八歲成年后才變換毛色可分辨雌雄。成年雌性毛色金黃,溫柔美麗,成年雄性毛色全黑,低調沉穩。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長臂猿是自然界的“歌唱家”,它們的叫聲婉轉悠揚,持續時間長,一次鳴唱可持續10~20 分鐘。其中,海南長臂猿的長嘯尤為動聽,是幾種長臂猿中鳴叫聲最動聽的,被譽為“雨林歌王”。霸王嶺的海南長臂猿經常出沒在海拔400~1200 米的溝谷雨林、山地雨林中。每天清晨五六點,隨著第一縷曙光照耀大地,雄性海南長臂猿一聲聲悠揚而富有節奏感的鳴啼,逐漸喚醒幽暗的熱帶雨林。雄性海南長臂猿經常騎坐在高大喬木的樹干上,單手扶枝、仰天長嘯,嘴巴有節奏地張合,像小號手吹出一串串清亮的音符。高亢洪亮的獨唱往往會持續2~3 分鐘,這是大家長在宣示領地,發出與家庭成員聯絡感情的號召,隨后,成年雌猿和其他成員開始應和,一來一往,琴瑟和鳴,構成雨林的“二重奏”乃至“多重奏”。
第四站
武夷山國家公園—— 擦亮“世界生物之窗”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我國唯一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保護地,它跨福建、江西兩省,保護面積達1280 平方千米,分布有全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完好保留了未受人類活動破壞的原生性森林植被。
失而復得的最酷“搖海”鹿——黑麂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是我國特有動物,它的分布范圍十分狹小,僅分布于中國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東部的懷遠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區。黑麂是我國體型第二大的麂類,僅次于赤麂,和大狗不相上下。黑麂的體色在夏天和冬天有很大差異,但無論軀干的顏色如何變化,黑麂的尾巴背面永遠是不帶一點棕的純黑色,尾巴邊緣還會環繞著一圈長長的白毛。
黑麂最醒目的特征就是它的“發型”——無論雌雄,黑麂頭頂都有一簇8~10cm 長的棕黃色冠毛,有的黑麂個體發型是莫西干,有的則是爆炸頭,難怪它還有一個俗名叫“蓬頭麂子”,真是名副其實!
歷史上武夷山曾是黑麂、中華穿山甲等旗艦物種的分布區,但多年以來,工作人員都沒有再觀察到它們,直到2011 年這里首次發現黑麂,打破了黑麂30 年沒有新分布地的沉寂。近年來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畫面,直接證明了黑麂等旗艦物種在武夷山國家公園仍然存在一定數量的野生種群。
第五站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虎騰豹躍綠水青山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位于吉林、黑龍江兩省交界的老爺嶺山脈南部,與俄羅斯、朝鮮毗鄰,保護面積為1.41萬平方千米,分布著我國境內規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種群。在大片溫帶針闊混交林中,生活著東北虎、東北豹、棕熊、亞洲黑熊、原麝(shè)和東北紅豆杉等眾多珍稀動植物,是北半球同緯度地帶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
神秘而威嚴的百獸之王——東北虎
東北虎是貓科豹屬動物,是虎的亞種之一。是的,全世界只有一種虎,且只分布于亞洲。根據化石分析,中國不但是虎的發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虎亞種分布最多的國家。東北虎又稱西伯利亞虎,是現存體重最大的貓科動物,雄性東北虎體長可達2 .8 米左右,尾長約1 米,體重接近3 5 0千克,有記錄的最大野生東北虎體重達到470 千克。
東北虎比其他虎亞種更強壯和兇猛,它們有著貓科動物中最粗壯的前肢和最寬大的前掌面積,成年雄性東北虎在利用虎爪擊打物體時,其力量可以達到1000 千克左右,老虎的一掌的力道,基本上相當100 千克的巨石從5 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下。我們以頂級拳王泰森來測算,拳王右手擊拳力量達到了800 磅(約362.87 千克),左手擊拳力量約500 磅(約226.80 千克)。而老虎隨意一巴掌呼過來就能有1200 磅(約544.31 千克)的力量,全力一擊更是數倍于此。不要說普通人,拳王對上老虎,可能也沒有勝算。
虎是典型的獨居動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領地里獨自游蕩,居無定所,行蹤隱秘,只在交配期才會與成年異性接觸。東北虎的活動空間需要1000 平方千米以上,就算是野生雌虎,它的活動空間一般也都在四五百平方千米。一旦圈定了地盤,它們就會每20 天左右巡視一遍。東北虎是當之無愧的“叢林之王”,動則風云從之,萬物莫敢擋其鋒;靜則不怒自威,凜然不可侵犯。
目前,我國境內野生東北虎已經達到了將近60 只的數量,且分布區持續擴大。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老虎保護區,為“大貓們”提供了自由漫步的空間。
Pa rt 2 你好!家門口的動物朋友
鴿子、豹貓、雨燕、狗獾(huān)、斑鳩(jiū)、松鼠……
這些家門口的動物朋友們你見過嗎?
