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是國家一筆雄厚的無形資產。”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怎樣的國家形象與別國進行交往,怎樣展現中國的外交理念是一個無法忽視的重大問題,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萬隆會議(也稱亞非會議)上新中國成功展現了愛好和平的良好國家形象,爭取到了有利的國際生存條件與發展空間,為后來的外交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萬隆會議塑造了新中國和平國家形象的外交智慧,對當今中國打開新的外交局面并在國際上發揮更重要的影響力,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意義。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塑造和平國家形象的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局勢總體上和平的力量超過了戰爭的力量。20世紀50年代,剛結束內戰的新中國迫切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來重建戰爭廢墟上的家園。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針對新中國的敵意政策,惡意地詆毀和扭曲新中國的形象,試圖阻礙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建設。因此,塑造一個和平的國家形象不僅是新中國發展和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是粉碎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形象進行妖魔化的現實舉措。
(一)和平力量日益壯大是國際社會發展的趨勢
二戰后,世界局勢總體上在冷戰的形勢下發展,各國的第一要務都是進行國內建設。雖然小范圍內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和平的力量大于戰爭的力量。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書面報告中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制止戰爭危險,使第三次世界大戰避免爆發的斗爭力量發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數人民的覺悟程度正在提高。總的來說,國際局勢雖然復雜多變,但是和平發展是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追求,也是國際社會的大勢所趨。這樣的國際局勢為新中國創造了一個展示和平發展國家形象的有利條件。
(二)新中國建設需要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剛剛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新中國正處于內外交困的狀態:外部威脅嚴重,內部問題錯綜復雜。此時,國民黨殘余勢力還在與一些地方封建勢力進行勾結,企圖對新生政權進行破壞;國內長期的惡性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投機勢力猖獗;部分民眾對新產生的政權仍然存在疑慮與不信任的情緒。“1950年中國的GDP約 200 億,不但遠遠落后于美國,甚至低于印度。”近代以來經歷了無數苦難的中國,要鞏固新政權并改變一窮二白的國家面貌,迫切需要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所以,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并向國際社會展示新中國的和平國家形象,就成為新中國開展外交事業的一個重要任務和現實選擇。
(三)粉碎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形象的妖魔化
20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認知和態度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其中包括一定程度的妖魔化,他們試圖扭曲新中國的形象,以此來達到遏制新中國發展的目的。這種現象的發生使一些不了解中國的國家對新中國的認知產生了很大的偏差,部分國家對新中國生出害怕和疑慮心理,采用了負面的視角來審視新中國,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批評的態度,并且對新中國的形象產生了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想象,這些都加重了他們與新中國的隔閡,這對新中國的外交和地緣政治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新中國必須粉碎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國家形象的抹黑和妖魔化,在國際上建立一個愛好和平的溫和的大國形象。
二、萬隆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
萬隆會議,也稱為亞非會議,是在1955年由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五國發起,于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一次歷史性國際會議。這次會議的召開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一)亞非拉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此起彼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都爆發了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運動,這些斗爭以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為目標而展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變成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核心地帶,眾多之前的殖民地國家陸續實現了獨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亞洲和非洲這兩大洲涌現出了30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都經歷過長期而又激烈的反對殖民掠奪和壓迫的斗爭,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前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統治幾乎瓦解。這空前地改變了過去幾百年的國際政治格局,為亞非各國獨立組織重要的國際會議提供了有利環境。
(二)美蘇冷戰格局下亞非各國追求獨立自主的強烈意愿
由于美蘇之間的冷戰關系日益緊張,美國和蘇聯的帝國主義競爭挑動地緣政治的動蕩,亞洲和非洲變成了存在各種矛盾和沖突的焦點地區,這對亞非各國的獨立和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為了捍衛自身利益,避免戰爭和沖突,實現和平發展的愿望,這些國家紛紛開始尋求獨立自主解決國際爭端和促進國內建設的和平發展途徑。萬隆會議的召開體現了億萬亞非人民的共同愿景,那就是追求國家的獨立、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世界和平以及加強亞非各國之間的團結合作。
三、萬隆會議塑造了新中國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萬隆會議使中國得以與亞非拉國家建立聯系,大幅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成功塑造了新中國愛好和平的國家形象,為后來的外交突破打下了堅實基礎。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主要作出了三點貢獻:
