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讀者們大概都很喜歡貓吧。貓作為性情溫順、聰明活潑的動物,成為家庭寵物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在古埃及的早期藝術中,貓還兼具太陽神和月亮神的雙重身份,是詩人、文學家、畫家樂于描繪的動物。貓又被稱為“貍奴”或“銜蟬奴”,這是人們對貓的一種愛稱,表示它可通人意,可供人驅使,就如時常陪伴在身邊、可供使喚的小丫鬟一樣。“貓”諧音“耄”(mào),有長壽的吉祥寓意,這也使其成為入畫的好題材。中國繪畫史上出現(xiàn)過不少擅長畫貓的名家,《貍奴小影圖》的作者李迪,就是其中之一。
賞貓愛貓描繪貓
貓性情溫順、模樣機靈,甚為惹人憐愛。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貓還擅長捉老鼠。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貓因為能捕鼠而有利于農(nóng)事生產(chǎn),被看作“八神”之一。《禮記》記載,每年春季,天子都要祭祀貓神,“為其食田鼠也”,也就是為了使莊稼在新的一年免遭鼠害。后來,人與貓共度的時日一長,“日久生情”,便開始有意馴(xùn)養(yǎng)貓,也就漸漸培養(yǎng)出賞貓、識貓、愛貓的心得來。
到了唐宋時期,很多人家中開始養(yǎng)貓,貓逐漸成為陪伴人們的寵物。詩文和書畫中,也出現(xiàn)越來越多貓的身影。比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就寫下了“鴛鴦瓦上貍奴睡”的詩句。而宋朝帶“貓”字的詩,則是歷朝中最多的:文天祥、蘇軾、陸游、辛棄疾、黃庭堅、楊萬里、林逋(bū)、梅堯臣、范成大……都寫過關于貓的詩。粗略估計,歷朝關于“貓”的詩詞,唐代有13 首,宋代有241 首,遼、金、元有31 首,明代有101 首,清代有80 首。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宋代最多,明代次之。
有宋一代,貓走下了神壇,走入凡間。當時,上至達官顯貴,下到文人騷客、販夫走卒,人人養(yǎng)貓,處處有貓。宋人對貓的這種關注,體現(xiàn)了宋人“泛愛一切”的宇宙觀,即“圣人視萬物為一體,破除我與非我的界限”,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此推之,人體即宇宙之體,人性即宇宙之性。這些條件,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養(yǎng)貓之風。在這種“全民愛貓”的社會背景下,貓自然也為畫家提供了無數(shù)靈感和素材。
栩栩如生的貍奴
李迪生在兩宋相交時期,是一位宮廷畫家。他畫多藝精,尤擅長寫生,最擅走獸,負有盛名。花鳥竹石、鷹鵲犬貓,耕牛山雞……在他的筆下都栩栩如生。李迪留有多幅傳世寫生名作,如《獵犬圖》《楓鷹雉(zhì)雞圖》《貍奴蜻蜓圖》等。在以山水、人物畫為主的兩宋畫院中,他是尤為鐘愛以動物入畫的奇才。經(jīng)他敏銳捕捉,動物的靈性與生趣被刻畫入神,就像能從畫中與人嬉戲、對話一般。
李迪熟悉動物們的生性與動態(tài),有一顆對弱小動物的憐愛之心,常將小貓作為畫面的主角。我們看這幅《貍奴小影圖》中的貓:頭圓、耳小、尾短、毛長、目光炯炯。按照后人《相貓經(jīng)》中的形容,它符合一只良種貓的特征:周身毛發(fā)金黃均勻,胸前絨毛微微卷曲,看上去雖尚年幼,但也應是只活潑好躍的機靈鬼。此刻, 它雙目圓瞪, 正聚精會神地注視著不明之物。《貍奴小影圖》右上角有小楷題字曰“甲午歲李迪筆”,這里的甲午為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 年)。近1000 年過去了,這只小貓依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就像在我們眼前一樣。
小中見大的格局
《貍奴小影圖》這幅畫,畫面筆法生動、粗中有細,工筆中帶著粗率,以淡墨暈渲,繪出單只貓兒的輪廓,別出心裁。畫中的貓碧褐色的眼睛圓溜溜的,充滿機警;須毛一根根豎起,猶如一只柔軟的刺猬;右前足微彎, 好似箭在弦上, 隨時準備騰空而起……讓人不禁想象它也許正忙于捕獵, 又或是在和主人游戲, 靜候下一秒的爆發(fā)。
動物往往象征了原始的生命力和動力。貓的外形優(yōu)雅、漂亮,身子輕盈、靈巧,喜愛安逸、輕松的生活,懂得迎合主人,知道怎么和人類相處是對自己最有利的。憨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們,也用它們的溫情陪伴,默默回饋了人類。
自宋以來,以小見大的小景似乎更能反映時人的興趣和品位。由于要細細品味,因此畫面的主題、主角要突出,描繪要精細。而材質上,勻凈細密的絹素可以更好地控制水分,因此,水墨和設色愈加工整。大家可以在畫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親切感,尤其是單畫貓、不畫背景的作品,突出了主角貓,畫風嚴謹、細膩,適合近距離地品味。讓我們在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宋人對貓以及萬物的愛。
小鏈接
宋人對貓的愛,不僅體現(xiàn)在詩詞繪畫中,也體現(xiàn)在社會的其他方面。比如,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就是十足的“貓奴”。他喜歡將貓與蝶相組合,緣于貓諧音“耄”,蝶諧音“耋”(dié),寓意“耄耋”,也就是長壽的意思。到了南宋,宰相秦檜的孫女丟了愛寵獅子貓,更是驚動了整個臨安城(今杭州)。為了找那只獅子貓,當時抓了數(shù)百只貓,可見南宋都城的養(yǎng)貓風氣之盛。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