它們也許生活在公園中,也許生活在高度綠化的街心公園和居住小區里,只要你用心觀察,就可以或多或少發現它們出沒的蹤跡。
北京雨燕:傳說中的“無腳鳥”
每年7 月,都會有一群鳥兒從北京的正陽門城樓起飛,橫跨亞非大陸,穿過半個地球抵達非洲最南端,在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南非等地越冬休整,第二年4 月再重新飛回來。它們一路穿越40 個左右國家和地區,飛行13000 多千米,幾乎不會停歇。而像這樣的“萬里奔襲”,這群鳥兒每年都要完成一次,它們就是鼎鼎有名的“北京雨燕”,是鳥類中長距離飛行的冠軍,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以“北京”來命名的野生候鳥。
在北京雨燕的拉丁學名中,有一個單詞是希臘語中“沒有腳”的意思。不過,它可不是真的沒有腳,只是非常特殊。通常鳥類的腳趾都是三趾朝前,一趾在后,這樣能夠起到支撐身體的作用。但是,北京雨燕的4個腳趾是全部朝前的,這樣的腳爪沒有辦法對握,導致它無法像其他鳥那樣,在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也無法棲息在樹枝或電線上,反而更適合抓住垂直的巖壁。那些古建筑中的飛檐翹角,梁、檁(lǐn)、椽(chuán)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個“天然的洞穴”,仿佛就是為“腿腳不便”的雨燕所準備的!所以,它的一生幾乎都在空中度過,在空中捕食、喝水,甚至在空中睡覺。
直到現在, 正陽門城樓也是北京城區最大的北京雨燕棲息地之一,如果哪天你從那里路過,一定要記得抬頭找找看,有沒有雨燕從上空飛過。
貉:正宗的“上海土著”
貉(hé)是典型的進城野生動物,雖然“城市”和“野生動物”這兩個詞不會經常一同出現,然而在上海,野生動物已經很好地融入了城市生活。一方面,隨著城市化建設高速發展,城區不斷擴張,侵占破壞了野生動物原有的棲息地;另一方面,在高度綠化的城市公園和居住小區,城市與郊野的邊界正在慢慢模糊,宜居的綠化環境也吸引著周邊的動物;除此之外,人類的直接或者間接投喂也使得一些野生動物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
野生動物進城最典型的“官方代表”,莫過于與上海居民同住一個小區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貉,對,就是那個“一丘之貉”的貉。雖然它的名聲不太好,不過胖起來的它是個毛茸茸的“天然呆”,運氣好的時候,大家還能在道路旁及灌木叢中“瞄”到它們。
貉是一種小型而古老的犬科動物,也是正宗的上海“土著”動物。它具有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可能是它的食譜廣泛——它葷素不忌,不管是草根、樹葉、植物果實,還是蚯蚓、鳥蛋、小魚……這些都出現在貉的“食物清單”之上。而隨著貉對人居社會的接近和熟悉,它們開始學會了翻找人類的垃圾桶,在這里,可以輕易獲得大量的食物。而它們最喜歡的,莫過于貓糧——富含蛋白質的貓糧不僅香甜柔軟好消化,還常常被人放置在路邊,屬于送上門來的美食。當找到了易得的水源和食物源,以及適合自己隱蔽的地方后,貉在上海城市小區里的數量就開始不斷上漲了。
近幾年,上海小區里生活的貉越來越多,2015 年,僅有40 余個小區有貉的蹤跡;到了2020 年,這個數量超過了150 個; 而2023 年,貉“占區”進一步擴大,已有300余個。不過隨著它數量的增多,人們被貉的排泄物和噪聲困擾、驚嚇。2022 年,上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野生動物貉的多項保護科普宣傳行動,呼吁大家“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觸、不傷害”。未來或許將進一步細化、明確全市各區域野生貉的“承載界限”,如果貉的數量過多,相關部門就要采取收容、野放等干預措施,相信在未來,這些管理方式都將有更加科學的參考標準。
