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醫精神是醫療衛生戰線上的革命精神,是黨和國家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繼承和弘揚紅醫精神,大力開展紅醫精神育人,是新時代醫學院校的責任和使命。開展紅醫精神育人就是要傳承“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艱苦奮斗、勇于開創”的優良傳統,為實現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
“小藥箱”公益項目是贛南醫科大學組織師生志愿者利用專業所學,聯合政府、醫院、藥企及其他醫學院校志愿者,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發揚紅醫精神,挎著小藥箱走進山村為贛南原中央蘇區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開展健康狀況調查,建立健康檔案;開設健康教育課堂,科普健康衛生常識;發放家庭小藥箱,提升留守居民的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項目已歷時9年,獲評2018年江西省示范性重點服務項目,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作為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千校千項”遴選活動“最具影響好項目”,2021年被評為全國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品牌項目,是實踐育人的典范,本文以該項目為例,探討紅醫精神融入實踐育人“三段式”模式,以拋磚引玉。
一、態度形成理論及紅醫精神融入實踐育人三個階段
我們知道,態度的形成是在個體社會規范的學習和內化中完成的。內化即將外在于主體的行為要求轉變為主體內在的行為要求。據社會心理學家H·C·凱爾曼于1961年提出態度的形成和改變經歷順從、認同和內化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順從”,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見或觀點,在外顯行為方面與他人一致。第二階段“認同”,是在思想、情感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比順從更深入一層。認同不受外在壓力的影響,而是主動地接受他人或集體的影響。第三階段“內化”,是指真正從內心深處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觀點,徹底轉變自己的態度。內化階段是人們的態度真正形成或徹底轉化的階段,也是人的態度最穩定、最持久的階段。
依據凱爾曼的態度形成的順從、認同和內化三個階段,我們把紅醫精神融入“小藥箱”實踐育人過程也分三個階段來進行。
二、實踐前順從階段:系統了解紅醫精神內涵
(一)對醫學生志愿者進行授課。聘請相關研究學者給志愿者上課,授課教師圍繞紅醫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紅醫精神的內涵實質、紅醫精神的現代價值以及新時代醫學生怎樣賡續傳承紅醫精神展開論述,并結合傅連暲、唐義貞、白求恩等紅醫將士的個人事跡闡明“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艱苦奮斗、勇于開創”的精神實質,讓學生體會到紅醫精神的真正內涵。
(二)參觀“紅色衛生史博物館”。在授課的基礎上,帶領醫學生志愿者前往學校“紅色衛生史博物館”。通過參觀了解當時紅色醫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辦衛生材料廠生產醫療器械;創建紅色醫院、殘廢院和療養院,解決群眾看病、用藥問題;了解當時紅色醫生怎樣開展群眾性衛生與防疫運動,宣傳衛生科普知識,增進軍民健康;在怎樣的條件下創辦醫務學校和看護學校,自編自印醫學教材,創辦衛生報刊,培養紅色醫生;同時了解傅連暲等紅色醫生的“舍小家、顧大家”的感人事跡,進一步增強對紅醫精神的認知。
(三)深入當地考察紅醫精神。贛南是紅色故都,遍布紅色資源。志愿者每到一處,最先開展的活動就是考察當地的紅色文化,尋找紅醫將士的革命足跡,了解紅醫將士的成長經歷,學習紅醫將士的先進事跡。如瑞金葉坪革命遺址、興國干部好作風紀念館、于都長征第一渡紀念館、崇義“三整”紀念館等都涉及紅色衛生史方面的內容,通過學習考察,進一步深化了對紅醫精神的理解。
三、實踐中認同階段:深入體察紅醫精神實質
(一)結合國家戰略,培養“政治堅定”的接班人。政治堅定是紅醫精神的核心。培養“政治堅定”的接班人就是要培養學生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以實際行動堅決擁護黨的領導。根據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對“小藥箱”實踐育人項目進行精心設計,深度融入國家扶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健康中國戰略,引領醫學生志愿者堅定執行黨制定的國家戰略方針,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措施。在活動中,以人民為中心,增強民眾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增進民眾福祉,助力國家戰略實施,保持中國共產黨的本色,通過“小藥箱”項目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立足醫學專業,培養“技術優良”的醫務工作者。治病救人是醫生和醫學的根本目的。醫生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廣大醫務人員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才能積極預防和治療軍民的疾病,為革命戰爭服務。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身心健康,生命至上、技術優良對現代醫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在醫學院校學習階段,醫學生應掌握牢固的醫學知識體系,培養臨床思維和批判能力,為將來成為醫術精湛的醫務工作者打下基礎。“小藥箱”項目醫學生志愿者立足醫學專業,利用專業所學為贛南原中央蘇區留守兒童開展健康狀況調查,建立健康檔案;開設健康教育課堂;科普健康衛生常識;發放非處方藥品等活動。這些活動與課堂所學相互聯系、相互提高,為醫學生志愿者建立了牢固的理論知識體系,提高了醫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做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打下基礎。
