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前,全球治理體系仍需完善,多元世界格局仍在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中國方案,創造了一片有利于世界文明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沃壤。
一、理論緣起: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
任何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產生有其理論淵源與現實基礎。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始發站:徹底的唯物史觀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統一于物質,歷史的主體是人而非精神。這就是說:歷史的基礎是不同歷史階段的市民社會和與市民社會相聯系的生產關系、交往形式。我們理解的市民社會是從現實的物質生活生產出發,從而溯源各種衍生的意識,諸如宗教、哲學等。無論是物質生產還是意識形態,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馬克思勾畫了“人”的重要作用,人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核心。
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占據世界的主導權,人的主體性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侵蝕。資本主義通過文化、符號、語言將人商品化,導致人喪失了自我否定與自我批判的意識,只剩下盲目的順從,人的主體性被剝奪。資本主義表面的平等掩蓋了實質的不平等,使等級化、殖民化、入侵化等問題持續存在,要改變這種不合理、不平衡的現存狀態,就需要我們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從現實出發,恢復人的主體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站在徹底的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構建的,它立足于時代困境,立足于全球各國緊密聯系的現實,從“現實的人”出發,運用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研究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的演變,為促進世界歷史的發展,恢復人的主體性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壓艙石:生產力的發展
資本主義客觀上促進了世界歷史的形成。工業革命期間,資產階級在世界各地進行經濟、政治、文化擴張,并發動戰爭、發展殖民地,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在資本生產與擴張活動中,世界的區域限制被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并逐漸凝聚為一個整體,民族和區域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由此開啟了世界歷史。資產階級建立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要求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運作和積累,當本國市場不滿足后,必然要開拓新的市場,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
由此可見,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當今世界,分工分散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各國之間經濟、文化合作密不可分,可以說,全球化到達了新高度,世界生產力進入了新階段。在這個新的歷史節點,面對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新挑戰,中國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緩解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消解經濟和生態危機,解放、發展生產力,促進世界歷史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全球性議題和深層次矛盾提供了解決方案,把人類社會的理想愿景推進到了新的境界”。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南針:共產主義
實現個體的人和全人類的徹底自由和解放,建立“自由人聯合體”是世界歷史的價值旨趣。分久必合,世界歷史必然走向整體,由自由人聯合體創造,在共產主義中得到統一。
在資本主義世界中,1%的人控制了資源、權力和財富。當代資本主義危機比以往的危機更加嚴重,資本主義生存方式的當代坐標、危機、創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背景與前提,資本主義為維護自身主體性,不得不調節和抑制此前強迫性、轉移性的對外輸出,犧牲部分自身主體性挽救大部分主體性,用共同使用主體性和相來往的方式緩解當代資本主義危機。從根本意義上看,目前是當代資本主義主體性遭遇拋物線拐點的時期,雖然當代資本主義的主體性趨于退化,但它在世界主導的地位未曾改變,離其崩潰仍有一大段路要走。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站在資本主體性趨于衰退卻未讓位、個體主體性與公共性不斷增強但仍被資本主體性掣肘的當代坐標的現實下構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意義得到呈現。
二、現實邏輯:古今未來,三位一體
實踐是理論之源,21世紀的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立足現實,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造福世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不僅是應對全球風險挑戰的需要,也是符合世界歷史整體性,由發展到更高階段發展的一個可能的階梯。世界歷史不是一個靜止狀態,是一個發展過程的狀態,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歷史通往共產主義的一個過渡狀態,是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進階過程。
(一)以古為鏡,摸尋規律
從歷史發展邏輯看,當今世界處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時期,新全球化趨勢愈發凸顯,但未完全實現。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曾把世界歷史結構分為兩個部分:“中心——外圍”。全球體系隨著歷史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結構,17—18世紀,資本主義強國通過血腥的殖民擴張對落后國家進行資源掠奪。在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后,資本主義進階為帝國主義,同時,世界進入無產階級革命時代,世界歷史結構表現為“宗主國——殖民地”。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歷史結構表現為“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無論是“宗主國——殖民地”還是“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它們都是“中心——外圍”的世界歷史結構的表現形式。
如今,全球化呈現新舊更替的大勢,舊的在消退,新的在泛起。新全球化以去中心化、共同發展為主要表現形式,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動新全球化的有力推手,它應和新全球化大勢,為促進新全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以經濟合作為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每個國家能夠平等地享受機會、權利、規則,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進行合作,做到平等互助,互利共贏。這意味著世界將由“二元分立”的對抗格局轉換為“三元互通”的互聯互通,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而不同”“休戚與共”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提供了堅實支撐,為營造正向氛圍的國際新環境提供了平臺。
(二)立足現實,回應需求
從現實角度看,國際世界新秩序的構建,是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現實基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世界歷史一般會經歷開創階段和發展階段,開創階段以弱肉強食為特征,發展階段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秩序。在發展階段,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由于資本的內在屬性與運作規律導致生產過剩、經濟危機,而資本邏輯的擴張本性以及為緩解資本主義世界所固有的經濟危機的客觀需要,廣大發展中國家如今已經被迫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危機與矛盾的轉移目的地:資源消耗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些土地上構成了污染與異化的惡性循環。“歐洲中心化”的現代化模式帶來的成就似乎證實其效用性,卻遮蔽了實質上國際社會再生產的不公平,因為資本以其滲透性影響了整個世界。
事實證明,無論是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的開創階段還是發展階段,都是資本通過非自然手段來進行全球擴張資本和轉移資本主義世界的固有矛盾。它衍生出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和人與人以及人與人的本質之間的對立,即馬克思所講的異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資本擴張和霸權主義導致的現代化困境與全球化危機歸結為全球化,這也導致“逆全球化”風潮逐漸興起,這就對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出了更急迫的需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豐富,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以及全球治理觀,指明了世界文明進步的方向。當今時代,封閉性、區域性已經難以窺見,轉而是開放性、世界性,世界經濟呈現出大同化的發展態勢。
(三)迎合大勢,不忘使命
從世界歷史的發展大勢出發,世界歷史走向一個整體是必然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際行為主體的多元化,二元對立不可能長期存在,“分久必合”是趨勢,世界多極化是現實,與此同時,現階段如何處理多行為主體的國際問題就成為了重中之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和平處理錯綜復雜的國際問題的可行方案。在世界歷史的宏偉視域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梯上的一小階,它站在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坐標軸上,始終以人類利益為導向,以共贏和可持續等理念為根基,用嶄新的姿態推動新全球化,全新闡述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展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新路徑、新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智慧結晶。
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光榮的歷史使命。現階段,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世界歷史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運動的過程,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實現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打下堅實的基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馬克思的預測、生產力發展規律和世界普遍交往大勢,是走出世界歷史迷局的“阿里阿德涅之線”。
三、結語
黨OI1nzAzR5sQreIGnEtObEA==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和時代的現實需要而構建起來的,對于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長治久安、持續繁榮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李殿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4,9(01):19-24.
[3]羅莎娜·康布隆,雷曉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4,9(01):27-30.
[4]熊光清.“逆全球化”阻擋不了全球化進程[J].人民論壇,2019(14):40-41.
[5]王棟,曹德軍.中國引領世界進入“再全球化”進程[J].人民論壇,2017(32):60-6i.
[6]王公龍,李開盛,張驥等.二十大報告讀解: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國際關系研究,2022(05):3-28+155.
(作者系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