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岡山茅坪村謝氏慎(shèn)公祠(cí)的后面,有一座赭(zhě)黃色的二層小樓。房屋倚山坡而建,坐東朝西,懸山式土木結構,小青瓦屋面,占地面積僅143平方米,外形與附近的普通居民樓毫無二致。這里原是當地中醫謝池香的住宅,因左側樓上臥室頂部有一個天窗,修成了與眾不同的八邊形,故當地人稱之為“八角樓”。
如今,八角樓內還陳列著一盞輕便而簡樸的小油燈。這盞被熏黑了的、靠燈芯燃出豆大點亮光的油燈,是當年紅軍在井岡山時用過的許多油燈中的一盞。它看起來是那么普通:一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兒,早已被熏黑了,上面放一個鐵皮盞,可以盛燈油和燈芯,兩側還有一個便于手提的用竹皮擰成的竹梁。使用時,要先注入油,放入一根棉制燈芯,再點著;點燃后,每隔一會兒,就要向上挑一挑燈芯,定期用剪刀剪斷燒硬了的燈芯頭兒,注入新的油……這樣的油燈,火苗不大,亮度還不如蠟燭的光芒。如今人們早已棄之不用,但是這盞油燈至今仍受到共產黨員的景仰和歌頌,因為毛澤東曾在這盞油燈下讀書寫作,通宵達旦地為革命事業而奮斗。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這里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起義農軍,在寧岡礱(lóng)市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兼軍委書記,朱德任軍長。同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等率領由平江起義部隊組成的紅五軍與紅四軍在寧岡新城勝利會師,井岡山的革命力量進一步壯大。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也使國民黨當局惶恐起來,為了把革命根據地扼殺在搖籃里,他們在軍事上對井岡山發動多次“會剿(jiǎo)”和“進剿”,經濟上對井岡山實行嚴密封鎖,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所需的服裝、彈藥、柴米油鹽都難以供應,物質生活十分艱苦。為了進行長期的革命斗爭,毛澤東精打細算,領導井岡山軍民度過了艱難的歲月。他與普通戰士一樣,吃糙米飯、喝南瓜湯度日,穿破衣爛衫御寒,床上墊的是稻草,身上蓋的是一條薄薄的線毯。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教育紅軍戰士節約糧油。因井岡山只出產少量茶油,大部分用油要靠下山打土豪獲得。因此,毛澤東率部隊剛上井岡山時,就宣布了用油規定:“各連(直至營和團以上機關)辦公時用一盞燈,可點三根燈芯;不辦公時,即應將燈熄掉。連部要留一盞燈,供帶班、查哨等用,但只準點一根燈芯。”在井岡山上,全軍都嚴格地執行了這一規定。每到夜晚,隨著熄燈號響起,戰士們就吹滅了油燈,只有連部的一盞油燈點燃著。按規定,毛澤東晚上辦公時所用的油燈可以點三根燈芯,但他為了節省用油,一直堅持使用一根燈芯,經常在一盞昏暗的油燈下,通宵達旦地學習、寫作。有一次,警衛員擔心燈光太暗,毛澤東的眼睛會難受,便偷偷地給他添了兩根燈芯。誰料,毛澤東發現后都給挑開了,并且嚴肅地教育警衛員,說:“如今物資這么緊張,我們更要帶頭省吃儉用、精打細算,這樣才能使有限的物資用的時間更長一些!”
夜已深,星如海。井岡山茅坪的八角樓在樹林的掩映下,籠罩在一片靜謐(mì)之中。寒冬來臨,山里的氣溫越來越低,朔風凜冽地刮著。八角樓的窗前,亮起了一束燈光——那是一盞油燈,光線如此微弱,卻又如此明亮,充滿了希望和力量。
毛澤東披衣坐在燈前,時而蹙(cù)眉沉思,時而奮筆疾書。就是在八角樓昏暗的燈光下,毛澤東以如炬的遠見卓識,深入思考中國社會的形勢和中國革命的未來,撰寫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這兩篇文章,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驗,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明確提出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思想及其戰略策略,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堅定了革命的必勝信心。這兩篇文章是最早論述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經典著作,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實際,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重要開端。那如豆的燈火,在茫茫暗夜中照亮了井岡山,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
(作者系南昌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黨史學習教育中央第二指導組組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江西紅色文化傳播大使;中共江西省委原常委、江西省政府原副省長)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