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音樂教育則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花兒與少年》是一首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民歌,它既有著優美的旋律,又蘊含深刻的情感內涵。文章以《花兒與少年》為例,旨在通過該曲目的教學實踐,探討充分培養學生創造力、提高其音樂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教材地位
《花兒與少年》作為青海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融入了濃厚的中國民族文化元素,在音樂風格、旋律、節奏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點,適合用來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欣賞和理解能力。通過學習《花兒與少年》,學生可以接觸到中國傳統音樂風格,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這首歌曲旋律優美、易于記憶,適合用來進行聲樂訓練,提高學生的歌唱技巧和表現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花兒”的文化淵源,引導學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師可通過分析歌曲的音樂結構和表現手法,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情感的表達,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歌曲,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和獨特性,培養其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力。
2.通過學唱《花兒與少年》,讓學生在聲樂訓練中提高歌唱技巧,包括音準、節奏感和表達能力等,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表演水平。
3.通過學習這首歌曲,了解“花兒”作為青海、甘肅以及寧夏地區獨有的民歌體裁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引導學生理解《花兒與少年》中的“花兒”既是一種民歌體裁,又代表“姑娘”的意思。
4.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創作和改編,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和想象力,使其能夠在音樂表達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5.通過學習這首歌曲,使學生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提高對音樂藝術的欣賞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借助民歌,導入課堂
《花兒與少年》作為青海地區流傳甚廣的民歌體裁,在當地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其他地區的學生在學習該民歌時,由于缺乏對青海民歌地域特色的研究,會有一定的陌生感。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其他民歌的方式,普及學生的民歌知識,提升學生對民歌的了解,從而為學習“花兒”奠定基礎。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的《花兒與少年》。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先來欣賞幾首歌,感受一下民歌的氛圍。
(教師播放《掀起你的蓋頭來》的音樂)
教師:這首歌曲是什么曲風?請大家舉手回答。
學生1:這是一首非常歡快的民歌,聽起來像是贊美的歌曲。
教師:非常好,你說得很對。《掀起你的蓋頭來》是一首民歌,它富有歡快的節奏,通常用于贊美和喜慶的場合。我們再來聽一首歌曲。
(教師播放《茉莉花》的音樂)
教師:這首歌曲大家都很熟悉吧!請問這首歌曲講述了什么主題?
學生2:這是一首贊美茉莉花的歌曲,歌頌了茉莉花的美麗和芬芳。
教師:沒錯,這首歌曲是江蘇民歌,歌頌了茉莉花的美麗和芬芳。接下來,我們再聽一首歌曲。
(教師播放《龍船調》的音樂)
教師:這首歌曲聽起來有些不同,它是一首什么樣的歌曲呢?
學生3:這是一首關于龍船賽的歌曲,歌頌了龍船比賽的熱鬧和歡樂氣氛。
教師:你說得很對。《龍船調》是一首湖北民歌,描述了龍船比賽的場景,歌頌了龍船比賽的熱鬧氣氛。
教師:以上三首歌曲都屬于民歌,通過聆聽我們可以感受到民歌的多樣性。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花兒與少年》也是一首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民歌,它有哪些特征呢?請打開課本。
(二)講述“花兒”與“花兒”體裁
《花兒與少年》中的“花兒”并不是“鮮花”的意思,教師在教學中要向學生解釋清楚,“花兒”是一種民歌體裁,這里的“花兒”又指代“姑娘”。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花兒與少年》,它是一首流行于青海、甘肅及寧夏等地區的一類歌曲。那么“花兒”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1:老師,我認為“花兒”就是指“鮮花”。
教師: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在這里“花兒”并不是指花,而是山歌中的一種音樂形式,最初表達對姑娘的贊美和祝福,后來漸漸演化為“姑娘”的意思。它流行于青海、甘肅等地區。
學生2:老師,這種山歌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很好的問題!“花兒”山歌有兩種基本形式,分別是長調和短調。長調子的節奏比較自由,旋律高亢悠長,充滿了山野風味;而短調子則節奏規整緊湊,旋律平穩流暢。這種形式的山歌,常常是在田間地頭、山間小路上唱出來的,傳遞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的祝愿。
學生3:那《花兒與少年》這首歌中的“花兒”是指什么呢?
教師:在這首歌中,“花兒”指的是姑娘。這里的“花兒與少年”是用來比喻姑娘和少年之間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少年對姑娘的傾慕之情。所以在這類歌詞中你們會聽到對“花兒”的吟唱和贊美。
學生1:明白了,老師!這樣的山歌聽起來很有意境,也很有趣呢。
教師:是的。山歌的特點就是富有情感、富有地方特色,它們常常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美好陪伴。希望通過學習《花兒與少年》,大家能更深入地體會民間音樂的魅力。那么《花兒與少年》在風格上與上述三首民歌有哪些異同呢,我們一起來聆聽吧!
