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宣傳工作承載著傳播黨的聲音、普及政策知識的重任,更是黨與農民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輿論環境尤為緊張,東北地區農村因其特殊的戰略地位,成為新政權穩固與拓展的關鍵陣地。此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遠的戰略眼光,在東北農村地區加大宣傳工作力度。通過廣泛傳播革命思想,深入開展群眾工作,為政權的穩固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為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重視和加強在東北地區農村宣傳工作的動因
新中國面臨著國際敵對勢力的封鎖與國內政權穩固的雙重挑戰。東北地區在當時的國家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是重工業和糧食生產的中心地帶,又積極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其戰略地位與所面臨的形勢尤為嚴峻。因此,黨積極加強東北地區農村的宣傳工作,廣泛動員農民群眾,這不僅是形勢所迫的應急之舉,更是新中國建設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恢復與發展東北地區經濟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戰爭和自然災害導致物質非常匱乏。為緩解戰爭導致的貧困狀況,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目標是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夯實農業的基礎地位,并為工業生產提供穩定的原料支撐,從而推動整體經濟的穩步前進。1949年12月8日至20日,中央召開全國農業生產會議,分配給東北的任務是“生產糧食120萬噸,種棉花330萬畝”。為達成此目標,順利推進東北地區農村的改造和生產建設,中國共產黨必須緊密團結廣大的農民群眾。而土地改革運動的實施徹底顛覆了原有的封建地主與農民的關系,使得大量農民獲得了土地,從而改變生活方式和社會身份。這一轉變不僅帶來了生產力的釋放,也對農村的宣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一方面,在土地改革之后,農民雖然獲得了土地,但他們的政治覺悟和組織程度仍然較低,這需要黨通過有效的宣傳工作來提高農民的階級意識,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鞏固農村政權。另一方面,新獲得土地的農民對于怎樣管理和發展生產缺乏經驗和知識,這就要求黨在進行宣傳動員的同時,也要提供技術和管理上的指導。
(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現實需求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軍與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逼近中朝邊境,東北地區與朝鮮接壤,且主要工業城市臨近前線,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支援朝鮮,明確指出:“中國人民志愿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后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民眾對于這場戰爭的認識呈現出多樣性,部分農民持消極態度;同時,軍隊面臨著作戰和戰勤人員的匱乏問題,軍事裝備陳舊,物資補給緊張,國內落后的經濟狀況難以支撐戰爭所需。為了保障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我們迫切需要開展一場深入人心的宣傳動員,旨在凝聚社會共識,激發東北地區農民參與抗美援朝的熱情與積極性。
(三)利用農業基礎,助推工業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肩負的首要使命是恢復和發展經濟,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要加快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盡管農民在革命年代為獲取政權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但是要想建設富強的中國就必須依靠強大的工業體系。在1950年6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明確規定,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因此,如何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同時,以農業支持工業,成為該時期黨在宣傳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黨在宣傳中巧妙地平衡農業與工業的關系,既要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要引導他們理解和支持國家工業化的大方向。在這一歷史節點上,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推進社會變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一環。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農村宣傳工作的基本舉措
黨在東北地區農村進行深入且富有成效的宣傳思想工作。特別是在建立宣傳網的過程中,東北地區農村以其獨特的地域優勢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率先垂范為全國范圍內的宣傳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一)以文藝宣傳為媒介,有效推動農民動員工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鞏固在東北地區農村的政治影響力,并推動農村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具有針對性和創造性的宣傳策略。其中,大鼓和秧歌等富有東北農村特色的文藝形式深受農民喜愛,為該時期宣傳工作增色添彩。中國共產黨利用這些文藝宣傳形式,將黨的政策融入其中,傳遞給農民,贏得廣泛支持。例如“岫巖何家堡子村宣傳員馬德廉的大鼓座談會,說完一段大鼓,便組織群眾討論,使群眾完全體會鼓調,在當地很受歡迎”。這類文藝宣傳形式之所以受到農民群眾擁護,主要是因為這種民間藝術形式曲調簡單、有聲有色,包含農民群眾熟悉的傳統習慣,適合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唱詞能夠準確具體地表達思想和宣傳內容,因而東北地區農村普遍采用多種文藝宣傳形式開展宣傳工作。
(二)以冬學運動為渠道,顯著提高農民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為了充分激發農民在新中國建設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積極組織和開展冬學運動。這一舉措旨在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政治覺悟,使他們更好地參與新中國的建設。東北地區廣大農民廣泛參與冬學運動,1951年3月,東北地區的旅大、吉林、遼東27縣,遼西21縣3市,松江20縣3市,黑龍江24縣,熱河18縣市旗25個區以及沈陽、鞍山、本溪3市郊區入學者共達308.96萬人,占全東北農村人口的11.5%以上。這一時期,百廢待興,冬學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有效地提升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方針。這一運動還推動了農村中心工作的開展,鞏固了農村基層政權,加速了鄉村新風尚的形成,破除了陋習,為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新中國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以宣傳網為橋梁,高效推進農村宣傳工作
