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根據中國的歷史與實際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歷史觀”這一科學概念:“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也就是說,大歷史觀是在時間上將過去、現在與未來有機結合,并在空間上把整個世界作為歷史研究對象。筆者認為,在高校思政課程中融入本地紅色資源,可作為培育大學生大歷史觀視野的一種有效手段。
一、培育大學生大歷史觀視野的歷史與現實價值
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正確的大歷史觀,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要求,也是身為思政教師的重要任務,對青年學生、對社會都意義重大。
(一)促使大學生把握歷史規律,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恩格斯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可見,探索歷史問題不但需要考慮復雜環境下的單個意志,更需要把握他們之間的相互沖突,稍不注意便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成長環境日益復雜,已經很難再通過信息過濾來保證他們的學習環境,因此培養他們樹立正確歷史觀、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迫在眉睫。可通過引導大學生把握中國歷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的發展脈絡,啟發他們在國際形勢中審視中國的發展與黨的選擇,從認知層面堅持黨的領導與實事求是,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論調。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三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研究歷史更大的意義是照進現實,最終是為解決現實問題、預測發展趨勢服務。大歷史觀視角是歷史研究的思維,更是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大學是青年學生的關鍵階段,他們即將作為成年人步入社會、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育他們樹立大歷史觀科學概念,可以確保其融會貫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運用科學理論解決今后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堅定不移的步伐邁向未來。
(三)增強大學生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將這樣的信念作為指路明燈,使大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相關知識與思維方法,便可提升他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使他們在心中涌出濃厚的愛國情懷。特別是在大歷史觀視野下,深挖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教學內容,歷史便成為一系列有血有肉的鮮活事例,革命先烈的每一次奮斗、每一次犧牲、每一次成績都將直抵大學生的內心,激發勇氣與力量,促使他們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繼續奮進。
二、大歷史觀視野下紅色資源的有效運用
2021年第19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一)大歷史觀視野下紅色資源概念界定
學術界一般認為紅色資源分為廣義與狹義——或者說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較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學者定義廣義紅色資源是指“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動中凝結的人文景觀和精神”,而狹義紅色資源則是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領導廣大人民進行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所形成的歷史痕跡和精神瑰寶”。其后進行研究的學者,或定義更加明晰細致,或對紅色資源內涵進行拓展升華,但其基本概念,即包含物質形態與紅色革命精神兩種內涵,是不變的。
本文重點探討紅色資源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問題,故主要選取狹義概念——紅色資源的物質層面,包括革命時期的遺址遺跡、紀念館、革命博物館,或是革命先烈留下的文字、照片、遺物、影像,或是革命時期創作的文學作品、戲劇、歌曲、電影,還可以是革命人物的口述故事、親身經歷等。所有這些有形存在、可以導入課堂助力思政教學的資源皆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在大歷史觀視野之下,紅色資源并非僅僅是“紅色”與“資源”的簡單疊加,兩者結合是有機的,歷史是連續、一脈相承的,進行歷史研究的視角應該沿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進行,正是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根基,才會有革命時期感人的紅色歷史,而這段紅色歷史又成為我們當今社會前行的明燈。同樣,革命遺跡、文本、音像等資源的產生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并延續至今日繼續激勵中國人民砥礪前行。二者在大歷史觀視野下有機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大歷史觀視野下紅色資源應用及價值
紅色資源的應用體現在方方面面,從個人娛樂生活到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再到政府施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本文聚焦高校中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在精神層面,紅色資源是培養愛國情懷的鮮活教材,可以升華青年學生對祖國對黨的熱愛,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知識層面,紅色資源立體、生動、鮮明,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可以豐富課堂理論知識,增加學習樂趣、提高學習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社會層面,賡續紅色血脈,可以激勵青年學生繼承革命先輩的事業,將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紅色資源放在大歷史觀視野之下,理論體系更加完整、內涵更加深遠,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其價值,還可以防止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有了紅色資源的加入,培養大學生建立大歷史觀的過程會更加順利,二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三、大歷史觀視野下紅色資源融入高校課程的路徑
