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質與能力,既包括思想品質、心理品質、道德品質等,也包括健康生活品質、終身發展品質。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不僅是我國素質教育工作實施的根本要求,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需,更是引導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心理、人格、品行等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必要舉措。
對此,秉承貫徹落實新課標要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原則,筆者以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中的“堅持依憲治國”為例,分享教學設計與實踐經驗,探討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
一、課前預習,做好課時教學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課前小任務:依據課程設置任務,小組合作課前探究
“堅持依憲治國”主要介紹了中國憲法的內容框架與組成、形成與依據、地位與作用等,旨在讓學生正確認識與理解中國憲法。本節課是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的第二課,前面已經帶領學生學習過“維護憲法權威”課時,因此,學生對憲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此,可給學生發放課前小任務,讓學生聯系前面學習內容,探究新課內容。
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維護憲法權威”,初步知道了憲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也知道了憲法中對人民權利與義務的規定,知道了憲法的形成與作用。那么,請問同學們,作為中國公民,你對我們國家了解多少?
師:同學們,請完成三個簡單小任務,初步了解我們的國家。
任務一:探究我國的根本制度是什么。
任務二:思考我國治國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任務三:探討憲法的地位與其他法律(如刑法、民法典、刑事訴訟法等)的關系。
學生領取課前小任務,小組分工與個人探究相結合。學生自主閱讀課時內容,完成課前小任務。
(二)新課時導入:依據任務融入新課,開啟依憲治國課時
課前小任務具備新課導入與感知的功能,學生初步完成三個課前小任務,基本上對新課中涉及的主要內容與知識點有了大致了解。對此,教師依據學生探討的小任務成果,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開啟新課!
師:同學們,請分享你們完成的課前任務成果吧!
生: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師:回答正確。請問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生:我國的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根本制度、根本任務等。
師:那么,我國治國的基本方略是什么呢?
生: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師:那依法治國的基本前提與根本是什么呢?
生:應該是依據憲法實施吧。
師:堅持依法治國的前提是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生:老師,我感覺憲法在我國有著很高的位置。
師:是的。憲法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生:老師,那么憲法的根本活動準則是什么?憲法又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與巨大作用?憲法與其他法律制度比較,他們的關系和區別是什么呢?
通過分享與交流課前任務,學生對課時涉及的簡單知識點已經初步了解與認識,而對課時中涉及較為復雜的知識產生了疑問與探究興趣。在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習熱情被點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時重點學習。
二、課中教學,采用多元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勢,展開視聽化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教學提供了無限可能。教師利用數字技術資源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與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師:同學們,經過課前的探討與交流,相信大家都想探究憲法的根本活動準則,了解我國堅持依憲治國的原理。那么,同學們,請觀看多媒體大屏,了解我國憲法的基本構成。
教師活動:教師播放提前準備好的課件視頻。視頻內容動態、形象地介紹了我國憲法的基本構成,包括:我國現行的憲法由序言、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等組成,除序言外,憲法由四章一百四十三條組成。
師:同學們,通過觀看視頻,我們初步認識到憲法的基本構成,那么,根據視頻內容,思考我國憲法是誰制定的。
學生各說紛紜,原因是對憲法制定不了解。對此,教師再次給學生提供一個視頻,視頻以講述憲法誕生為主,介紹憲法制定過程中的參與者。
師:同學們,請觀看視頻,了解我國憲法的形成。
生:原來我國憲法制定需要這么多人參與,需要經歷十分復雜的過程。
師:同學們,我國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都需要憲法修改委員會多次廣泛征詢各地區、各部門、各階層的意見,并發動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全民討論。通過視頻,我們了解到,我國分別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對現行憲法進行了修改,每次修改憲法,全國很多人都參與了討論,因此,憲法的制定需要全民討論,集中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
生:憲法制定的初衷是讓國家安定、社會繁榮、人民群眾幸福。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依憲治國說到底是為了人民群眾。所以,作為中國公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維護憲法,踐行憲法。
師:回答得非常正確!
