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以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通過對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聯動式育人機制、“多元體系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基于“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內/外部支撐體系3個方面的探討,構建“一中心、二融合、六支撐”的食品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為推動新工科形勢下高等工程人才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食品;卓越工程人才;學生;交叉融合;支撐體系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3-027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Food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with “One Center, Two Integration, and Six Supports”
WU Na, XU Ming-sheng, WANG Wen-jun et al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ajor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hich mainly focus on the linkag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multi-system cross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the internal/external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s oriented”, to build a “One center, Two integration, Six supports” food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talent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situation.
Key words Food;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Student;Cross-integration;Support system
基金項目 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一般項目(JXJG-22-3-23);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項目(JXJG-21-3-2)。
作者簡介 吳娜(1991—),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博士,從事畜產品加工與貯藏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從事畜產品加工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05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我國食品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增長最快、最具朝氣的第一大產業,擔當著我國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經濟大國轉變的歷史使命[1]。2018年《中國食品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已達到40 793家,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已經達到8.1萬億元,已成為我國制造業中的第一大產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能為國家輸送大量食品專業技術人才,覆蓋食品生產、流通、經營管理、進出口、檢驗檢疫、質量和衛生監督、教育研究等方面,對食品工業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至關重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和塑造一批工程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卓越工程人才是工程培養教育面臨的全新挑戰。筆者以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探討了“一中心、二融合、六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
1 人才培養模式
為培養造就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工程能力卓越,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食品卓越工程人才,圍繞江西農業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注重素質、提高能力’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優秀品德、現代視野、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發展目標,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實踐思路(圖1):①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聯動式工程人才育人機制,培養人格健全、專業知識扎實、創新實踐能力突出、國際視野寬廣的食品卓越工程人才;②基于校企合作和跨學科培養,以貫徹“聯合技術攻關、合作教學改革、共建共享平臺和共育共享人才”理念為核心,形成產教深度融合、工/農/文跨界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③建立基于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內/外部支撐體系,包括課程體系、教材建設、師資培養、實踐平臺建設、創新創業、質量保障體系。
2 “以學生為中心”的聯動式工程人才育人機制的建立
“以學生為中心”的聯動式工程人才育人即把學生放在中心地位,通過課堂教學、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考核評估、學習效果評價、崗位勝任能力等教育方式及評價手段,多角度實現工程人才的培養,其總體上可概括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和“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中心”。
2.1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是聯動式育人的前提
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前提,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識學生在認知水平、性格和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注重學生個體的學習成長過程,并根據其自身職業規劃,選擇不同的培養模塊[2]。如在專業培養體系的設置上,可以摒棄傳統的“孤島式”知識培養體系,采用“融合式”行業培養體系,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到知識轉化為能力和素質的轉變。
