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我們要善用“大思政課”,并且要同現實結合起來。新時代推動思政課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在此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傳統管理方式和觀念的滯后性、網絡平臺和數字技術的不確定性、各方教育力量發揮育人作用的不協調性等帶來的現實挑戰。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實現創新發展,就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性原則、“全員育人”的共同性原則和“開門辦思政課”的開放性原則,從創新學生管理理念、打造協同育人模式和搭建網絡育人體系等方面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實挑戰
(一)傳統管理方式和觀念滯后
新時代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創新意識和批判意識,也更為開放、更具個性。他們對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期待,也對自身成長和發展有著更多的需求和追求。但是,當前高校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和管理思維的滯后性導致其無法適應新時代學生的思維特點。首先,高校普遍存在以行政化、管束、懲戒為主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需求,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其次,高校存在以教師、課堂為中心的教育觀念。這種教育觀念不僅忽視了社會大課堂和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更忽視了形勢變化和學生特點,不能有效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它往往沿襲過時的規章制度和慣例經驗,對學生進行僵化的、教條的、保守的管理,導致學生對管理工作缺乏信任和尊重,甚至產生懷疑。
(二)網絡平臺和數字技術的不確定性增加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規模持續擴張,截至2023年6月,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本專科及以上學歷占比52.8%。“高校學生作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其思維模式、行為習慣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互聯網思維的烙印。”一方面,網絡平臺和數字技術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通過網絡平臺和數字技術,高校可以實現學生信息的集中管理、動態更新、快速查詢、精準分析,提高學生管理質效。另一方面,網絡平臺和數字技術也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我們既要保證學生信息的安全性、合法性、真實性;也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素養和價值觀,防止網絡輿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都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三)各方教育力量參與育人的協調性不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存在一些問題,成為協同育人實踐中的一大難題。首先,三者之間的界限不清、職責不明,阻礙協同育人。三方缺乏共同的育人目標和價值認同,互相猜忌、抵觸,形成教育成效相互抵消或為負的現象。其次,三者之間的信任危機,影響協同育人的合力。一些家長質疑教師的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部分教師也對家長的素養和責任感持懷疑態度,三方交流協調不暢,難以互信互助。最后,三者之間缺乏有機聯動,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三方各自為政,沒有形成有效的協同平臺和共同體。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遵循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性原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方面,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在目標上高度一致。為國育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專業水平,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養,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國際競爭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處于人生關鍵期,他們求知欲強烈、勇于探索,興趣多樣、個性鮮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性原則,就是要以人為本,以情為紐帶,以德為先,以法為準,以善為終,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順應高校學生自身成長規律和需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堅持“全員育人”的共同性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是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資源要素,體現了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客觀要求,契合了新時代有思想、有能力、有擔當的實踐、實用、實干(以下稱“三有三實”)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一方面,“全員育人”是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必要舉措。我們確立了“三有三實”的人才培養目標。另一方面,“全員育人”是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扭轉重理論、重成績,輕素養、輕實踐的現狀,就要引導全體教師在思想、政治和行動上做到自覺。
(三)堅持“開門辦思政課”的開放性原則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方案強調,“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一方面,開門辦思政課,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接觸實際,感受生活,增強思政課的實踐性、生動性。另一方面,開門辦思政課,可以讓學生與社會互動,與時代同步,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性、親和力。總之,“開門辦思政課”的開放性原則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質效提升的關鍵。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優化路徑
(一)創新學生管理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為主要目標,這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創新和完善管理理念,轉變工作方式,為培養“三有三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手段,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等各環節,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道德情操、提升綜合素質。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態,創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為學生解困紓難。三是要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協調各方資源,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平臺和機制,利用紅色文化、校史資源、社會實踐等,開展有針對性、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教育活動。
(二)打造協同育人模式
“三全育人”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打造高質量的協同育人模式。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與思政課教學、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等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學生管理與“三全育人”的緊密結合。一是在創新理念中堅持全員育人觀。明確“三全育人”的對象是具有強烈互動要求和鮮明個性色彩的大學生群體,其認知圖式、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深受網絡影響,應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高校要牢牢樹立“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觀念,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確教職工“重要關節齒輪”的地位,破除傳統教學分工壁壘。二是構建有效載體,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依據“分—合—融”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實踐路徑開展分類指導,將“價值塑造”貫穿教學全過程,也可以挖掘科研育人要素,以導學關系為載體、多元化導學互動場景為紐帶,創新構建“導學思政”工作體系。三是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將交流考評貫穿育人全過程,激活教學動力。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工作信息的交流反饋,及時總結,改進工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加強協同育人工作的考評,激勵各方積極性。
(三)搭建網絡育人體系
網絡育人體系是“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文化建設、網絡輿論引導等工作,培養學生網絡素養,傳播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信息,構建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的綜合工作體系。第一,建立健全網絡育人的組織領導和責任機制。我們既要加強黨委領導,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又要加強監督管理,完善網絡安全保障措施和考核評價機制,更要提高站位,把握普遍與特殊的關系。第二,構建多元化的網絡育人平臺和載體。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打造具有學校特色和影響力的網絡育人陣地。同時,高校可開展網絡課程、網絡講座、網絡辯論、網絡問答等特色教學活動,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和空間,豐富載體,寓教于生活。“學科交叉,校企協同”,實現虛實對接,打通師生交流關節。第三,善用大數據時代新技術搜集信息,把思政教學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使學生提高思想站位,錨定前進方向,激發學習主體動能。第四,加強多層次網絡育人協同聯動。一方面,我們可以加強校內外溝通協作,與黨委宣傳部、教務處、學工部、團委等部門密切配合,形成網絡育人合力。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加強校際交流合作,共享經驗和資源,形成高校網絡育人共同體。
總而言之,“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關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新形勢下高校要以穩定為前提,以學習為中心,以成才為目標,以管理為手段,以活動為載體,全面優化學生管理工作,以針對性、創新性的舉措,助力學生管理工作質效提升,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邸鵬.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思考——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與管理模式創新》[J].領導科學,2023(04):16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4]教育部等十部門.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10.
[5]王麗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與踐行[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7):240.
[6]馮剛.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論蘊含與深化路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3(01):1-8.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數據時代下地方高校大學生愛國情感的提升研究——以學習強國為例”(編號:23Z331)的階段性成果;2023年湖北經濟學院法學院“新財經”改革研究培育項目(重點)“新財經”背景下法學專業學科競賽工作機制與制度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FXX202301)。
(作者司馬子鳴系湖北經濟學院法學院助教,鐘彥姝系湖北經濟學院法學院講師,王煦坤系湖北經濟學院法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