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勃朗峰》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該單元主題為游記。本文記述了作者與友人游覽勃朗峰的經歷,通過不同的筆法描繪出上山和下山的不同景象,展現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在寫上山時,作者采用散文筆法,生動描繪了山中奇景,如嶙峋的怪石和變幻的光影,引發讀者無限感慨。而在寫下山時,作者則以小說筆法敘述了奇人奇事和驚險的旅途,描繪了怪異的車夫等傳奇色彩的人物形象,令人讀來妙趣橫生。
【教學目標】
1.理解游記這種文體的特點,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行蹤。
2.把握作者綜合采用散文筆法和小說筆法的寫作技巧,并體會本文與其他游記的不同。
3.了解文章所寫的景物、人物的特點,并體會文中的趣味。
【教學重點】
理解游記這種文體的特點,了解文章所寫的景物、人物的特點,并體會文中的趣味。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綜合采用散文筆法和小說筆法的寫作技巧,并體會本文與其他游記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有效、有趣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師:大家一定爬過山,哪位同學能簡單分享一下你的經歷?
學生分享爬山經歷和感受。
師:這幾位同學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爬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是大家熟知的,它的主峰——勃朗峰是旅游的好去處。今天我們將跟隨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欣賞其雄偉奇幻的美景,體驗與眾不同的神奇經歷。
二、檢查預習
師:大家一定認真預習了本篇課文,現在我們來看看大家的預習情況。(主要包括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并強調難寫的字和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師:我抽幾位同學讀一下這些詞語,注意加點的字。如果有人讀錯,其他同學可以舉手幫他糾正。
教師出示PPT: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翌日 轔轔 俯瞰 皚皚白雪 巉峻
拾級 灼灼 霓裳羽衣 顛簸 打嗝
2.把握詞意。
翌日 巉峻 浮躁 輕歌曼舞 紛至沓來
師:關于作者,大家在預習時一定做了了解,哪位同學可以介紹一下?
學生介紹馬克·吐溫及其作品。
師:課余時間,可以找到這些代表作,讀一讀。今天我們就先來欣賞他的《登勃朗峰》。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先從文體談起,閱讀要有文體意識
教師用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文章的體裁,結合之前幾篇課文的學習以及預習,把握“游記”的元素。
師:《登勃朗峰》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生:從題目看就是一篇游記。閱讀提示也告訴我們是游記。
師:很好!你很善于獲取信息。
生:預習之后,我認為是一篇游記。作者游覽了勃朗峰,很多語段開頭都有地點,也就是作者的行蹤。
師:你閱讀得很仔細,關注到作者去了哪些地方,每一段都有行蹤,是游記。
師:大家讀一讀本單元導語。
(教師出示導語內容,學生齊讀)
師:大家能準確判斷本文文體是游記。如果沒有這些提示,我們怎么判斷一篇文章是游記呢?
生:一定要有去了哪些地方的內容,也就是作者的行蹤。
師:對,不“游”怎么記,要有“所至”。
生:結合前面幾篇文章,游記要有看到的景物。
師:你很善于思考、總結,要有“所見”。
生:看到景物,或者由于這種經歷,會有感而發,表達情感。
師:為你點贊。游記不僅僅是記錄旅行的經歷,更是表達作者對旅行目的地的熱愛和向往。通過游記,讀者可以體驗到旅行的樂趣,開闊視野,甚至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思考。所以游記要有“所感”。
(二)了解作者“所至”,即作者行蹤
師:《登勃朗峰》是一篇自讀文章,請同學們跳讀文章,勾畫圈點,快速理出作者的游蹤。大家想一想,表示游蹤的句子,往往在段落的哪個地方?
生:在段落開頭。
師:對,這樣我們就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了。
學生跳讀,并圈畫。隨后教師讓學生讀相關句子,明確表示行蹤的句子或詞語,學生再圈畫,PPT展示整個行蹤。
師:大家看,作者從馬蒂尼取道黑首到阿冉提,然后再到勃朗峰,然后下山坐馬車去沙蒙尼。可見,本文是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展現作者旅行的所至、所見的。這樣,我們就了解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峰的過程。
(三)本篇游記與本單元前兩篇游記有何不同
師:這篇游記和前面學過的《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或者說和以前讀過的一些游記,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呢?
生:我覺得本單元其他幾篇游記文章都是側重寫景的,而本文記事更多。
師:那個怪異的車夫給“我們”帶來的旅途驚險。
生:與前面的《壺口瀑布》相比,這篇文章寫景的篇幅比敘事的篇幅要少。
生:《壺口瀑布》就是寫不同季節壺口瀑布的不同景象,本文是作者當天游覽的過程,登勃朗峰是按照移步換景的順序來寫的。
生:《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對如何來各拉丹冬一筆帶過,更多是在寫景,寫內心感受,而本文后面很大部分寫人敘事。
師:幾位同學都能從自己的閱讀角度去思考,這在課文閱讀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同學們,假如登上了本地一座高山,回來寫游記,我們一般會怎么寫呢?