綜上,有充分理論支撐紅色資源有機融入思政課程的價值與必要性,還需要討論具體的實踐路徑,只有將理論體現在具體教學方式中,才能真正達到理想效果。
(一)將紅色資源引入理論課,豐富課堂
高校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課堂上將思想政治理論完整、系統、有條理地傳授給學生,優勢是短時間內傳輸大量的知識,缺點則是枯燥死板。紅色資源中有大量影像,且天然與思政理論緊密相連,非常適合加入理論課中豐富教學。但將紅色資源引入理論課并非簡單地加入一段視頻、音頻或是照片展示,而是一種更加深刻的融入。要求授課教師熟練掌握課程理論知識,同時了解多種紅色資源內涵,精準把握引入課堂的紅色資源與本堂課理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這些聯系放入大歷史觀視野之下,橫向、縱向展示鮮活的革命歷史與理論。
(二)開辟紅色專題課,進行集中探討
結合教學內容的難點與重點,在紅色資源中選取某個問題或案例作為專題進行討論。課前先將相關資料與引導問題發給學生,令學生可以自行查閱相關內容并進行課前思考,可增加課堂互動。課堂之上,除了經典的問題回答與討論,可增加多種教學方式與手段豐富課堂,比如引入比較教學,將專題內容與其他國家歷史中類似的部分進行對比,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加明晰深刻,也是大歷史觀整體視野的需求。
專題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兩點:第一,專題系列問題要與主題密切相關,且問題之間有邏輯關系、環環相扣,最核心的問題則應緊密聯系當代社會現實或是未來發展,讓學生建立能夠縱覽長時間線的大歷史觀;第二,應當注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留出充分的時間給他們回答與討論問題,真正實現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升華。
(三)增加紅色實踐課,實現實地教學
開展生動的實踐課,讓學生通過直接參與,增加學習興趣,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論知識,為接下來的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設計實踐課程,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場地,地理上需要在學校附近,性質上要求與正在進行的理論課程內容聯系緊密,還應注意布置好課前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踐學習;其次,教師須提前做好規劃,保證實踐課程順利進行,重視參與感的同時,更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討論與思考,充分發揮實踐學習功效;最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回答課前布置的思考問題,夯實本次實踐課的學習成果。
(四)分小組教學,提高學生主動性
“合作學習”是學生為完成共同任務,在小組中分工合作的互助學習,被很多教育家稱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紅色資源的討論學習,對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感與主動性效果顯著,小組的學習氛圍可以帶動每一個成員積極思考與討論,并提出自己的意見,還可以及時糾正不正確的思考,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分小組教學要注意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保證每個小組中都有活躍成員、小組之間知識水平相當。討論內容須精心挑選,緊扣課堂知識、可討論性強,或是選擇某個合適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讓小組成員學習討論后進行展示或表演。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要時刻控制節奏,防止討論偏題。
(五)注重課后作業思考,鞏固學習成果
課后作業可以反映學生對課堂課程的掌握情況,便于教師制定接下來的教學重點,還能夠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與鞏固。將紅色資源加入課后作業的布置當中,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以具體紅色資源作為資料,讓學生們進行思考論述;或者選擇不同時期紅色資源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學生們大歷史視野;再或者可以讓學生們自主搜索課程相關紅色資源,并進行匯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綜上,每種教學手段都有其優點與局限性:理論講授占絕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學習效率高,卻相對單調;專題課、實踐課與討論課形式活潑、生動,但組織次數過多會影響課程進度,反不利于系統學習;課后作業能夠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但必須建立在已經進行一定程度的學習基礎之上。所以它們必須進行相互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完成大歷史觀視野下紅色資源的課堂融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 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21-02-21(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3]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8(2).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8):4-20.
[5]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求是,2021(19)4-9.
[6]譚冬發,吳小斌.“紅色資源”與扶貧開發[J].老區建設,2002(7):44-45.
[7]王坦.合作學習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18-28.
【基金項目】2022年重慶三峽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大學生大歷史觀和增強歷史自信研究”(項目編號:szzx22210);2023年重慶三峽學院校級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重慶地區紅色資源有效嵌入高校思政教學探析”(項目編號:JGQN2309)。
(作者系重慶三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碩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