刺猬:別誤會!我可不是“水果叉”
刺猬,這大概是我們身邊最容易見到的野生獸類之一了。很多人對刺猬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童話故事里——小刺猬用刺扎上果子運回家吃。不過,這其實是一個被故事書誤導的刻板印象。
刺猬真的會背果子嗎?很遺憾,它真的不會。首先,刺猬雖然是雜食動物,但它們更愿意吃昆蟲、蚯蚓、蝸牛等,甚至連青蛙、蛇和小鼠也是它們的美味佳肴,它們的食譜里更多的是動物蛋白質,很少吃水果,而且刺猬的牙齒和消化系統也更適應動物蛋白質。其次,刺猬沒有儲存食物的習性,更不會收集果子,也就不可能“滾一圈扎著一身果子了”。
現實生活中的刺猬喜歡在平原農田、城郊荒野以及城市公園、小區綠地生活,這里有豐富的水源和食物,還有它們喜歡的灌木叢。所以,在夜晚回家的路上,你可能偶爾會聽見路旁的綠化帶中有(xī)(sū) 的聲音,看見貼著墻根小心又迅速的小短腿躥過去的,那可能就是一只在附近安家的刺猬。
刺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渾身布滿短而密的尖刺,像是穿上了一件帶刺的鎧甲。這些刺實際上是由角蛋白構成的中空毛發,和人類指甲的成分相同。刺猬不善于奔跑,在受驚和遇到危險的時候,它會把自己蜷縮成一個球,把鼻子眼睛都掩藏起來,刺立起朝外,這種“超強防御”令敵人無從下口。有傳說,刺猬的天敵是黃鼠狼,“黃大仙”能夠放屁熏暈刺猬,讓它沒辦法維持刺球狀態,任憑宰割。但這也僅僅是傳說,因為黃鼬(yòu)的體重往往比成年的刺猬還要輕,它可搞不定團成一團的刺猬,即使在野外遇見,兩位大仙也往往是各忙各的,彼此無視。而說到黃鼬的“臭屁”,那其實是它肛門附近分泌的防身臭液,并不能用來捕獵。刺猬真正的天敵,是更強健有力的捕食者,如狗獾、雕(xiāo)等,它們常常會“大力出奇跡”,使用蠻力掰開、挑開刺球,如此一來,刺猬只好任敵宰割了。
刺猬還有一個“秘技”。研究表明,刺猬有一種“涂刺”行為也能增強自我保護。刺猬會將周圍環境中的植物咀嚼后涂抹到刺上,這樣可以將自己的氣味掩蓋于植物的氣味中,其中一些有毒植物的毒素甚至會留在刺上,成為刺猬御敵的法寶。
那么,問題就來了:刺猬這么可愛,可以像寵物一樣養著它嗎?其實,每一只野生刺猬的身上可能都有蜱(pí)蟲出沒,甚至還會有絳(tāo)蟲、線蟲等體內寄生蟲。所以,如果遇到野生刺猬,觀察一下這位可愛的小鄰居就好了,不要觸摸,更不要試圖飼養野生刺猬作為寵物哦!
亞洲小爪水獺:淡水系統里的“頂級捕獵者”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tǎ)祭魚,鴻雁來”。春天一到,萬物復蘇,微風拂過大地,氣溫逐漸回升,冰凍逐漸化開,魚兒開始從冰下蟄伏的狀態往水面游動,水獺也開始捕食,鴻雁追隨春天的腳步一路北上。
聰明的古人觀察到,每年到了一定的時節,水獺會出現一種奇怪的捕魚現象:它們會把魚一條一條整整齊齊排放在岸邊,然后直起身子,兩只前爪合攏起來做出叩首的動作,就像在虔誠地禱告,感謝神靈賜予食物。
然而,水獺真的會用捕到的魚祭祀嗎?其實不然,水獺屬于鼬科,這個科的成員以兇殘著稱,經常進行不必要的捕獵,水獺也是如此。抓魚是它的最大愛好,而吃則在其次。尤其是抓到大魚后,它常常是咬幾口就丟下,又抓其他魚去了。春季和秋季,正是河流魚汛到來的時期,大量出現的魚成為水獺最好的獵食“玩具”。你看,河岸邊擺滿了水獺的戰利品,看起來就像是祭祀的貢品一樣。在兩千多年以前,水獺的行為就已經被仔細關注,而“獺祭魚”也被作為一種季候現象來描述節氣,成為雨水的第一候。
水獺作為河岸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它的數量直接關乎河流中魚類的種群發展和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水獺高度依賴潔凈水源,而近些年來嚴重的水污染給它們的生存帶來了顯著威脅,其中最為嚴重的當屬化學農藥及重金屬污染,其對水獺的神經系統和生殖系統影響顯著。水獺皮被認為是僅次于貂皮的上等毛料,這也讓水獺皮成為皮毛貿易最青睞的目標之一……種種原因導致過去幾乎遍布全國的水獺已經難尋蹤跡。
