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語核心素養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閱讀教學被賦予了更深遠的意義和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應試技巧的訓練,而在核心素養的指引下,教師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還能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長的喜悅。
一、文化交融:融合閱讀與文化探究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選擇包含豐富文化背景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并體會不同的文化韻味,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也可以精心設計相關的文化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熱烈討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拓展全球視野。
以仁愛版七年級下冊英語“Our School Life”(我們的校園生活)這一單元為例,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驗到文化的多元與交融,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素養的新時代青少年。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大家將一起探索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Our School Life’。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學校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場所,而不同國家的校園生活也各具特色。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校園生活,拓寬視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家準備好了嗎?”之后,教師分發閱讀材料,并叮囑學生在閱讀時,注意勾畫出不懂的詞匯或句子,稍后一起討論。學生立刻投入認真的閱讀中。當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宣布進入文化探究活動環節:“現在,大家進行分組討論,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方面,如校園建筑、學生活動或節日慶祝,比較中西方校園文化的異同,請大家積極收集資料,展開討論,挖掘更多有趣的文化現象。”
第一小組選擇了“校園建筑”作為探究主題。學生通過查找圖片和資料,發現中西方校園建筑在風格上存在明顯的差異,中國校園建筑往往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展現出獨特的東方韻味,而西方校園建筑則更加多元化,古典、現代和未來風格等多種類型應有盡有,彰顯了西方文化的包容與創新。
第二小組選擇了“學生活動”作為探究主題。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閱讀文章,了解中西方學生在校園中參與的活動各具特色,中國學生除了注重學業外,還積極參與各類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而西方學生則更加注重體育、藝術和社會實踐等活動,追求全面發展。
第三小組選擇了“節日慶祝”作為探究主題。學生發現,中西方校園在慶祝節日時都有著獨特的傳統和習俗,中國校園會舉辦春節晚會、中秋節慶祝等活動,弘揚傳統文化,而西方校園則會慶祝萬圣節等節日,舉行各種有趣的活動,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每個小組都收集了相關資料,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學生之間互相分享、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向全班同學展示他們的探究成果。在展示與交流環節開始后,教師邀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上臺展示。第一小組的代表展示了他們收集到的校園建筑圖片,并詳細解釋了中西方校園建筑的不同之處。第二小組的代表通過視頻展示了中西方學生校園活動的多樣性,并分享了他們在活動中的體驗。第三小組的代表則介紹了中西方校園節日慶祝的傳統和習俗,并展示了他們制作的節日慶祝海報。在整個過程中,其他學生認真聽講,不時提問或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展示者進行積極的互動。學生帶著滿滿的收獲,期待著下一次的文化探索之旅。
通過這種閱讀和文化探究活動,學生不僅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校園文化的異同,更在交流中感受到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閱讀為學生打開了通往不同文化世界的大門,而文化探究則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和感受這些文化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這種跨文化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將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策略引領:教授與實踐閱讀技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閱讀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閱讀策略。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靈活選擇合適的閱讀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對文本的理解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技巧,也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
以仁愛版七年級上冊英語“Getting Together”這一單元為例,該單元圍繞“聚會”展開,涉及邀請、準備、參加聚會等多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這一主題,在引入新課時,首先展示了單元標題和插圖,圖中展示了人們歡聚一堂的場景。接著,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we will learn in this unit?”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紛紛猜測單元內容可能涉及邀請朋友、準備聚會、參加聚會等方面。這種預測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一)預測與推理
進入文本閱讀環節,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一篇關于Kangkang邀請他的同學們到家里參加聚會,并和同學們交流家庭情況的短文。在引導學生閱讀前,教師強調了在閱讀過程中運用預測和推理策略的重要性。教師解釋,預測是指根據已知信息對后續內容進行猜測,而推理則是通過分析和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得出合理的結論。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特別指出,當遇到生詞或短語時,不要急于查閱詞典,而要嘗試根據上下文進行推斷,例如,在對話中出現了“office workers”這個生詞時,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Michael的父母都有工作,而且是在辦公室里工作,那么‘office workers’可能是什么意思呢?”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開始關注文本中的語境和邏輯關系,嘗試推斷生詞的含義。為了檢驗學生的預測和推理能力,教師還設計了一些推理問題:“Why does Kangkang invite his classmates to a party?” 這時學生需要仔細閱讀文本,捕捉關鍵信息,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推理,有的學生可能會回答:“因為Kangkang想和同學們分享他的家庭和生活,彼此增進了解。”這樣的回答不僅符合文本內容,還展示了學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通過這篇關于聚會的對話,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預測和推理策略進行閱讀,還深入理解了文本內容,鍛煉了思維能力。
(二)歸納與總結
在閱讀完關于聚會的對話或短文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歸納和總結,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首先,教師鼓勵學生列出聚會的準備事項。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或個人思考,列出邀請客人、準備食物和飲料、布置場地等關鍵步驟。接著,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細化這些準備步驟,如討論如何根據聚會的主題和客人的喜好選擇合適的邀請函,如何精心準備食物以確保每位客人的口味都能得到滿足,以及如何通過裝飾和布置營造節日氛圍,這些深入的討論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聚會籌備的各個方面。
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參加聚會的注意事項。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和文本內容,提出準時到達、穿著得體、與人友好交流等要點。這些深入的討論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聚會禮儀的重要性,并提升了學生的社交意識。在整個歸納和總結的過程中,教師不斷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也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反饋,這種互動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還讓學生學會了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對文本的主要信息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掌握了聚會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三)實踐應用