朝鮮戰爭爆發時,新中國正值為爭取國家財政狀況好轉而努力奮斗的時期,由于新政權剛成立不久,經濟還未得以恢復,而發動戰爭需要強大的財政經濟作為基礎,尤其東北地區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總后方”,迫切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綏遠、察哈爾等地,很多反動分子利用農民群眾的迷信觀念,宣傳“原子恐怖論”,挑撥中蘇關系,廣泛傳播謠言,造成很多地方農民不敢獨自下地干活,給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秩序造成嚴重混亂。因此,急需在東北地區農村建立人民群眾的宣傳網。
1950年初,根據革命時期宣傳工作的經驗,中宣部開始在東北地區探索構建宣傳網制度。例如“在吉林蛟河南崗村有宣傳員72人,占全村人口的5.4%;黑龍江省四分之三的村子已建立宣傳員組織”。這些宣傳員與農民進行直接對話,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并及時反饋給黨組織,使得宣傳工作更加貼近群眾實際,提高了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東北地區農村,中國共產黨宣傳網的建設成為黨開展宣傳工作的重要幫手,并嵌入農民群眾生活當中,使得中國共產黨能夠成功實現宣傳工作由上到下的深入開展,保證了對農民群眾的廣覆蓋性和高完成度。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農村宣傳工作的歷史啟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農村進行的宣傳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當今農村宣傳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啟示。
(一)圍繞黨的中心工作
宣傳工作要緊密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這一原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東北地區農村的宣傳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更為今天的農村宣傳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例如新中國成立后,黨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逐步完善宣傳工作體系和宣傳陣地,在推進新中國各項事業建設和加強自身思想政治建設的同時,相繼對農民群眾進行大規模的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這些都為推進黨的中心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和農村的戰略基礎地位依舊穩固,但農村依然是發展的薄弱環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我們更需抓住農村改革這個關鍵,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以實現經濟新一輪的騰飛。現階段,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宣傳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我們需將宣傳工作與農村經濟工作緊密結合,深入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惠農強農富農政策。通過精準有力的宣傳,增強農民對政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增強宣傳工作的說服力和影響力。
(二)深入踐行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了群眾路線。這一路線被成功地運用到宣傳工作中,只有這樣才能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獲得人民的認可與支持,我們的宣傳工作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各項變革才能順利完成。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宣傳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群眾路線在這一時期的農村宣傳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宣傳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面對面交流,確保宣傳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當今的農村宣傳工作需要更加緊密地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了解他們的關注點,使宣傳內容更加貼近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實際。
(三)持續創新宣傳策略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農村宣傳工作面臨著艱巨的任務。為了有效地傳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動農村社會的變革和發展,黨在農村的宣傳工作中采用了靈活多變的宣傳方法,根據對象、時間和方式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從而大大增強了農村宣傳工作的實效性,充分發揮了其戰斗力。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傳統的農村宣傳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農民的需求。為了更有效地傳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農民跟上時代的步伐,農村宣傳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持續創新宣傳策略。
農村宣傳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是聯系群眾、鞏固政權、推動發展的關鍵戰略舉措。在新時代背景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愈發激烈,農民的思想觀念亦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而不斷演變。因此,深化農村宣傳工作尤為關鍵,需以農民易于理解且喜聞樂見的語言與方式,傳遞黨的溫暖與關懷,進而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全國農業生產會議閉幕制定明年增產計劃[N].遼西日報,1949-12-21.
[2]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1949.9-1950.12)[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
[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4]東北華北等地冬學行將結束,六百萬農民參加學習,部分冬學轉常年民校[N].人民日報,1950-3-20.
[5]富振聲.東北區建立宣傳網的經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14-15,73.
【課題項目】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新時代大學生“四史”教育目標的理論研究》課題編號:JGJX2023D387;鄉村振興戰略下吉林省農村特色文化產業振興研究(編號:JJKH20240716SK)。
(作者系長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