第一,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使各國管控分歧達成共識,加強亞非國家的團結。
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表達了在亞非國家之間尋找共同點,共同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同時尊重各國的差異,不論其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存在多大差異,都應互相尊重、和平共處的良好理念。周恩來總理在會議上強調:“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萬隆會議討論了與會各國密切關心的一系列議題并最終發表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
第二,進行廣泛接觸,增進了解與友誼,謀求親善友好睦鄰關系。
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與各國代表團進行了廣泛且友好的接觸,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與友誼。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不管當時有沒有與中國建交,不管對中國的態度是友好的還是不友好的,中國代表團都帶著謀求友好關系的心愿,積極地與參會的別國外交人員進行接觸,探討互相關心的重大議題,努力消除彼此間的疑慮與隔閡。中國代表團直面其他國家對新中國疑慮的坦誠態度和進行友好交流的意愿,大大消除了與會國家對新中國的偏見和忌憚,拉近了各國與新中國的心理距離,在各國間建立了坦誠友好溫和的新中國國家形象。萬隆會議閉幕的第三天,時任緬甸總理的吳努對美國《新聞周刊》的記者感嘆道:“我深信中國沒有領土野心,中國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得和平。”
第三,提出開展經濟與文化合作,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國家要想實現政治獨立前提是實現經濟獨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如果經濟無法獨立就無法實現國家的完全獨立。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也表達了期待同各國加強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交流與合作的良好意愿。萬隆會議通過的經濟合作決議包括各國互相提供技術支持、加強企業合作和貿易往來以及共同參與制定多邊投資協定并建立統一市場等方案。關于文化合作的決議確認了每一個參與的國家都堅決地致力于通過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文化對話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
四、萬隆會議塑造新中國和平國家形象的當代啟示
萬隆會議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新時代中國外交具有深刻的啟示。目前,時代的變遷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模式進行,全球局勢瞬息萬變波譎云詭。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萬隆會議展現的團結、友誼、合作的精神,面對現在的世界局勢仍然不過時,對新時代中國外交具有深刻的啟示和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和平發展的大國形象
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75年前剛成立時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隨著國家實力的提升,中國在世界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的話語權呈現出與自身實力非常不匹配的弱勢。盡管我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并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引擎,但在西方媒體主導的國際話語體系中,我國的聲音往往被邊緣化,甚至遭到誤解和曲解,世界上仍然有許多國家不夠了解中國。因此,在新時代發揚萬隆會議精神,在國際上塑造一個和平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仍然非常必要,這不僅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強調的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促進國際合作等核心觀念,與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應當發揚萬隆會議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同時提升國際話語權,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國家形象與自身實力相匹配,讓世界人民認識到中國是一個追求共贏多贏的負責任的友好大國。
(二)中國應更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在今天這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世界格局東升西降的趨勢愈發明顯,美國這個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不再是全球秩序的維護者,而逐漸變成了全球秩序的攪局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國際秩序漸漸僵化失靈,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嚴重,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思潮抬頭,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秩序的動蕩。國際社會何去何從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理應為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平、包容、合作等價值觀念,可以為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同時,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扶貧、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這些都為動蕩的國際秩序帶來了新的穩定性因素,促進了國際秩序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萬隆會議雖然已經過去了69年,但其精神經過時間和實踐的淬煉散發出歷久彌新的光芒,中國仍然需要繼續發揚萬隆會議的精神,主動積極作為,通過各種外交或宣傳手段塑造中國愛好和平的良好國家形象,為推動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實現各國共同發展和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管文虎主編.《國家形象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03.
[2]李軍軍,周利梅.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經濟實力的國際成就及若干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09(67):26-23.
[3]熊華源.從萬隆會議看周恩來和平外交思想的傳播與影響[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06):80-88.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