生:我會按照游覽的過程來寫。寫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景,內心有什么感受。
師:對,如果是我們來寫登山,會寫出登山的具體過程。但是馬克·吐溫極少寫登山過程,重點都在寫勃朗峰上看到的神奇景色,更多的筆墨在寫歸途中的奇人奇事。大家朗讀自讀提示,加深印象。
(學生自讀提示內容)
師:在了解作者行蹤的過程中,與前面所學的兩篇課文進行對照,就能發現本文的特點。
(四)理清寫作思路
師:有了前面的學習,寫作思路就很清晰了。請大家說說、畫畫、記記。
學生邊說邊記。
教師PPT展示:
第一部分(1~6):作者用散文筆法描寫上山過程中看到的奇景,抒發感慨。
第二部分(7~11):作者以小說筆法敘寫怪異的車夫載“我們”有驚無險地下山的經過,富有傳奇色彩。
四、精讀課文,感受奇景奇人
(一)賞析第一部分(1~6),重在寫景
師:課文第一部分寫景很精彩,現在我們來一起欣賞。請大家默讀課文,以“我認為作者是從 寫到 ”來欣賞作者筆下的神奇美景。要求細心品味,體會馬克·吐溫是如何移步賞景、分段寫景的。
學生閱讀之后,比較容易得出“從遠景寫到近景”“從聽覺寫到視覺”“從俯瞰寫到仰望”“從所見寫到所想”“從實寫到虛”“從他人寫到自己”“從馬蒂尼寫到阿冉提村,再寫到勃朗峰及其周圍”“描寫到抒情、議論”等觀點,教師均予以鼓勵、評價,并選一兩個點帶動學生深入賞析。
師:請大家來分享一下。
生:作者寫景的段落很精彩,作者是從遠眺勃朗峰寫到近觀勃朗峰的。
師:作者視角在變換。
生:文章是從俯瞰寫到仰望,也是視角在轉換。
師:正確,寫景視角很重要。
生:作者是從聽覺寫到視覺。
師:你發現了作者從感官的角度來寫景。請把相關的文段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有感情地朗誦):俯瞰腳下峽谷,……轟鳴作響。
師:朗讀得很美,就如這景一樣。這里面不少詞很優美,大家畫一畫,讀一讀。
生:(邊畫邊讀)巖壁巉峻,丘崗蔥綠,美不勝收,瀑布傾瀉……
師:大家從這些詞里面發現了又一“從___寫到___”的角度沒有?
生:從靜景寫到動景。
師:對,動的是水,靜的是山,動靜結合。這段文字從視覺寫到聽覺,從靜景寫到動景,多層次多角度寫景,讓人身臨其境。
生:從主景寫到次景。
師:這個說法很新鮮,你展開說說。
生:作者徒步上山,以溪流瀑布為主景,次景是巖壁丘崗。在勃朗峰出現的時候,勃朗峰是主景,周圍的峰群是次景。
師:同學們閱讀得很仔細。作者從自己徒步登山寫起,簡筆勾勒黑首道上的風景,以溪流瀑布為主景,兼寫巖壁丘崗,筆法井然。接下來描寫遠觀勃朗峰的情景;繼而描寫周邊的群峰,連用比喻,突出其陡峭之狀,既烘托了勃朗峰的雄偉,又展現了群峰插天的景觀,盡顯大自然的奇偉力量。
師:大家繼續談。
生:從山峰寫到云霞,從實寫到虛寫。第4、5自然段集中描寫景物,卻不孤立地寫山峰,還描寫了峰巔的云霞。
師:云霞寫得很生動,寫出了哪些特點?