傳統的“孤島式”知識培養一般是按照學科分類形式進行課程體系的分解,如12節課為英語課,34節課為數學課,56節課為專業類課程,78節課為思政類課程,這樣設置課程,學生難以把這些零散的知識有效地串聯起來進行轉化。而“融合式”行業培養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科分類及其學科知識架構、能力構成、素養形成等要求,采用行業問題為導向的培養模式[3]。如學生在大學一年級、二年級的課程學習中主要以基礎課為主,而在三年級學習開始前,可制訂職業規劃,并選擇今后發展方向,針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可選擇考研、出國深造、就業,而每個發展方向都可設置畜產品加工、果蔬加工、糧油加工、水產品加工、發酵等學習模板,供學生進行選課。如針對畜產品加工模塊的學習,可采用特定幾種傳統畜產品的加工,其中包括畜產品原料的基本特性、加工工藝流程、加工環節設備選型、加工工廠設計及其中涉及的職業道德和工程素養等,通過課程設置把某一模塊的食品加工知識有效融合和串聯起來,以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及以今后職業發展為導向的培養。
2.2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是聯動式育人的基礎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即教師應明確學生是教學活動中學習的主人及發展的主體,而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作為引導者,應在了解學生主體性和客觀差異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保證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啟發性原則,并同時激勵創新性原則。同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和自由探索能力。
例如,在畜產品加工學課程教學環節,可通過問題導入式或內容聯想等方式設計教學活動,如課程開始前對學生進行提問(舉例:乳品加工課程中提問,酸奶放置一段時間為何為出水,是不是壞了?為什么有的人喝牛奶會上吐下瀉?),讓學生帶著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去學習接下來的知識,通過有效啟發和引導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從實踐出發,根據專業及所學知識,掌握學習課程所需要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師在課程內容設計中,可針對不同專業需要達成的課程目標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情境設定,在該環節中將學生快速引入課堂學習中。課堂情境的設置要注重專業知識點相關社會熱點問題、當地的具體熱點問題或學生們身邊感興趣的問題等,使學生能夠深入快速地融入課堂。與此同時,教師也可在課程討論環節鼓勵學生提出疑問,提高學生認知力和自信力,從而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育人目的。
2.3 “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是聯動式育人的目的
學生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專業培養,是否達成畢業要求以及是否達成專業培養目標,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及專業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而課程體系設置、教師教授方式、學生學習能力等都是其重要影響因素[4]。
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遵循畢業生跟蹤反饋及持續改進的原則,建立在已畢業1~5年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反饋意見上進行調整,滿足學生就業后對專業課程知識的需求。學生學習能力及教師教授方式即是建立在學生文化、能力的差異性基礎上,教師對課程設計進行調整,從而使不同水平學生都能公平地獲取相同的知識。教師可在課程設計環節設置合適的考核機制,用于考核課程全過程的學習效果,考核內容可從課上到課下,而課程成績的評定可多看重過程學習,少看重結果[5]。例如,學生對于課程最終的學習效果可通過課程積分制來反饋,充分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度。課程積分制采用動態積分方式,需在兼顧學生課內外學習情況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表現進行評分,這種方式可以使得學生在整個學期都要有好的表現,起到了督促學生積極和主動學習的目的,同時也可以綜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3 “多元體系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人才。而現如今就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企業求才難”以及與其相悖的“畢業生就業難”,而這也恰恰凸顯了傳統工程教育的弊端。傳統的工程教育過于注重專業化,以至于培養出的人才知識面狹窄且適應面單一,難以將知識靈活運用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從而難以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及工程實踐化發展要求[6]。除此之外,在以高新技術為主要發展對象的新經濟時代,單一的學科或領域難以支撐某一行業的發展,因此僅局限于某一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國家一流專業建設、新工科以及工程認證教育工作的驅動下,建立了一套“多元體系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7],從而培養適合當今經濟時代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岸嘣w系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工、農、文跨界融合教學模式和產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的建立(圖2)。
3.1 “工/農/文跨界融合”育人模式的構建
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貫徹“面向工程、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應用”的培養方針,遵循工程型人才集成與創新特征,以創新能力和綜合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建立了以食品為主,理工農結合、文理滲透、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食品學科及專業體系[8],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3.1.1 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平臺基礎為主線,多學科交叉學習模式的探索。突破傳統食品學科專業體系的固有思維,在融合食品專業基礎知識、人文社科類學科知識(體現職業道德、創新意識等)、農學學科知識(關聯食品原料種植、營養調控等)、工學學科知識(關聯食品原料養殖、營養調控、食品類機械設計等)、管理學(終產品的運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戰略等)等學科在各類教學活動中,同時融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延伸跨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創建了以“設計構思→食品開發→食品生產→運營管理”為主線、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習模式,該模式作為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載體,強調知識、能力和素質與專業學習的關聯程度,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生態。例如,以畜產加工為例,在學習了畜產原料基礎知識、加工方法的基礎上(食品專業類課程、工/農學類課程),融入畜產品加工現狀、國內外研究進展,從而制訂某一種畜產原料的加工計劃(人文社科類課程、食品專業類課程),探討畜產原料加工過程中的原料選擇、加工工藝、加工中需要用的設備選型、加工工廠選址及規劃(食品專業類課程)以及最終產品用于市場的安全評估和營銷手段(人文社科類課程、市場營銷類課程)等。在該學習流程中,可將各學科類知識融入其中,提高學生對食品專業基礎知識及交叉學科知識的運用能力。
