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2月底,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毛澤東在該決議中強調,“軍政機關對于衛生問題再不能像從前一樣不注意,以后各種會議,應該充分討論衛生問題”。古田會議為紅軍衛生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
自古田會議之后,紅軍的醫療衛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紅軍衛生工作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各級黨政軍等重要會議上,都會提及或討論衛生問題。紅一方面軍就專門召開過多次全軍衛生會議,當時又稱全軍“軍醫會議”。據目前所能查找到的文獻記載,全軍性的高規格的衛生會議(軍醫會議)共召開了五次。其中第三次衛生會議召開時間是1932年9月20日,1933年5月23日召開了第五次。在這五次全軍衛生會議中,最為重要的當屬第三次。這次會議轉變了紅軍衛生工作的理念——由重治療轉變為重預防,正式形成了“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指導思想,系統提出了紅軍衛生防病工作的各種切實可行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會議精神也得以貫徹落實,“各級紅軍衛生機關接到決議案后,立即執行”。會議通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三次衛生會議衛生決議案》(以下簡稱《衛生決議案》)也及時在全軍中翻印下發,并作為紅軍衛生員訓練班的重要學習材料。因此,紅一方面軍第三次衛生會議在紅軍衛生工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問題的源起
筆者在查閱紅一方面軍第三次衛生會議相關資料時發現,該次會議的召開地點竟然有兩個。如原總后勤部科學研究所編寫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工作發展史資料》(1963年版),張汝光將軍等主編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工作史略》(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朱克文、高恩顯、龔純主編的《中國軍事醫學史》(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年版),高恩顯著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工作史》(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年版)等權威專著中,均認為這次會議的召開地點為寧都小布,以致后來的學者都認為是1932年9月20日在寧都小布召開了全軍第三次衛生會議。
紅一方面軍的成立及其發展,使《古田會議決議》中有關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作風等要求,在紅軍中得到普遍遵行和創造性實踐。紅一方面軍是中國共產黨建軍史上的一面旗幟,并成為其他紅軍部隊開展工作的風向標。紅一方面軍高度重視部隊醫療衛生工作,有力保障了官兵生命健康,支援了革命事業。對于該軍第三次衛生會議會址,長期存在寧都小布和寧都小源之說,作為蘇區醫療衛生工作研究者,理應予以厘清,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史學家應有的價值追求。筆者通過會議召開的背景,具體情況及其影響,重溫這段歷史,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第三次衛生會議會址應該是在寧都縣小源村。
會議召開背景
1932年,紅一方面軍經過六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后,紅軍將士極度疲憊,加上飲食、休息很難得到保障,平時又不注意衛生,因此部隊減員十分嚴重。廣昌、頭陂戰斗結束后因病入院達1900人,建寧戰斗后有2000多人入院治療。紅五軍團自8月后,患病人數達1457人,占該軍團減員總數的42.5%。湘贛軍區向中革軍委報告,紅八軍在醫院休養的傷病兵達2000多人,占總減員數的50%以上,嚴重削弱了部隊戰斗力。預防疾病,減少病患,成為紅軍各級衛生機關的中心任務。
1932年8月,樂安、宜黃戰役勝利后,中央紅軍撤至廣昌、寧都、東韶地區進行了較長時間的休整。部隊抓住這一休整期,著手健全衛生機構,統一衛生組織編制,大量訓練衛生員,完善戰傷救護體系等工作。更為重要的是,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蘇區進入了穩定發展期,醫療衛生工作的重心開始轉為關注蘇區軍民的健康,注重疾病的防控工作;醫療衛生工作在“一切為了傷病員”指導下,由戰場救護擴大到戰場救護與醫治群眾疾病相結合上來。
會議召開情況
紅一方面軍第三次衛生會議于1932年9月20日召開。會議由中革軍委總軍醫處處長賀誠主持,參會人員有各軍團、軍區、師衛生機關負責人。會議認真總結了部隊衛生防病工作經驗,主要討論了嚴重影響蘇區軍民健康的“仇敵”——疾病的預防問題,并在衛生防病工作的重要性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通過了《衛生決議案》。該決議案共有四章94條,提出了具體可行的衛生防病措施,有力指導了部隊衛生工作、防疫工作和宣傳工作的開展。在衛生工作方面,將衛生細化為個人衛生、公共衛生、駐軍衛生、行軍衛生和醫院衛生等5項內容;在防疫工作方面,將防疫細化為個人防疫、團體防疫、防疫設施和消毒方法等4項內容;在衛生宣傳方面,規定每個伙食單位必須建立衛生委員會,設主任、檢查員和宣傳員,并利用衛生課、出衛生墻報、演衛生新劇等形式大力宣傳衛生知識,發動群眾開展競賽、檢查評比等,該決議案是紅軍開展衛生防病工作的重要文件和主要依據。