(三)依托健康服務,樹立“救死扶傷”理念。救死扶傷是紅色醫生的天職,也是紅醫精神的本質。紅醫精神內涵的救死扶傷是革命與人道主義相結合,服務于中國革命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小藥箱”醫學生志愿者雖然還不能為村民治病,不能直接救死扶傷,但他們深入基層,走進村民中間,體驗村民疾苦,深入調研農村醫療現狀,克服困難為村民提供健康服務,這些行為加深了對人和疾病的認識以及疾病給村民和家庭帶來的痛楚,認識到自己將來做醫生的使命和責任,為日后從醫、救死扶傷打下基礎。
(四)引導志愿服務,培養“無私奉獻”精神。無私奉獻是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大公無私,克己奉公。“小藥箱”項目屬于公益類組織,是組織醫學生志愿者發揚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立足專業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挎著小藥箱走進山村,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幫助村民特別是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在幫扶活動中,醫學生志愿者發揚無私奉獻精神,用志愿者的專業和愛心關愛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從中培養志愿者以人民為中心的奉獻精神與大愛精神。
(五)克服艱難險阻,鍛造“艱苦奮斗”品質。艱苦奮斗是紅醫精神的基石。紅色醫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開創紅色衛生事業。在“小藥箱”志愿服務中,醫學生志愿者克服天寒酷暑,在農村社區,志愿者住宿條件簡陋,夏天蚊子成堆,每天晚上都要總結當天的活動,并為明天的走訪上課做好準備,往往都要工作到深夜,甚至是通宵。上門服務中,山路崎嶇難行,進村后,每人必須準備一根木棍,以防被狗包圍咬傷,志愿者入戶后有時還被當成是詐騙人員,冷眼相對,甚至被趕出來。盡管如此,醫學生志愿者沒有中途退縮,他們在艱苦奮斗中錘煉了品格,磨煉了意志。
(六)融入創新創業,砥礪“勇于開創”意志。勇于開創是紅醫精神的法寶。在醫藥奇缺的戰亂年代,紅色醫務人員不斷革新技術,發明創造,開創了紅色衛生事業,書寫了醫療衛生的傳奇故事。“小藥箱”項目從簡單地為村民發放小藥箱,發展到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開展健康教育;為村民傳播急救知識,開展創傷包扎比賽;在農村社區建立“健康小屋”,提供健康服務;成立 “小藥箱”創新創業工作室,圍繞“小藥箱”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創業活動,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贛州小藥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小藥箱項目的發展歷程體現了醫學生志愿者積極作為、勇于開創的時代精神,他們的開拓創新成為贛醫的一段佳話。
四、實踐后內化階段:總結撰寫紅醫精神感悟
內化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這種態度是持久的,并且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醫學生志愿者將社會實踐前認知的紅醫精神,經過“小藥箱”健康服務內證實踐,真正領悟到紅醫精神的內涵實質,形成了具有客觀價值的認知體系。
“小藥箱”志愿服務結束后,每一名志愿者要求撰寫心得體會,圍繞“我感受的紅醫精神”“今后我將如何發揚紅醫精神”為主題,撰寫社會實踐心得體會,抒發真實感悟,并上臺與同學們分享。通過撰寫體會和交流感想,加深了志愿者對紅醫精神內涵實質的理解,至此紅醫精神內化于心,成為較為穩定的心理狀態,并成為紅醫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播者。以下摘錄幾位同學的感悟——
“我是來自基礎醫學院的王小強,同時也是小藥箱志愿者服務隊的一名志愿者。通過小藥箱社會實踐活動,我在龍塘鎮流下了汗水,收獲了希望,感悟到紅醫精神的內涵實質,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也更加明白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和擔當。”“紅醫精神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實質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利用自己所學的醫療技術,為民眾解疾苦,為民眾謀幸福。”“發揚紅醫精神,就是要認真學習醫學知識,克服重重困難,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為心中的醫學夢和中國夢貢獻力量”。
通過紅醫精神融入實踐育人“三段式”模式,增強了實踐育人效果。在實踐中醫學生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養成了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良好作風,傳承了紅色基因。同時在實踐中學生志愿者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的國情、民情及社會發展狀況,了解留守兒童的健康現狀,使他們進一步明確努力方向,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同時通過將紅醫精神融入實踐育人,按照“依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醫學生志愿者從初步接受紅醫精神,到志愿者在社會實踐中在思想、情感和態度、行為上主動接受紅醫精神,并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按照紅醫精神的內在要求進行行動,到最后思想觀點上完成認同紅醫精神,并將自己所認同的紅醫精神和自己原有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孝杰,孫幫寨,劉善玖.論紅醫精神的科學內涵[J].中國醫學人文,2021,7(05):10頁.
[2]時蓉華.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258頁。
[3]李曉文,鄧壽群.《仁醫之路·仁心志愿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46頁。
【基金項目】江西省2023 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S202310413024);贛南醫科大學2021年教改課題(編號:Jgkt-2021-11)部分成果。
(作者李曉文系贛南醫科大學副教授,盧佳系贛南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助教,張彬系贛南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2020級法醫班學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