在目前世界上現存的13 種水獺中,亞洲小爪水獺的體型最小,成年后差不多和貓一樣大。它的腦袋又寬又圓,眼睛亮晶晶的,像小黑豆一樣圓潤,嘴唇和下巴就像兩塊圓圓的餅干合在一起,看上去萌萌的。它們集群生活,喜歡吃蝦、蟹等無脊椎動物,也吃昆蟲、小鳥和魚類。亞洲小爪水獺僅僅在廣州、西雙版納等少數地方顯露過幾次蹤跡。
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三是“國際水獺日”,在這個日子即將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和保護這種可愛的小動物,同時,也更多地認識河流,保護河流生物多樣性。人與動物和平相處,這是我們共同的美好愿望。
Par t 3 穿越古今的動物朋友
我們常說,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其實,很多動物也有喜怒哀樂。
千百年來,動物和人類之間發生了許多的故事,這些故事被記載下來,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現在,讓我們回到古代,看一看古代那些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吧!
陸游和他的貓:有你們陪伴真好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所寫的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shù)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廣為人知。可你知道嗎?就在這一天,他還寫了另一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詩里的貍奴是誰呢?它其實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只貓。
陸游不僅是位大文豪,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貓奴”。在他憂國憂民的背后,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小愛好——養貓。他大概有晚上帶貓散步的習慣,那天狂風暴雨一直不停,他和貓都不愿出門了,就用干柴燒起小火,用毛氈裹在身上取暖。在這風聲雨聲里,陸游最掛念的就是國家安危,而給他慰藉的,則是身邊的這只小貓,他也將這只貓寫進了詩歌里。
除了這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還有十多首專門寫貓咪的詩詞傳世,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贊美小貓捕捉老鼠的詩。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養貓,主要是為了消滅老鼠。而陸游養貓,一開始也是為了對付老鼠。他喜好藏書,但老鼠常來搗亂,把他的書房鬧得亂七八糟,一片狼藉。陸游便養了幾只小貓,還給它們取了有趣的名字:“粉鼻”“雪兒”和“小於菟(wūtú)”。其中,“小於菟”的意思是小老虎,取這么一個霸氣的名字,是因為它威風凜凜,是捕鼠小能手。
陸游的貓整日捕殺,“戰功彪炳”,很快除去了老鼠這個心腹大患。陸游心情暢快,專門寫詩《鼠屢敗吾書偶得貍奴捕殺無虛日群鼠幾空為賦此詩》稱贊小貓英勇善戰,平定鼠亂卻不居功自傲,可謂“貓中豪杰”。
在陸游的詩歌里,這些可愛的貓既“不向花間捕蝶忙”,只是一心為他消除鼠患,又在風雨夜同坐陪伴,聽漏鼓敲響。想必陸游傷懷失落時,看到懷里乖巧的貓,也會由衷地說:“有你們陪伴真好!”