師:同學們,如果憲法得不到人民群眾的維護,得不到有效實施,那么就談不上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最終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幸福生活得不到保障。大家說,我們是不是應該維護與遵守憲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維護與遵守憲法呢?
生:憲法中第四章主要寫了國旗、國歌、國徽、首都,我認為,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我們應該愛黨愛國,認真參加學校的升旗儀式、唱國歌、守護國徽活動,為中華民族而驕傲!
師:老師再補充一些。維護憲法主要體現于倡導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憲法的第24條第2款規定“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公民,我們應當倡導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同學們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組成嗎?
生: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顯然,應用多媒體技術,不但能促進學生對新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在多媒體視頻啟發與老師的循循善誘下,能使學生一步步理解憲法的重要性。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形成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促進其核心素養發展。
(二)問題驅動小組合作,指導小組交流學習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驅動性問題基于學習任務而設計,能夠引起并維持學習者持久的探究行為,可以由師生共同設計、探究和回答。以課前提問的方式導入任務(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課程教學奠定基礎。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了憲法的構成與根本的活動準則。知道了憲法制定與修改的參與者和憲法的重要性。那么,此時此刻,不少同學還在想,憲法這么重要,那它與刑法、民法典、刑事訴訟法等法律相比,誰的地位更高?它們都有哪些差異呢?
同學們,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小卡片,每張小卡片上都備注了一部法律名稱及其規定的介紹,請同學們比較、探討、思考卡片內容的區別,將比較后的結果進行記錄,最后參與課堂探討。
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小卡片發放給學生,這些卡片上有介紹刑法、民法典、刑事訴訟法等相關內容,主要讓學生小組分工,一一比對卡片上的內容,思考比較結果,在本子上記錄好憲法與其他法律的不同及作用等。
生: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而刑事訴訟法則規定了拘留、逮捕的條件。刑法規定了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
生: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民法典規定了公民的物權、債權的具體內容,刑法則規定了侵犯公民財產的判罪原則與方式。
師:通過憲法與其他法律的比較,大家發現了哪些不同之處?小組交流后發表見解。
小組代表1:憲法規定的內容是國家生活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而其他法律規定的內容通常是國家生活中的一般性問題。
小組代表2:憲法是國家法制統一的基礎,憲法的規定具有原則性的特點,其他法律制度是對憲法規定的具體落實。
師:憲法是國家根本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權威及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與立法依據。
通過開展學習活動,學生在小組交流與思考中,厘清了憲法與其他法律的辯證關系,真正認識到憲法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在深度理解憲法的過程中,形成政治認同、法治觀念、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
三、課后延伸,帶領學生知識遷移,課時學習引領素質發展
“堅持依憲治國”課時教學,不僅僅在于讓學生學習憲法的相關知識點,更在于激發學生的思想認知,讓學生體會憲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主動維護與踐行憲法,使學生在維護與踐行憲法時,體現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對此,教師需要做好課后延伸工作,帶領學生完成課后憲法誦讀活動。
師:同學們,為彰顯憲法權威,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加強憲法實施,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宣誓。2018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訂,請同學們跟隨老師一起完成憲法宣誓活動。
師生宣誓: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
通過憲法宣誓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維護與踐行憲法。學生維護與踐行憲法的過程,實質是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發展的過程。
綜上所述,“堅持依憲治國”課時教學重點是增強學生對我國憲法的了解,能夠認識到憲法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能夠全面與客觀地理解憲法與其他法律的區別與聯系,激勵學生維護憲法、踐行憲法。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應秉承教學手段靈活多變的原則,核心是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開展視聽化教學活動,堅持問題驅動小組合作,指導小組交流學習,同時做好課后延伸活動,以多元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學習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的同時,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中培養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濟寧學院附屬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