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程思政是落實新時代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新理念。新農科背景下,推進農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必然要求涉農高校找準定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出知農重農愛農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從完善高校課程思政體制并建立長效運行機制、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研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新方法4個方面對農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提出建議,以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 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建設路徑;農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3-026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Professional Courses
YANG Hong-chao, LIU Cai-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46)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courses will inevitably requir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find the right position,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a high-quality talent team that knows agriculture, values agriculture and loves agriculture.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curriculum from four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ollege curriculum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operation mechanism,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stimulating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participation, and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Moral education;Construction path;Agricultural master
基金項目 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線課程項目(YJS2023ZX13)。
作者簡介 楊紅朝(1969—),男,河南平頂山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民商法、農業農村法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28
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涉農高校在培養強農興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以及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課程思政在農業碩士培養教育上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課程思政建設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在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融入農業碩士專業的所有課程和教學環節中,幫助他們成為具有高尚思想境界、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接班人,使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同向而行,實現集教書、育人于一體的農業碩士專業大思政教學[1]。
1 農業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發展目標。農業碩士專業研究生對口就業方向多為與農業相關的工作,圍繞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展開,工作位置和環境相較于其他專業更艱苦,因此許多研究生對該專業的認同度不高、缺乏社會責任感。這些與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水準、奉獻意識和“三農”情懷息息相關。開展農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是培育農業碩士研究生保持初心使命的重要舉措,是響應落實國家號召的具體行動,對于加強社會責任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是農業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目標。但是,在實際培養工作中卻發現學生很難做到“一懂兩愛”,學生根本不了解農業,也不了解農村,不了解基層,更不愿意深入農村,甚至認為農業或農村是落后、貧窮的代名詞[2]。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也是了解、信任、依靠農民,新中國成立以后農民在社會建設和發展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為農民謀福祉既是學生的價值取向,又是將來做好“三農”工作的評價標準[3]。在高校碩士培養課程體系中,專業課課程所占比例最大,且學生大多對專業課的重視程度較高。將鮮活的思政元素融入農業碩士的專業課程中,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關注“三農”社會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培養擔當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 農業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自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來,涉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4],全面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給涉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培養出深刻理解“一懂兩愛”精神內核的高素質農林人才,成為農業院校研究生教育至關重要的問題。然而,涉農高校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還存在專業課課程教學中主動融入思政內容的比例不高、融入力度不足,與專業課結合不夠緊密,學生和教師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存在偏差,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有待提升等現象。
2.1 課程思政體制和機制不夠完善
現有的農業碩士課堂思政教育模式不能發揮應有功能和效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未建立順暢的管理體制和行之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5]。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課堂思政教育效果、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度均不能得到保證。各涉農高校存在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并不完善、各部門的職責不夠明確、未建立專業課教師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習交流平臺、經費支持不夠等問題。農業碩士課程思政改革上“重立項、輕建設”,對遇到的上述問題缺乏深度思考,并未制定相關的評價標準,故而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涉農高校的農業碩士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貼標簽”“兩張皮”和“打折扣”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高校不夠重視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更詳細的課程思政頂層設計與跨院系協作培育計劃。馬克思主義學院與農業碩士專業學院在課程思政教育上并未做到協同共進。第二,未能“因地制宜”開展課程思政。部分涉農高校對于上級下達的課程思政建設意見并未深入透徹理解,只粗略下達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的命令,并未考慮到專業課程的實際融合[6],導致建設效果差強人意。第三,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政教育未作出區分。碩士研究生相較于本科生有著更嚴格的要求,農業碩士未來是從事“三農”領域工作的高精尖人才,更應當具備高尚的情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但是,許多涉農高校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照搬照抄本科生的教育模式,與研究生階段的心理狀況和課程呈現脫節的狀態。
