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浙江“千萬工程”深刻改變了農村的人居環境,實現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和美麗生活的“三生”融合,總結推廣“千萬工程”經驗,對于沈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分析沈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提出堅持調查研究,科學編制鄉村規劃、堅持黨建引領,開展“三美”示范建設、堅持因地制宜,提升農村功能品質,堅持以人為本,提升農村服務品質,堅持由表及里,提升農村文化品質,堅持循序漸進,提升農村生態品質,堅持數字賦能,加快建設數字鄉村,堅持生態優先,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堅持系統觀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千萬工程;浙江經驗;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3-024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5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Zhejiang Experience of “Ten Million Projects” and Its Inspiration on Shenyang’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Zhi-guo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Sheny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Abstract The “Ten Million Project” in Zhejiang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beautiful ecology, beautiful economy, and beautiful life. Summarizing and promot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Ten Million Projec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henyang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By analyzing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of Shenyang’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adhere to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rural plans, adhere to Party building guidance, carry out “Three Beauties”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adhere to local conditions, improve rural functional quality,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enhance rural service qualit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enhance rural cultural quality, adhere to gradual progress, enhance rural ecological quality, adhere to digital empowerment,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ural areas, adhere to ecological priority,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adhere to systematic concepts, and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llions of projects;Zhejiang experience;Rural revitalization
基金項目 2024年度沈陽市黨校系統課題階段研究成果(SYDXKT24-08)。
作者簡介 張志國(1981—),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農村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1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時就是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抓起,歷屆省委和省政府一張藍圖干到底,十多年的努力讓鄉村面貌發生了大變化。”“千萬工程”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用118天時間跑遍11個地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系統工程,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的人居環境,實現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的“三生”融合[2-3]。“千萬工程”的重大意義在于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浙江樣板,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論源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探索了一條示范之路。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對于沈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做法
2003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親自制定了“千萬工程”目標要求、實施原則、投入辦法[4]。20年時間,歷屆省委省政府一張藍圖干到底,不斷豐富“千萬工程”的內涵,經歷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千村未來,萬村共富”,再到現在的“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謀劃實施“大花園”建設,不斷實現浙江農村的迭代升級。浙江“千萬工程”實施20年,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人居環境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不斷縮小,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村集體凝聚力顯著增強,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開辟了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5]。
浙江“千萬工程”在具體實施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對于各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堅持生態優先,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千萬工程”全環節全過程,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堅持因地制宜,針對農村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條件、區域差異,科學規劃,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保證規劃的可持續性;堅持循序漸進,緊盯目標不放松,階段性出臺配套政策,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入手,拓展“千萬工程”的工作內涵,做到與時俱進;堅持黨建引領,各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落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確立政府、農村集體和農民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把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由表及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完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推動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堅持系統觀念,破除城鄉二元思維,統籌城市和農村發展,深入推進城鄉融合;堅持調查研究,摸清省情農情,充分掌握“三農”問題本質,切中要害提出破解對策[6-11]。