(三)欣賞與探討《花兒與少年》
《花兒與少年》并不是一首歌曲,而是一類歌曲,有很多版本。教材選用的是一首電子合成音樂,該音樂由朱友功老師編曲,錢亮老師配器,并未譜寫歌詞,屬于一種輕音樂,簡譜如圖1所示。整首曲子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子;第二部分是A段,這部分采用的是2/4節拍,曲風歡快,場景代入感很強;第三部分是B段,這部分采用的是3/4節拍,曲風優美。第四部分是A1段,主要是對A段的重復;第五部分是尾聲。在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聆聽,然后引導學生分享聆聽的感受,培養學生基本的音樂感知能力。
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來一起聆聽《花兒與少年》這首歌曲,我希望你們能夠用心感受音樂傳達的情感和故事。請大家閉上眼睛,放松心情,跟隨音樂的旋律,聯想出屬于自己的音樂場景。
(音樂響起,教室內彌漫著悠揚的旋律)
學生1(睜開眼睛):老師,我感覺自己好像置身于青海湖邊,遠處是青山,近處是一片片翠綠的麥田,在微風中搖曳。
教師:很好。你能夠通過音樂聯想到這樣生動的場景,說明你已經深入地感受到了音樂傳達的情感。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這首歌曲的節奏和部分。
(音樂進入第二部分,A段)
教師:這是歌曲的第二部分,A段,你們能感受到它歡快的節奏嗎?這部分采用了2/4節拍,曲風輕快,給人一種活潑、愉悅的感覺。大家覺得這個場景代入感強烈嗎?
學生2:是的,老師!我覺得好像置身于一個歡快的“花兒”慶祝場合,周圍都是跳躍歡樂的人們,氣氛非常熱烈。
教師:很好,你描述得非常生動。接下來,我們聽一下歌曲的第三部分,B段,你們能感受到它優美的旋律嗎?這部分采用了3/4節拍,曲風柔美,給人一種恬靜舒適的感覺。大家覺得這個場景代入感如何?
學生3:我感覺好像漫步在青海湖邊,聽到遠處溪水潺潺的聲音,心情變得非常輕松和愉悅。
教師:很好。你的描述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這部分音樂帶來的美好情感。接下來,我們再來聽一遍這個段落。
(重新播放音樂,學生專心聆聽)
教師:通過這次欣賞與討論,我希望大家能夠更加深入地領略這首歌曲的魅力。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心感受音樂的美好,享受音樂帶來的愉悅和感動。
(四)歌詞的即興創編
除了教材版本外,《花兒與少年》還有很多版本。在歌詞即興創編教學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這些歌曲,讓學生感受不同版本下《花兒與少年》歌詞的特點,為即興創編教學奠定基礎。
教師:大家聽完這幾首歌,有沒有感受到青海高原的那種遼闊與自由?歌詞中有很多對青海地標的描述,如“青海湖邊”“祁連山下”等,還有對當地生活的寫照。我們今天就來嘗試創編屬于我們自己的《花兒與少年》歌詞。
學生1:老師,我覺得青海民歌的歌詞都很悠長,有種山歌的感覺,我們在創編歌詞的時候是不是也要保持這種感覺?
教師:對。青海民歌的歌詞往往比較自由、抒情,我們可以模仿這種風格。現在,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描述青海,你們會想到哪些元素?
學生2:我會想到青海湖,它那么大那么藍,還有青海的羊群和牧民。
學生3:我覺得可以加入一些青海的神話傳說,比如西王母的故事,這樣歌詞會更有文化底蘊。
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開始嘗試將青海的元素融入歌詞中。經過討論和修改,學生完成了以下的歌詞片段:
第一段:
青海湖畔花兒香,祁連山下少年忙。羊群如云草如茵,牧歌聲聲唱家鄉。
第二段:
神話傳說久流傳,西王母宴舞翩躚。青海故事多奇幻,牽手情郎走天邊。
教師點評:大家創編得非常好!不僅保留了原曲的風格,還巧妙地融入了青海的文化特色。這樣的歌詞既有地域性,又有時代感,相信唱出來一定非常動聽。這次即興創編活動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了青海的文化,還鍛煉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能力,使他們對音樂課程的興趣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四、結語
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興編創教學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音樂創造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音樂的內涵和情感,還能通過即興編創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音樂創作中。因此,推廣即興編創教學模式在初中音樂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教師也應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音樂學習體驗。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南安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