陸機和黃耳:感謝你拼盡全力為我“送快遞”
說起忠犬八公,喜歡狗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它對主人不離不棄,即使在主人去世后,仍舊每日去車站等他,讓看電影的人無不動容。其實在一千多年前,我國也有一條狗,它不遠千里為主人送“快遞”,忠實可靠,堪稱古代中國版的八公——它就是晉代著名文學家陸機養的黃耳。
黃耳是陸機的愛犬,它機靈敏捷,仿佛能聽懂人話,陸機打獵時總將它帶在身邊。有一年,陸機在洛陽為官,長時間與老家音信隔絕,很是擔憂。一天, 他對黃耳說:“我好久沒有接到家里的信,不知他們情況如何。你能否替我跑一趟,和家里取得聯系?”黃耳搖著尾巴輕輕叫喚著,仿佛在說“沒問題”。陸機心里生起一絲希望,立刻寫了一封家書裝進竹筒,又把竹筒掛在了黃耳的脖子上。黃耳當夜就出發了,一路上風餐露宿,跋山涉水,遭遇種種危險,還被人驅逐,但它沒有退縮,向著既定目標奔跑。1000 多里路,就是人也要50 多天才能往返,而它只用了20 多天就完成了任務。
當黃耳返回到陸機家時,已經沒人能夠認出它來。平時圓滾滾的身材已經餓得干癟(biě)消瘦,蓬松的毛緊貼在身上,又臟又長。只有那雙眼睛閃著興奮激動的光。陸機抱著黃耳,禁不住流下眼淚,感謝它為自己帶來老家的消息,從此對黃耳如親人一般。黃耳去世后,陸機把它埋葬在家鄉,還為墳墓取名“黃耳冢(zhǒng)”。
黃耳的故事很傳奇吧?但它并不是人們杜撰出來的,在南朝祖沖之編著的《述異記》中就有記載。這個故事流傳開后,還留下一個成語叫作“黃耳傳書”,比喻妥帖地傳遞了家信。黃耳也由此進入了詩歌里。比如,宋朝張元干的詩里就有:“寄書只欲憑黃耳,去路誰能畏赤眉。”可見人們對它是多么喜愛。
劉備和的盧:你是忠心救主的馬,不是災星
馬能當寵物嗎?答案是肯定的。古代曾有一個極端的例子,說楚莊王酷愛一匹駿馬,他既舍不得讓愛馬奔赴沙場,也舍不得讓愛馬住馬棚、吃草料,不僅為它穿上綢緞衣服,喂它棗脯、桃脯等一般人吃不到的美味,還專門準備了一張華麗的床給馬睡,結果這匹馬在楚莊王的悉心照顧下“胖”死了。這也說明“寵”物要有度,不可過于溺愛啊。
不過與貓狗相比,馬是一種非典型寵物。大多數的馬兒或者馳騁草原,或者奔赴疆場,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尤其是戰馬,它們陪伴主人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留下了很多佳話。在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匹戰馬,它雖不如赤兔馬名聲顯赫,但也有自己的高光時刻——這匹馬通過奇跡般的一跳,不但救了主人,為自己正了名,還成功躋身于三國名馬行列,它就是的(dì)盧。
說起來,的盧的先天條件并不好,在劉表謀士蒯(kuǎi)越看來,它“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相馬專家伯樂在《相馬經》里也專門指出的盧是兇馬。而后來,他的主人張武慘死,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
這匹馬原來是劉表手下降將張武的坐騎,后來張武造反,劉備主動請纓與他作戰。在戰場上,劉備望見的盧馬“ 極其雄駿”,忍不住稱贊說:“此必千里馬也。”凱旋班師后, 劉表見了這匹馬也十分喜愛。劉備就將這匹馬送給他,可蒯越說此馬是兇馬,會給馬主人帶來厄運,張武騎此馬而死就是證明,嚇得劉表趕緊找借口將的盧馬還給了劉備。后來有人好心地將的盧馬“妨主”的消息透露給劉備,但劉備心懷坦蕩,毫不在意。這匹馬受了那么多歧視和委屈,經過這些波折,終于能夠得到主人的青睞,一定有遇到知音之感,才會有后來的“檀溪躍馬”救主人吧。
對劉備來說,那是危急存亡的一躍。蔡瑁(mào)設計宴請劉備,擺下鴻門宴。劉備得到消息, 發現大事不妙,就找機會騎上的盧逃跑, 誰知在慌亂中走錯了路, 來到了檀溪。此時前面是寬約數丈的檀溪,后面是蜂擁而至的追兵,危急萬分中,劉備大喊:“的盧,今天我們遇到危險了,你要努力加把勁啊!”那的盧馬似乎聽懂了劉備的話,突然擁有了無限的神力和勇氣,一越三丈飛上對岸,用檀溪一跳報答知遇之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成就了自己的傳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就是的盧的伯樂,大概因為這個原因,它才能超常發揮,展示自己堅毅、勇敢、忠誠和越挫越勇的精神吧!
那一刻,劉備的心里一定也充滿了感激,他更加堅信的盧不是兇馬,而是一匹超越極限搭救主人的好馬。
我們在這些故事里,看到小貓慰藉了大詩人陸游苦悶的心,黃耳歷盡艱險為陸機送書信,的盧馬奮起一躍救劉備,這些人與動物的故事成為千載佳話流傳至今。動物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看完這期“特別行動組”,你一定又認識了許多新的動物朋友。在這個夏天,去森林公園、動物園見見可愛的國寶動物,去街心花園、綠化帶看看我們身邊的動物,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