生:寫出了云霞的“精美柔細,宛如游絲蛛網”“輕淡柔和,交相輝映,妖媚迷人”“瞬息萬變”“潔白輕薄”“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純潔天使”。
師:我們來概括一下,作者寫出了云的形、色、態、神。作者以充滿動感的文筆,具體而形象地表現出峰巔云彩在陽光和山風中的無窮變幻,令人讀之不禁神往。
師:剛才你還說了從實寫到續寫。具體談談。
生:作者以“肥皂泡”來聯想,寫了看到景色之后的想象。
師:很好。作者用想象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悟與遐思。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二)第二部分(7~11),重在寫奇人奇事
教師圍繞兩個問題展開教學,一是對這部分小說筆法的認識,二是感受奇人奇事并體會寫法。
師:下山作者寫的是遇“車夫之王”一事,這一內容和“登勃朗峰”有聯系嗎?請大家發表看法。
學生思考。
師:大家也可以就近交換意見。(巡視)
生:這部分不像是一般游記,下山主要是敘事寫人,而且篇幅不短。這是他登勃朗峰旅程的一部分。
師:是的,與“登勃朗峰”有緊密聯系。
生:這一內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緊密相連,展現了旅行的一個側面。前部分寫美景,風景如畫,奇景讓人感嘆。后一部分,寫人記事,側重寫路途奇遇。
師:整個旅途真“奇”啊。
生:與勃朗峰的美景相比,為作者趕車的車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師:看問題的角度很好,這真是一次美好的旅程。所以說,雖然寫法不同,但是都展示了這次與眾不同的旅程。前面的美景還在頭腦中縈繞,這“車夫之王”又在眼前駕車馳騁了。請大家瀏覽課文,用“第二部分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展開學習,說說你的看法。
生:遇到神奇的“車夫之王”,他有神奇的駕車技術,雖然路況很差,但神奇般地安全抵達,神奇地超越了很多先前出發的人,讓“我們”住進了好的酒店。
師:這一組“神奇”,很有說服力。
生:第二部分的幽默風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師:比如?
生:他險遭不測還認為這是一種樂趣,寫得也很幽默。
師:能不能讀讀你覺得很幽默的句子呢?
生(讀):那位鎮定而善良的狂車夫還時不時地掉轉頭來,神情威嚴地沖我們說道:“哈,看到了嗎?如我所說吧——我可是名副其實的車夫之王啊。”
師:朗讀時可以模擬當時的情形。
生再讀。
師:這次有那味兒了。
師:這位同學早早舉手了,請你來說說。
生:第二部分奇人“車夫之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師:確實,奇遇“車夫之王”,讓旅途充滿傳奇色彩。能說說文中從哪些角度展現了“車夫之王”的“奇”?
生(略作思考):我覺得文中寫出了他的車技神奇。比如“一如既往地保持著速度,疾馳向前,什么亂石廢物,溝壑曠野,一概不顧——有時一兩個輪子著地,但大多數時候騰空而起?!睂懗隽似滠嚰际志?。
師:真是風馳電掣啊,想想馬車竟然還可以這樣跑。生活當中馬車真的可以這樣跑嗎?
生(齊回):不能。
師:作者擅長運用——
生(齊回):夸張、修辭。
師:對啊,適當夸張,讓文字很有畫面感,大家想想作者描寫的情形,就如同電影一般呈現。那文中還從哪些角度展現了“車夫之王”的“奇”呢?
生:奇人奇語。他說:“不必為此煩惱——靜下心來——不要浮躁——他們雖已揚塵遠去,可不久就會消失在我們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車夫之王啊。你看著吧!”幽默之中飽含著醉意和自信。
師:作者筆下的這名車夫真是個奇人。同學們繼續說說還有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作者的經歷也讓人稱奇,簡直有些不可能。
師:富有傳奇色彩,還是那個字——奇。你再具體說一下。
生:作者和同行者乘車的經歷堪稱奇遇。原本是為了在登山后輕松省力才雇車代步,結果卻變成了冒險疾馳的公路馬車比賽,多次險遭不測。但結果卻履險如夷,后發先至,不僅沒有出事,還“住進了上等的房間”。
師:所以讓人印象深刻,這樣的旅程非比尋常。大家繼續談。
生:旅途之樂(與常規游記不同,驚險刺激……)。
師小結:很多同學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見地,說明認真閱讀了。本部分寫下山,以小說筆法,敘述奇人奇事,驚險的旅途,怪異的車夫,富有傳奇色彩。人物刻畫得特點鮮明,將故事講得起伏有致、張弛有度,用語輕松愉快,詼諧生動,讓人讀來不禁會心一笑。
五、作業設計
如果馬克·吐溫那個時代能發朋友圈,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在A4紙上模擬手機頁面,做出朋友圈的效果。寫一段文字,要概述奇景、奇人、奇事,盡量體現作者的幽默風格。配發一組照片,照片可以在網上搜相近的,也可以用手繪簡圖,或者是在方框中用文字概述照片的主要內容。
六、課堂小結
欣賞完本文,我們絲毫沒感覺到作者的勞頓之苦,而是觀賞美景、享受旅行的輕松愉悅。我們在生活中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奇景”“奇人奇事”,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一定能從中感受美、享受美,那么,我們的生活就一定豐富多彩、充滿歡樂!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廣佛初級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