會議的重要影響
中革軍委據此發布了訓令。為貫徹實施《衛生決議案》,1932年10月10日,中革軍委發布了《關于開展衛生運動的訓令》,要求“各級指揮員、政治人員與衛生人員,要切實的鼓動起在前線摧毀敵人的精神和勇氣,從衛生上來消滅現行的瘧疾、痢疾、下腿潰瘍等時癥,要運用衛生標語、傳單、講演、戲劇、競賽等各種方法來進行衛生運動。各伙食單位的衛生委員會須立即組織起來,并建立經常的工作,由各級衛生機關直接指導”。同時,規定了禁止吃辣椒、喝水酒、喝生水等10項預防疾病的具體措施。為加強部隊營連基層衛生工作,根據第三次衛生會議精神,中革軍委總衛生部決定每連設一名衛生員,團設衛生長。團衛生長負責全團的衛生事宜,直接管理連隊衛生。這是紅軍在連一級設立衛生員的開始,為紅軍基層衛生工作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隨后,總衛生部印發了《衛生員工作大綱》(1933年9月改稱為《連一級衛生勤務》)和《師以上衛生勤務綱要》,用以指導、規范部隊各級衛生員工作,系統貫徹落實紅軍部隊的衛生運動。
中革軍委總衛生部據此印發了講義。1932年12月27日,中革軍委總衛生部將此決議案作為紅軍衛生員訓練班講義印發給學員,并在前言中指出:紅軍中的衛生工作一貫忽視,近一年來,衛生運動并曾發出好幾次的訓令和條例,仍未能全部執行。“無產階級不講衛生”“不生虱子不生疥瘡不算無產階級”等觀點仍然橫行著,我們要和紅軍中的“疾病現象”作斗爭,要造就鐵一般的戰斗員,仍要不斷的努力,要將衛生知識傳布到每一個戰斗員的腦子里,因此,要開辦衛生員訓練班。訓練班材料以第三次軍醫會議衛生決議案為骨干,只要學員們很好地學習,徹底地實行到每個伙食單位去,不久的將來紅軍中的“疾病現象”必然粉碎在我們面前。
由此可見,紅一方面軍第三次衛生會議是一次至關重要的會議,也是在這次會上傳達了中革軍委的一項決定,即將中革軍委總軍醫處改稱為中革軍委總衛生部,所屬各科改稱局、處,軍團和師的軍醫處也改稱為衛生部。賀誠仍任部長兼政委。總衛生部下設機構有:總務處、醫政局、保健局、藥材局和醫院政治部,從此紅軍衛生機構日臻完善。
中革軍委總軍醫處更名為總衛生部,一是標志著紅軍部隊的衛生工作徹底與舊式軍隊決裂。紅軍建軍初期,醫療衛生序列一直沿用舊式軍隊“軍醫處”的稱謂,救護體制也沿用舊式軍隊的做法,人民軍隊衛生工作的特征不明顯。二是凸顯了人民軍隊醫療衛生工作的性質。總衛生部內設立醫院政治部,體現了黨對軍隊及衛生工作的絕對領導。三是標志著部隊衛生工作的重心向衛生防病轉移。過去軍醫處的主要工作職責是醫治傷病員,而總衛生部將疾病預防納入工作職責范圍,不僅救死扶傷,更注重防病治病。“預防第一”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貫徹執行,成為我黨衛生工作長期一貫的基本方針。
在小源村召開第三次衛生會議的依據
具備客觀條件。小源是江西省寧都縣東山壩鎮下轄一個比較隱蔽的村莊,村中古宗祠眾多,其中曾氏宗祠就有20余座,多為明清古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小源村的群眾基礎好,1932年9、10月間,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項英、王稼祥、任弼時等紅軍領導人及中央紅軍的司令部、政治部、衛生部等機構都駐在此村。1932年10月上旬的“寧都會議”以及接著的第一次“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也都是在小源召開的。1934年洛口縣委、縣蘇政府也曾經在小源有過短暫的駐扎。而且,小布和小源村同屬寧都縣,因此,全軍第三次衛生會議無疑應該也是在小源村召開的。
有關文獻依據。1933年6月,紅軍衛生學校校長陳義厚在《紅色衛生》第二期發表的題為《我們目前的緊急任務》一文中指出,“在方面軍第三次(小源)衛生會議,曾決議每個軍團后方醫院設一看護訓練班”。《紅色衛生》刊發《軍醫學校擴大后之改組情形》的報道“軍醫學校成立年余 ,自去年十月小源三次方面軍軍醫會議后……”由此可見,紅一方面軍第三次衛生會議是在寧都小源村召開的。
遺憾的是,由于史料缺失,有關紅一方面軍第三次衛生會議會期天數、出席會議人員、會議議程及其他會議材料等均無從知曉,有待進一步考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2.
[2]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科學研究所.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工作發展史資料[M].1963:87-88.
[3]贛南醫學院蘇區衛生研究中心.中央蘇區衛生工作史料匯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186.
[4]贛南醫學院蘇區衛生研究中心.中央蘇區衛生工作史料匯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185.
[5]陳晉.湘鄂贛蘇區和紅一方面軍成立的歷史意義[J].湘潮,2020,(10):44-45.
(作者系贛南醫科大學蘇區衛生與健康中國建設研究中心教授)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