2 沈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沈陽圍繞“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這一目標,落實鄉村建設行動,以“美麗庭院、美麗村屯、美麗田園”為著力點,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持續往村覆蓋、往戶延伸,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客觀地認識到,在鄉村建設領域還存在著若干短板和弱項,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鄉村建設統籌性不優,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少
科學的村莊規劃是鄉村建設的前提。目前,沈陽大部分行政村均制訂了村莊規劃,并付諸行動,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村莊規劃同質性較為突出,未根據村莊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區位優勢和村莊社會結構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制訂,進而難以體現村莊實際特點,導致規劃難以落地。鄉村建設項目資金利用效率不高,各部門扶持資金較為分散,針對性不強,還存在著大水漫灌的現象。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以5G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的新一代通信技術迅猛發展,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引擎。但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普遍較為薄弱,5G網絡覆蓋率較低,互聯網+公共服務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農業數字產業經濟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低于20%,數字技術在鄉村各領域的滲透不足。
2.2 鄉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不高
鄉村和城市相比,最大的兩塊短板就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隨著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持續向鄉村覆蓋,沈陽城鄉一體化發展持續改善,鄉村主干道已經硬化全覆蓋。但鄉村田間地頭、機耕道、自然村之間仍有較大缺口,已經硬化的路面,由于鄉村產業振興步伐的加快和缺乏必要的管護措施,急需提檔升級。鄉村易返貧戶、低保戶、特困供養等低收入人群,住房常年處于失修狀態,風險隱患仍一定程度的存在。鄉村教育資源短缺,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流動性較大,尤其是學前教育難以滿足農村適齡兒童的教育需求。縣級醫院和鄉鎮醫院醫療水平不高,農民生病向大城市獲取救治,客觀上造成城市醫療資源壓力加大。鄉村常住人口多以50歲以上老年人為主,養老機構數量和養老服務網絡還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農民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單一,返鄉創業農民工群體貸款融資困難。
2.3 鄉村環境整治不徹底,文化服務嚴重匱乏
沈陽通過開展“三美”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有了較大提升,各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垃圾清運體系,村莊綠化、亮化、潔化水平持續提升。但鄉村垃圾治理體系有待優化,治理手段相對單一,多以政府為主體,未充分調動農民主體的主動性。鄉村生活性垃圾多為焚燒、掩埋為主,資源化循環化利用不足,生產性垃圾處理缺乏規范化管理。生活污水處理覆蓋率較低,農村黑臭水體有所反彈,缺乏長效管護機制。衛生廁所推進緩慢,對寒冷地區因地制宜農村改廁成功樣板不多,部分行政村廁所改造后成為“面子工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載體缺乏,文化下沉長效體制機制急需建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不足,群眾性活動與農民實際需求契合度不高。
2.4 綠色發展理念不深入,城鄉融合體制不健全
近年來,沈陽積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在優化化肥供應,強化科技服務,回收廢棄農膜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但部分農民尚未充分認識到人居環境整治除了會改變鄉村風貌,更會帶來美麗經濟,進而實現美麗生活的良好場景。部分農戶為了追求高收益,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進一步惡化了農村的土地和人居環境,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難以達到國家標準,降低了自身收益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城鄉融合發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體制機制不健全,城鄉二元結構思維和重城輕鄉理念依然存在,資本向鄉村流動趨勢不明顯,人才呈現單方向流入城市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發展的資金占比不高。
3 沈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環境整治這個事,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要搞,標準可以有高低,但最起碼要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鄉村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口,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3.1 堅持調查研究,科學編制鄉村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切實解決廣大百姓關心關切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調查研究是做好鄉村規劃的前提,也是鄉村規劃得以順利實施的根本方法。要切實了解村莊實際,根據村莊要素稟賦,合理分類,針對不同類別村莊科學制訂鄉村規劃;真正了解農村群眾的期盼,做到規劃與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相統一,切忌搞運動、一刀切,盲目上項目,違背農民意愿,用行政手段代替農民的主動性;統籌各級規劃編制,建立市縣鄉村4級規劃體系,綜合考慮城鎮和鄉村布局;通過調查研究遴選基礎好,有特點的村莊,打造具有沈陽特色的樣板村莊,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充分尊重規劃的科學性,認識鄉村振興的戰略性和持久性,不折不扣地認真落實執行。
3.2 堅持黨建引領,開展“三美”示范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年,我去過很多村,發現凡是發展得好的,都有一個好支部、好書記。”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是推進鄉村建設的政治保障,也是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增強黨建貫徹執行力,統籌推進 “美麗庭院、美麗村屯、美麗田園”示范創建,注重美麗庭院的美化、綠化、潔化和序化,美麗村屯道路硬化、亮化和綠化,打造鄉村公園。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注重基層創新,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針對千差萬別的村莊實際,總結提煉“三美”示范建設的經驗。增強黨建群眾組織力,發動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健全后期管護維護體制機制,做到人人愛護“三美”成果。
3.3 堅持因地制宜,提升農村功能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然,各地情況不一樣,要加強分類指導,不要一刀切,搞運動,不要干超越發展階段的事。”因地制宜是確保鄉村建設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的根本前提。要將村莊根據不同維度細化分類,針對不同村莊類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質。對于產業集聚型村莊,要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人口集聚的趨勢,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對于城郊型村莊,要完善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農民向市民轉變的步伐,解決農民失地后的再就業等保障性問題;對于傳統保護性村莊,要科學論證,注重村落的整體設計,切忌大拆大建,失去村莊底色;對于自然消亡類村莊,要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持續改造農村危房;對于看不準的村莊,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保持村莊穩定和農民生產生活秩序。