3.1.2 復合交叉型課程體系的構建。在多學科交叉學習模式的引導下,遵循反向設計原則,以學生為中心,致力于發展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體系設置強調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控制課程培養總學時,增加選修課比例,通識教育延伸到高年級學生,專業教育提前到低年級學生,大力推行素質拓展教育,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加強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注重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課程教學與專業實踐;通過教學內容緊扣科技發展前沿,科研成果轉化教學內容,科研平臺連通教學環節等途徑,以科技創新反哺教育教學,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3.2 “產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的構建
高校人才最終是走向社會、服務社會,而針對校企協同機制弱及企業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充分融合教育供給和產業需求,激發產教融合的內生動力,建立了“產教深度融合”的工程人才育人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3.2.1 校內/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為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積極進行“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大對外合作,加強與校內外食品科研單位、企業的合作和聯系,在著力建好校內實習基地——三康食品廠的基礎上,又建立江西洪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西陽光乳業集團有限公司、南昌雙匯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個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在實習基地的認識實習,學生了解食品工程的單元操作和相關產品工藝過程,具有一定認識與分析食品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通過在實習基地的生產實習,學生進一步認識與分析食品領域復雜工程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并撰寫調查分析報告;通過在實習基地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學生可綜合分析復雜的食品工程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可集成食品工程單元過程進行工藝流程設計與優化,并針對具體研究對象,進行工廠設計、計算經濟效益,將工程管理與經濟決策方法應用于食品開發、工藝設計和食品生產等食品廠的實際運作過程。因此,通過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的建立,可為卓越人才的培養質量提供了資源保障和多角度路徑。
3.2.2 “共享”育人團隊的建立。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實現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核心問題,也是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要素[9]。為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建立了跨學科專業、跨校企的教學育人團隊,分別從大中型企業聘請在食品企業從事研發、生產管理、食品檢測、食品安全控制、人力資源管理等工作的專家,作為本科生實習實訓、授課、畢業論文(設計)等的指導教師,構建了一支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有力地補充了專業師資隊伍,以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增強了辦學實力。兼職教師主要承擔針對性的教學任務,能夠發揮其行業背景優勢,為工程教育高質量實施奠定基礎。同時,還承擔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環節的指導工作,并參與畢業設計的答辯環節。除此之外,堅持以人為本,鼓勵青年教師走出學校、走進企業,在企業工程技術崗位進行鍛煉,促進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通過拓展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校企”共享育人團隊,推動教師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環節、企業工程師參與人才培養環節,培養綜合素質高、服務面廣的復合交叉型食品工程人才。
4 基于“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內/外部支撐體系的構建
建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聯動式育人機制上,運用“工/農/文跨界融合”和“產教深度融合”模式,專業為實現對食品卓越工程人才的培養,需建立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支撐體系,該支撐體系需能涵蓋學生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達成畢業要求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程體系、教材建設、師資培養、實踐平臺建設、創新創業和質量保證體系。
4.1 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保障人才35498486ccd4672b59fa04330e0ff353培養模式的持續改進
建立在學校文件基礎上,學院強調教學質量管理的全員性、全程性、全方位性和全要素性,院級、專業、班級3個層面的教學質量管理運行機制,構建了“全過程跟蹤式”質量監控體系,即圍繞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以達成畢業要求為前提,確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的2個主要監控主體,教學單位、院級教學督導委員會、教師、學生為主要監控對象,重點把握“入學教育”“課堂教學”“實習實訓”“考試考核”“畢業答辯”5個關鍵環節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3個層面的貢獻,建立一個基于人才培養目標、涵蓋各主要教學環節,從質量標準確立、信息收集與分析評價再到信息反饋調控、約束激勵的“全過程跟蹤式”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同時,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包括用人單位、行業組織等進行定期跟蹤調查,以實現培養方案的持續改進[10]。
4.2 強化課程建設“三要素”,提高教學質量
