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發展理念的創造性成果,是有別于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智慧的生動體現。在我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實現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實現中華民族蓬勃發展、不斷前行的核心關鍵,有力凝聚了各族群眾共同的智慧與能力,真正實現了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與繁榮發展。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必須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各民族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既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因此如何理解各民族實現物質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顯得十分重要。
一、“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內涵
(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
在人類社會變遷中,物的極大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理想世界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但歷史實踐證明,二者的統一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都經歷了漫長艱辛的探索。在物質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中國先賢們提出了“尚賢尚同”“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藍圖,西方哲學家則致力于構建基于理性道義上“公平正義”的理想城邦,他們都在各自歷史條件下追求實現理想社會的最佳途徑,但生產力的先天不足限制了理想目標的達成,讓其想法更多地帶有幻想主義的神秘色彩。經歷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面貌,機器大生產不僅帶來了物質財富的迅速增加,更將文藝復興的思潮傳遍世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打破了封建社會的一切阻礙,無形中分化了不同的階級,將資產者和無產者推上了歷史舞臺,但物質的豐富不會帶來精神的提高,人民并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帶來所謂的理想世界,反而處處充滿了不公,資產階級僅僅是向人民開空頭支票的騙子而已。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科學理論指引著人們終于認清世界的真相。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不過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階段,作為最先進力量的無產階級最終要推翻資本主義的血腥與罪惡,打破一切舊束縛,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有人追求的物質文明的高度豐富和精神文明的極大發展才能真正統一起來。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只有中國真正將馬克思主義與自身國情實際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讓科學真理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更深入到社會實踐中,真正讓人類社會追求物質與精神相統一,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成為可能。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有著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價值意義。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的物質屬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切要從客觀實際出發的方法論選擇。中國的歷史實踐證明,在中國要辦成事辦好事,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革命、建設、改革的艱辛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深刻體會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重要性并將其付諸實踐,所有勝利成果的取得都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實踐進程中,披荊斬棘,開拓創新,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應用到中國社會新的歷史實踐中,不拘泥于固有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事實證明中國式現代化包含了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共有特點,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鮮明特點又迥異于其他國家發展道路,獨具中國特色,是對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模式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突破,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果,彰顯了中華民族應對“兩個大局”的發展選擇,凝聚著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心血,展示了破解人類社會發展難題的中國方案,為世界發展提供了獨具一格的中國智慧。
二、推動各民族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實踐演進
實現物質文明現代化和精神文明現代化相協調,顧名思義就是要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同步實現物質的豐富和人的發展。在中國民族問題的解決與民族工作的推進實踐中,推動各民族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更多地表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其中既包含以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物的發展,也包括傳承發揚民族精神文化為方向的人的發展,推動各民族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重視物質的力量也要依靠精神的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行各業百廢待興,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發展經濟的五年計劃,大規模的工業建設迅速開展,隨著國家開始大力發展經濟,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這一時期,人民當家作主的民族自豪感空前強烈,雖然物質生活較為艱苦,但是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國家醫療、衛生、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文學藝術領域“雙百”方針的提出,極大促進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成為新中國發展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黨和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在不斷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各民族物質與精神的協調發展,著重強調“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1982年黨的十二大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列為基本任務,系統闡述了“兩個文明”的辯證關系。1986年《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重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新成效,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與滿足,全社會普遍認識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二者在推動現代化建設中互為補充,缺一不可。進入21世紀,各民族物質與精神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加快少數民族發展成為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支持少數民族發展,制定頒布了《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興邊富民行動規劃》等國家級專項發展規劃,促進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高層次、全方位、大規模的發展。少數民族既實現了以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內容的物質文明發展,又實現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鞏固為代表的精神文明發展,各族人民實現了安居樂業、和諧團結的目標。步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深刻認識到實現各民族“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最優答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推動各民族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持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為各民族物質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同時文化強國建設步伐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弘揚,億萬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國家軟實力不斷提高。
三、推動各民族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重大意義
(一)是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時俱進的主要內容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民族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從根本上要求做好民族工作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民族工作不斷發展,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成為今后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其中推動各民族共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對于維護民族平等團結的和諧關系,促進民族繁榮發展的良好氛圍具有重要意義。推動各民族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既要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又要解決精神文明建設問題。中華民族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一味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單一模式,而要以新發展理念實現全方位的高質量發展,既要見物又要見人,特別是對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重視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統籌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兩個層面,科學謀劃建設任務,穩步推進協調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核心要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民族層面的具體體現。
(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路向
推動各民族共同實現現代化,既要發揮物質力量,實現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物質文明的現代化,也要重視精神力量,推進精神文明的現代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民族關系更加和諧,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斷發展,但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當下,外部敵對勢力經常借民族宗教事務大肆干涉我國內政外交,破壞我國和諧穩定的民族關系。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必須注重發揮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增進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不斷提升各民族精神文明的現代化水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和“綱”,內在要求是各民族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從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的角度來看,要解決各民族群眾對物質財富發展的需要,也要解決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必須始終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各族群眾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和諧相處、團結發展,真正成為“四個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從世界大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改變了落后挨打的局面,經過百余年奮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民族自豪感從未如此強烈,民族凝聚力從未如此提高,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奮斗目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根本立場,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因此必須深刻理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團結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智慧與力量,全力以赴推動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作者系中共蘭州市委黨校〈蘭州市行政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