3.4 堅持以人為本,提升農村服務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作為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需求,大力發展農村幸福教育,健全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儲備人才;重視農村常住人口的健康需求,大力推進健康鄉村發展,推動醫療衛生中心下沉,加強縣級醫院的醫療水平和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落實落地家庭醫生進農村服務。要重視農村老齡人口的養老需求,大力推進農村品質養老,創新養老服務方式,完善養老服務網絡;重視種糧大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留守“中堅農民”的就業創業需求,推進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暢通返鄉創業農民工的貸款需求。
3.5 堅持由表及里,提升農村文化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注魂。”堅持由表及里,就是要深入挖掘、繼承和創新鄉土文化,煥發鄉村新氣象。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傾斜,完善“文化下鄉”的體制機制,強化鄉鎮和村級層面宣傳員的配置,保證政策的可持續性;注重文化載體建設,加快補齊鄉村文化短板,搭建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等農民活動場所;注重總結提煉優秀鄉土文化的內涵,深入挖掘農民傳統文化,激活優秀鄉土文化和生態文化;注重農民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借助“農民豐收節”等節慶活動,通過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帶動農民積極參與,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著重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結合農時農需的群眾性活動。
3.6 堅持循序漸進,提升農村生態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建設要抓緊干起來,穩扎穩打,久久為功。”鄉村振興作為新發展階段農村發展的一項戰略性任務,要充分認識其持久性,不可盲目冒進。要有計劃地按階段推進,健全垃圾收集體系,創新垃圾處理方式,率先實現城郊村垃圾處理無害化和循環化利用;分步驟規劃建設生活污水設施,排查農村黑臭水體,做到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按照東北地區生活習慣和區位特點,推進“廁所革命”,保證農村改廁能用、好用、長期用。按照輕重緩急和難易程度,率先著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而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改水改廁,再到產業培育,實現村莊綠化和生態經濟的有機融合。
3.7 堅持數字賦能,加快建設數字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化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加速器、催化劑。”信息技術的擴散效應和溢出效應,將給農村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改變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路徑。要加快互聯網建設步伐,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擴大農村網絡的有效覆蓋;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破解農村教育資源短板,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破解農村醫療資源水平不足,大力發展互聯網+文化,降低公共文化下鄉的交易成本。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打破信息壁壘,做到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加快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推動種養殖的數字化滲透。
3.8 堅持生態優先,全面推進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鄉村最大的特色是生態,最大的發展潛力也是生態,完全可以做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統一。要認真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觀。嚴格落實農藥化肥零增長,保護鄉村土壤底色,涵養鄉村農業面;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借助鄉村美麗生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綠色有機食品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的過渡;構建鄉村循環發展體系,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實現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生產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的無害化和綠色化處理。
3.9 堅持系統觀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還是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鄉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帶動,而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鄉村的支撐,鄉村構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穩定級,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要堅持城鄉發展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思維,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鄉村振興總方針。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體制機制,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參與鄉村建設,引導鄉村人才回流,保障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農村發展。梯次推進各區域經濟發展,以縣域、中心鎮、專業村為骨架,充分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周邊村莊漸次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唐仁健.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 奮力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J].農民科技培訓,2023(8):4-7.
[3] 專題調研組.總結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 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J].今日海南,2023(6):31-34.
[4] 魯明.循“千萬工程”足跡 繪隴原“富春山居圖”[N].農民日報,2022-07-31(004).
[5]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6] 吳昊,高軼,周潤宇.推進農村低碳場景建設 助力“千萬工程”邁上新臺階[J].浙江經濟,2023(9):56-57.
[7] 姜長云.“千萬工程”的創新意義和時代價值[J].安徽鄉村振興研究,2023(5):5-17.
[8] 張穎嵐,劉騁.傳統村落遺產價值重構與空間再生產研究:以浙江“千萬工程”為例[J].中國文化遺產,2023(5):32-40.
[9] 王成軍,龐婧,李雷.“千萬工程”變遷的邏輯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24(4):95-103.
[10] 田云騰,徐東凡.深入理解“千萬工程”的“三農”工作方法論[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4(4):11-13.
[11] 貴陽貴安全域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浙江“千萬工程”經典案例研究[J].新型城鎮化,2024(4):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