課程建設中3個必備要素是完善的課程體系、高質量教學團隊及優質的教學資源。首先,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可促進工/農/文跨界融合。通過修讀人文社科類通識教育和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可獲得足夠的公共基礎知識與技能,為專業課程提供支撐;通過修讀專業類課程、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類課程可以獲得相關的理論與實習實踐的知識與場所;必修課程可保障理論知識的掌握,選修課程可以體現多樣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模式;理論和實驗課程可保障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實踐和實習環節可以保障相關技能的掌握和應用。這幾類課程的先行后續以及知識點的融合是課程體系建設的重點,是保證工/農/文跨界融合教育模式建立的前提。其次,強化師資培養,建立高質量教學團隊,是保證高質量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江西農業大學重視師資引進與培養的質量與結構,學校出臺相關配套文件,引進高層次人才,鼓勵教師國內外進修訪學,支持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通過以老帶新、工程實踐、觀摩教學、企業掛職等多種途徑,提高其專業發展,有效地支持了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在此基礎上,引起企業人才作為校外指導教師,促進產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的開展,形成一套高質量教學團隊培養模式。最后,優質的教學資源,是保障教學活動的底線,包括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及教學改革等。該專業一直堅持教學和科研并重的原則,教師積極參加科研工作,主動將科研成果滲透到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科發展趨勢及時調整講課內容,以科研促進教學,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做到教學和科研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從而提升本科教學內容質量?,F有教師近3年主編或參編教材9本,建有省級線上線下精品課程 3門,獲批教改課題,教學成果獎20余項以及發表教改論文10余篇。
4.3 建設實踐教學平臺,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建設對工科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和成效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該專業建設有用于本科專業實驗教學的江西省農產品貯藏加工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用于教學實踐與工程實習的實訓基地(三康食品廠/糧油加工實訓基地),用于學生畢業設計(論文)和科研訓練的江西省天然產物與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和江西省農產品加工與安全控制工程實驗室,新建設了“虛擬仿真實驗室”和“食品感官評價實驗室”。為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該專業積極與企業合作,建立了多個校外實踐基地,以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為卓越人才的培養質量提供資源保障。
4.4 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高學生創新實踐工程能力
該專業開設了理論課程《創新創業基礎》和實踐課程《創新創業與第二課堂實踐》,從新生進校后,即采用導師制對學生進行培養,在培養過程中,學生充當“科研小助手”,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即進入導師實驗室,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除課內實踐教學環節創新教育外,結合縱向、橫向項目,通過各類科技競賽、創意與創業設計大賽、產學研項目實施等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專業創新能力等大大加強。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或社會實踐。以校內外實驗和實訓基地構建創意-創新-創業平臺,積極舉辦各類比賽,如伴手禮設計比賽、食品感官評價大賽、四特酒品酒大賽等創新比賽。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和“創青春”“全國食品工程虛擬仿真大賽”等各類創新創業大賽。
5 結語
為培養創新能力強、工程能力卓越,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食品卓越工程人才,重點圍繞“一中心、二融合、六支撐”基本原則,通過對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聯動式育人機制、“多元體系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基于“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內/外部支撐體系3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重點探討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聯動式育人模式、“工/農/文跨界融合”教育模式、“產教深度融合”教育模式及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培養、實踐平臺建設、創新創業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使學生在創新能力及工程能力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但這與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食品卓越工程人才相比,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因此,要在以上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基礎上繼續探索新的方法,不斷提升,真正培養出具備優秀品德、現代視野、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食品卓越工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娟,陸安靜.食品工業數字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23(7):16-19.
[2] 徐瑾劼,申昕.重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評價生態:基于教育評價智能化發展的全球觀察[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3):40-46.
[3] 黃根哲,伊向超,劉剛,等.西交利物浦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20(34):339-341.
[4] 李文雪,何汶靜,杜凡宇,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探索與實施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20):57-59.
[5] 楊波.“以學生為中心”視角下本科教學質量提升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6):286-287.
[6] 王干,薛懷國,刁國旺.“大工程領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揚州大學化學工程領域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71-74.
[7] 王麗芳,滿達虎,張德勤,等.多學科交叉融合“T型模式”培養卓越工程人才探索與實踐[J].輕工科技,2019,35(7):167-168.
[8] 劉寶磊.產教融合新工科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20(18):115-116,143.
[9] 高曉燕.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雙師雙能型"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4):125-128.
[10] 馮郭萌.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華章,2024(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