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正坐在舒適的向西行進的地鐵二號線列車中遐想,突然聽到廣播中親切的聲音:“下一站北新涇站到了。”我的遐想突然中止,一個很強烈的欲望促使我走出了車站:“上去看看,現在的北新涇地區到底怎樣了?”
一走出北新涇站,就踏上了天山西路(天山路延伸段),展現在我眼前的是林立的高樓與上世紀70—80年代建造的新工房,人群熙攘,商業繁華,我不由自主地發出了“北新涇地區的變化實在太大了”的贊嘆,在思緒萬千的同時,似乎看到了當時在辟通天山西路過程中的一段往事。
隨著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北新涇地區在加快城區建設、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又承擔了大量的市政府關于人口導入的任務。但是當時由于缺乏正確的規劃與建設的理念,按照先地上后地下的建設原則,陸續建造了近30萬平方米的居民住宅,并擁有不少像工業用呢廠、染化九廠、沖剪機床廠及區屬豆制品廠等大小不等的企業,使原本就超負荷的用水、用電、用煤以及出行等生活或生產更加艱難。
如上海工業用呢廠,1984年產值有6400萬元,上交利潤2637萬元,稅收1100萬元,是個效益很好的單位。但由于當時電力不足,一個月內停電2—3次,致使產值、利稅大減。該廠當時有一個投資3000萬元的大項目,也因缺電,只好放棄。再如哈密路上的空軍上海第三醫院(現解放軍455醫院),因哈密路上的供水嚴重不足,導致該院的醫療和生活非常困難,特別到了用水高峰和夏天,病房里經常沒有水,醫生和病人意見很大。還有像區屬豆制品廠,沒水沒電,引進的設備因此而長期“睡覺”,以致生銹、腐爛,無法生產。而大量居民涌入該地區后,用煤又成了棘手問題,要很早起床排隊購買煤餅、煤球,因此要求增加電力、供水以及接通煤氣的呼聲越來越高。當時的情況的確十分糟糕,真是企業意見很大,居民怨聲載道。尤其是下雨天,道路泥濘,行人摔傷的事件屢見不鮮。大雨季節,大水泛濫,無法排泄,車間里、居民家中經常進水,埋怨聲聲聲刺耳,當地居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對于這些情況,盡管區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985年,幾位人大代表終于在長寧區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了《要求及早解決北新涇鎮及北翟路沿線電力極度不足的事宜》《解決哈密路兩側單位的自來水供應問題》《關于組建北新涇地區規劃工作組事宜》等書面意見,但由于道路、水、電、煤氣建設的管轄權屬于市屬部門,代表們提出的書面意見也只得轉到市供電局、自來水公司、煤氣公司、市政公司等部門處理。在處理過程中,有的部門只是口頭答復正在研究,有的干脆杳無音信,石沉大海。在這種情況下,市八屆人大長寧代表團的代表們經過醞釀后,終于在市八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交了書面意見,市建委答復將延伸天山路予以解決,但3年過去了還是動靜全無。
1989年,市九屆人大長寧代表團代表在市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再次提出意見,市建委再次答復代表,并答應在項目未批準前先作些技術處理,安排260萬元作前期費用。大家期待著,但仍未兌現。看來希望渺茫了,但肩負著50多萬長寧人民重托的市人大代表并不氣餒,堅持不懈地作最后的努力。
在1990年市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長寧代表團向市政府提出了詢問,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夏克強等有關領導到會向代表作了答復:天山路延伸工程3個月內定計劃、定項目;原同意的260萬元前期經費,仍采取技術處理,上半年撥付;配套費優先考慮,明年(1991年)逐步安排;目前先解決施工、工房、豆制品廠的用水問題。人代會后,區人大常委會收到了市政工程局6月13日抄送的《關于市九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代表詢問中提出的b6b2e966d752e663a28d6840262ee6d2需要我局辦理的事項的答復》:“編制的《北新涇地區排水系統工程計劃任務書》在1990年1月18日以“滬市政計(90)第57號文”上報市建委,目前尚在審查待批中。”
為使市政府領導在人代會上的答復盡快付諸實施,解決人民群眾的燃眉之急,1990年7月31日,市九屆人大長寧代表組和區人大常委會聯手向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提交了《關于組織市、區代表視察天山路延伸工程并請孫貴璋副主任參加等事宜的報告》。1990年8月14日,時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孫貴璋同志帶了市建委、市政工程局等有關部門,以及市、區人大代表共15人實地進行了視察。現場會上,北新涇鎮鎮政府作了精心準備,詳細介紹了現狀并反映了當地群眾的強烈愿望,市、區人大代表也發表了不少意見,最后市政府有關部門匯報了關于延伸天山路工程的具體打算和落實情況。此次視察效果很好,在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的一再關心、督促下,1991年3月天山路延伸工程終于開工了,期間區人大常委會還多次聽取匯報,積極推動該項目盡快、盡好完成。經過市、區、鎮各級政府通力合作和努力,以及市有關部門的配合,1992年底天山路延伸段即天山西路終于辟通,群眾歡呼雀躍,奔走相告,沿線單位的職工眉開眼笑,感謝市、區、鎮各級人大代表的積極呼吁,感謝市、區、鎮各級政府為北新涇地區做了一件好事、實事。
應該說,天山路的延伸不僅給北新涇地區的老百姓帶來了方便,也為新涇地區乃至以后的臨空經濟園區蓬勃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長寧區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亮點和增長點,從而使長寧區形成了三大經濟組團的構想。當時市委主要領導在視察臨空經濟園區時說,在上海中心城區中還有這樣一大塊可使用土地的區是不多的。這對長寧區鼓舞很大。
我想,當時的天山路延伸工程建設從長寧區角度來講是件大事,但從全市來講就顯得并不大,對全國來講更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通過這樣一件“小事”所折射出來的意義并不小,一方面體現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體現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為民辦事的宗旨,同時也體現了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及各級人大代表在行使職權中的不懈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作者系長寧區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十一、十二屆區人大常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