2.2 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意識不強
2018年《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關鍵在教師。教師是研究生在專業課課程和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密切的師長,其言行舉止、行為觀念、思想道德素質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道理說明教師是實施研究生課程思政工作最有力的抓手。
研究生日常課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專業課。當前許多高校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關注和投入不足,部分教師認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馬克思主義學院所設思政課程進行講授,而專業課主攻學術,強調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將重心放在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能力上,忽視了課程思政的意義[7]。對于將思想政治融入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不能深入貫徹,一些教師甚至認為思政教育等同于政治課。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設計過于碎片化,強行將理論與理論結合,缺乏深入思考,教學方法固化守舊,課程思政建設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2.3 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受到充分重視
研究生階段學習中,學生往往已經產生主動學習和自我探究的心理,但在現有的課程思政模式下并未將學生這一受教育主體放在中心位置,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這在無形中弱化了研究生對課程思政學習的積極性。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體系更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根據研究生的特性去引導思考,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磨滅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積極性[8]。思政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甚至是終身的系統性學習,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這種任務導向型課程思政模式下很難產生持久的良性影響,應從任務導向型模式轉變為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引導式課堂思政教育模式。
2.4 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有待提升
在農業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中,并未形成一個完善的縱向運行機制。高校管理體制不健全,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意識不足,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確,多方面原因導致課程思政建設流于表面,成效并不顯著,隱性育人效果大大減弱。農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為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高精尖人才,這就要求對研究生的培養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注重第二課堂的思政教學,但是在實踐中存在“重課堂思政,輕第二課堂”的現象,不實地深入農村,不接觸農民、農業,單單紙上談兵,很難培養學生的愛農村、愛農民情懷,難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9]。
3 農業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討
農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可從高校完善體制并建立長效運行機制、提高教師的思政教研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探索教育教學新方法等方面著手,培育出服務于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杰出人才。
3.1 完善高校課程思政體制,并建立長效運行機制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各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因地制宜、全盤規劃、循序漸進、以點帶面、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包括管理制度、激勵制度和評價體系的課程思政長效運行機制。這套體系本身具有鮮明的政治特色,在管理體系上,由校黨委發揮領頭效應,領導各院系黨委,實現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盡快形成黨委領導下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布局[10]。在農業碩士的培養方案上,緊扣立德樹人的核心思想,深入實施弘農文化育人工程,構建課程思政融入培養全過程的布局,實現隱性育人和顯性育人的結合,培養出德才兼備型高素質農業人才。
建立完善可行的激勵機制,對于調動專業課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對于專業課知識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不足,是現有農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的弊端,這既有融合難度高又有動力不足的原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大對課程思政的財政投入和資金支持,比如搭建農業碩士課程思政交流平臺、鼓勵專業課教師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協同備課、開展課程思政座談會和講座、安排教師課程思政培訓、設定專項課程思政基金、對課程進行評獎評優和優秀示范課評選等,將考核內容納入績效考評中,對其中表現優異的教師進行嘉獎,以達到激勵效果。
此外,應構建多維度的評價機制。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針對農業碩士不同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采用動態和靜態結合、內部和外部結合的方式,建立長效的評價體系。評價不應全部來源于教師,也要從學生的接受度、課堂思政氛圍、學生的收獲以及培育方案的匹配度等方面來綜合測評[11]。注重評價的引領作用,對課程思政建設中實際發生的問題能夠及時反饋,起到保障和監督的作用,推動農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完善,形成高質量課程思政體系。
3.2 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研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農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知農重農、強農興農”使命和擔當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培育新時代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隊伍的主力軍。為師者必須以德為先,這要求高校教師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師不僅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優秀的教學方法,而且要有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為了彌補教師思想政治認識不全面、重視程度不足、專業課和思政融合不夠的問題,需要教師始終堅定地擁護黨和國家,深入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切實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精髓,不斷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根植育人理念、完善課程設計、提高育人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育人方式,促進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的有機結合[12]。此外,應積極與黨委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共建教學團隊,幫助專業課教師設計教學方案,在專業課講授中融入思政色彩,取長補短,充分發揮育人優勢。