為了鞏固所學內容并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閱讀任務,例如,提供一篇關于聚會的簡短文章,讓學生快速瀏覽并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如聚會的主題、時間、地點、參與人員等。這種快速閱讀練習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閱讀速度和信息篩選能力,也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在短時間內把握文章的主旨。接下來,教師可以選取一篇內容更為豐富、層次更為深入的聚會文章,讓學生仔細閱讀并理解其中的細節和深層含義。學生需要關注文章中的情感色彩、人物關系、對話內涵等方面,通過深入分析,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和觀點。這些任務旨在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會靈活運用各種閱讀策略。
除了閱讀任務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次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學生被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內分配不同的角色,如邀請者、被邀請者和聚會參與者等。在模擬的聚會場景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進行對話和交流,體驗真實的社交情境。這一活動不僅檢驗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技巧,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聚會的各個環節和禮儀規范,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三、活動多樣:激發閱讀興趣與合作精神
除了傳統的閱讀課教學外,教師還可以積極創新,組織多樣化的閱讀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投入閱讀,還能夠增加閱讀量,拓寬知識視野。而且,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還能夠培養合作精神,學會在團隊中協作與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些活動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仁愛版八年級上冊英語“Our Hobbies”這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興趣緊密相關,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閱讀活動。
(一)課外閱讀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精心挑選一系列與單元主題緊密相關的英語課外閱讀材料,如關于名人愛好的文章、趣味性的科普讀物等,這些材料旨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通過閱讀這些精心挑選的材料,學生不僅能夠鞏固和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拓寬視野,接觸更廣泛的知識領域,培養跨學科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記錄閱讀感想和收獲,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讀內容,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遷移。
(二)小組閱讀活動
在英語教學中,合作式學習的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參與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英語能力,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篇與當前單元主題緊密相關的英語文章進行閱讀。這種學習方式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在小組中,學生可以共同探討詞匯的意義、理解復雜的句子結構、梳理文章的邏輯脈絡,共同解決閱讀中的難題。這種集思廣益的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還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小組成員間的交流分享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還能夠在互動中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觀點,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閱讀結束后,每個小組可以選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他們的閱讀成果。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同時,學生也能從各個小組的匯報中汲取新的知識和見解,實現知識的共享和交流。
(三)創意寫作活動
在閱讀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寫作,這樣的寫作活動不僅能夠檢驗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閱讀材料,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主題。例如,學生可以寫一篇關于自己愛好的文章,通過描述自己的愛好,展示個人的獨特性和興趣所在,或者創作一個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小故事,讓學生在編寫故事的過程中發揮想象,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寫作完成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作品,讓其他同學欣賞和點評。這一環節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使學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通過這些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學生得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平臺。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能在互動中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和自信心,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評估反饋:促進閱讀成長與自我提升
為了全面而深入地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習慣和閱讀態度,教師必須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閱讀評估體系,這一體系應綜合考慮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多個維度,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在形成性評價方面,教師需要細致觀察學生在日常閱讀中的表現,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活動、課后的自主閱讀、閱讀筆記的記錄等;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動態,及時捕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存在的問題;這種持續性的評價方式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態,發現學生的閱讀需求和興趣點,為后續的教學調整提供有力的依據。
終結性評價則側重于對學生閱讀成果的檢驗,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的考試、測試、作品展示等方式,對學生的閱讀成果進行量化評估,這種評價方式可以客觀地反映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閱讀效果,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明確的反饋。通過終結性評價,學生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閱讀水平和不足之處,為后續的自我提升指明方向。在評估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評估和指導。同時,教師還應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對于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應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制定合適的改進策略。這一評估反饋機制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閱讀水平和不足之處,還能促使學生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學生將在閱讀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積累豐富的知識和智慧,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科學合理的閱讀評估體系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體系,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不斷提升閱讀能力和水平。
表1中備注部分可以記錄具體的評估標準、評分標準或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表1能夠清晰地展示閱讀評估體系的各個方面,方便教師和學生理解和操作,具體的評價內容和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補充,以滿足不同學校和班級的需求。
通過閱讀,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語言知識,還能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維,并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在英語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鼓勵學生分享閱讀體驗,交流閱讀感想,從而深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
(作者單位:漳州正興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