在農業碩士培養中,導師是第一責任人,對研究生的影響最大。高校黨委和教學部門應更加注重研究生導師的思想道德素養,這就要求導師秉持“德才并育”的理念,主動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研究生指導全過程。在指導科研活動時,引導學生聚焦農村現實問題,深入實地收集資料,“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師生研討過程中,導師要注意循循善誘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學生強農興農的使命;在日常生活中,導師可以率先垂范,從點滴小事做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在研究生校外實習中,與校外導師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學生的思政教育,實現研究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懂、真信、真踐行。在學術道德規范上,通過翟天臨事件等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術意識和自主研習精神。
3.3 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特性是主動學習,因此在農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上,要注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參與感。在課程設計上,遵循課程建設的邏輯,結合研究生的心理特性,在專業課中嵌入課程思政元素,例如農村發展主要是面向農村,包括教學環節和實踐環節。在教學環節,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嵌入“三農”名家講堂,引進校內名師、校外專家進課堂,激發學生對農業、農村的興趣。在實踐環節,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和參與科研項目,引導學生深入農村實地調研,參與設計方案并跟進實施全過程,在解決農村實際問題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三農”情懷。同時,可以增加考核評比環節,邀請調研農村社區村干部和相關專家作為評委,對學生小組展示匯報的項目成果進行評分,從而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并能獲得真實、有效的反饋[13]。此外,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主研習部分,要引導研究生從專業課書本、實地調研中提取思政元素,并走上講臺與大家分享,在親身體驗中真實地感受思政道德的魅力,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4 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新方法
新的課程思政體系要求新的教學模式,堅持“立德樹人”理念,教學部門和專業課教師應守好責任田,根據農業碩士不同專業的具體要求拓展教學方法[14],以扎根“三農”為關鍵、以培養知行合一為重點,充分發掘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教學與農業發展實際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現場分析能力和“大國三農”情懷。
在農業核心課程通識體系上,通過習近平“三農”問題重要論述、縱觀“三農”發展史、農業現代化等模塊學習,結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名人和重大事件、會議,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通過講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物遺傳育種學家吳紹骙等農業史上的杰出人物,引領青年學生重農、愛農價值觀的教育。專業課程上,比如農業生態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中,建立“翻轉課堂”“角色互換”的理念,強調學生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教師要發揮引路人的作用,通過對學生小組的思政引導,提出修改意見,最后對作品進行評價和總結,以達到育人效果。對考核形式和教學形式更為靈活的專業課程,比如農村社會工作課程既有教學環節又有實踐環節,其課程思政的融合方式更為多樣。在教學環節,通過邀請院士、“三農”問題專家、科研院所重量級人物進課堂,將思政元素融入講授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在實踐環節,注重科教融合,帶領學生參觀學校農業農村部實驗室和農業科研院所等重點試驗田、實驗室,在“科研—教學—學習”過程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研興趣,增強文化自信和鄉村振興的信心。
新型的教學方法應注重網絡媒體的加入,在教學過程中探索“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模式[15]。建設針對農業碩士課程思政的互聯網教學平臺,提供在線課程、教學資源、互動交流和資源共享等功能,將優秀的課程思政課堂加入在線課程平臺,并支持教師發布在線課程任務、開展在線討論和提供學習反饋。網絡平臺可以搭建思政云展覽,展現各高校課程思政專屬門戶網站,并設教學成果展示區、示范課程展示區、農業政策區、教學互動區、資源庫共享區等模塊,在網絡教育主管部門的協同管理下最大程度實現全國高校課程思政資源共享,構建出日益完善的互聯網課程思政平臺。為保證實現應有效果,需要建立督促激勵機制,通過學生在線時長、閱讀文獻數量、觀看精品課程時長等方面綜合測評,并將結果納入績點考評。此外,應當重視平臺的安全機制,從用戶資質、文獻質量以及發言情況等方面進行嚴格監督審查,營造出一個風正氣清、學術氛圍濃厚的健康平臺,助推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
4 結語
農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信念,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三農”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輔以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實現顯性育人和隱性育人相統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培養出“一懂兩愛”的高素質農業人才,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李志.把握研究生思政的三個著力點[N].光明日報,2019-03-19(15).
[2] 徐俊增,劉笑吟,楊士紅,等.涉農高校專業教育、耕讀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研究:以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研究生節水灌溉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32):106-109,115.
[3] 賈晉,岳敏.農業碩士培養中“課程思政”體系構建與場景建設:以西南財經大學農業碩士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為例[J].鄉村振興,2021(2):40-41.
[4] 郭慧,朱曉聞.新農科視野下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2(3):105-109.
[5] 韓勝利,孫美霞,白英霞.新時代背景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以內蒙古農業大學林業碩士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1):262-265.
[6] 張曉忠,王亞萍.高校研究生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成效、難題與對策[J].商業經濟,2023(5):179-180,196.
[7] 向瑞桃,黨建成,彭健民,等.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優化探究:以湖南高校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3,40(3):120-124.
[8] 王義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57-60,82.
[9] 李偉,艾勇波.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基于農耕文化育人的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2):274-277.
[10] 李飛,王昆,季薇,等.紅色文化融入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踐邏輯[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4):46-51,55.
[11] 白雪蓮,薛大偉,石陸娥,等.思政教育模式下的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微生物學課程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7):271-273.
[12] 馬寧.新時代高等農業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路徑探析[J].高教學刊,2023,9(S2):136-140.
[13] 韓芳.農業院校研究生培養中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的探索與實踐:以農村社會工作為例[J].大學教育,2022(8):35-38.
[14] 周蕓蕓,金晨鐘,劉秀,等.新農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在農學類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8):278-279,282.
[15] 張歡,魏學軍,陳凱.淺析農業碩士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3(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