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針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微觀政策環境,設計了包括評價機制、使用機制、培訓機制等6個維度27個細分指標的調查問卷,分析了影響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微觀環境制約因素、成因及優化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政策環境的路徑;并在此基礎上,從政府、工作單位及人才自身層面提出了優化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外部政策環境的建議。
關鍵詞 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制約因素;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3-0249-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ternal Constraint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Growth of Young Agricultural S&T Talents—Based on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uangxi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LIU Pei-jun, WANG T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Aiming at the micro policy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his papaer designs a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6 dimensions such as evaluation mechanism, use mechanism, training mechanism and 27 subdivision indexes,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young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growth micro-environment, causes and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young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growth policy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optimizing the external policy environment of talent growth from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work units and talents.
Key words Young agricultural S&T talents;Growing environment;External constraints;Policy suggestions
基金項目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20FGL038)。
作者簡介 劉培軍(1980—),男,湖北洪湖人,副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1],“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2],“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3]。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資源和最寶貴財富??茖W發展、人才先行;人才發展,政策先行。只有制定科學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讓各類人才匯聚一方、才盡其能、才盡其用、各得其所。因此,探討如何通過改善政策環境來精準地滿足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發展需要,促進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發展,激勵其進一步釋放創新創業活力,是當前人才工作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亟待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實施的有效保障。
1 相關文獻綜述
隨著國家對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對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狀況的相關研究也在不斷豐富,不同學者對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狀況的研究有不同視角,但大體從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層面進行探索。宏觀層面的探究,主要從國際和國家視角探討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事業環境、文化環境等,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為主。如:芮紹煒等[4]通過梳理美國、德國、日本在打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環境方面的重要政策舉措和實踐做法,提出了對我國優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環境的借鑒與啟示。李強等[5]通過梳理世界主要創新國家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經驗做法和我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就如何長期穩定支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提出了對策建議。周建中等[6]從西方國家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與支持的角度,提出了新時期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與環境建設對策。王思霓[7]通過對我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歷史演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的剖析,提出了進一步優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中觀層面的探究,主要對特定行業領域和特定青年群體科技人才成長支持政策進行研究,研究方法多以定量為主。如:瞿群臻等[8]以海洋領域科技人才為例,基于邏輯增長模型構建了科技人才發展能力模型,并利用模型分析了影響科技人才成長的關鍵因素,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王佳勻等[9]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資助者為例,通過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典型特征的定量分析,挖掘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甘水玲等[10]基于對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453名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環境相關影響因素的聚類分析和方差分析,剖析了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環境存在的問題和需求,提出了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政策建議。微觀宏面的探究,主要對青年科技人才所處單位機制環境和工作環境等的研究,研究方法多以定量和定性結合為主。如:繳旭等[11]對中國農科院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人際環境、工作環境和機制環境進行了研究分析,并從培育體系、人才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優化人才成長外部環境的建議。姚新武等[12]對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外部環境研究,提出要注重對青年科技人才思想引領和拓寬職業成長通道等建議。
在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狀況的研究方面,魏琦[13]從人際環境、工作環境和機制環境等3個維度分析了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的制約因素,并提出優化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政策建議。王仕龍[14]從青年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規模、質量、發展形勢等維度,從國家和農業科研機構層面提出了未來農業人才培養發展思路。于大偉[15]從影響農業科研單位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主要因素出發,提出了加強青年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寧云等[16]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分析了我國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和面臨的困境,從改進培養方式、開展專項支持、加強人才激勵等方面提出了加強青年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崔麗賢等[17]針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多維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稀缺等問題,提出了以項目凝聚帶動人才培養和優化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競爭機制等對策。
綜上,已有關于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的研究多從農業產業政策、農業科技人才配置等中宏觀層面進行探究,較少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所處單位人際環境、工作環境、機制環境等微觀成長環境進行研究,而對青年科技人才而言,更應該重視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成長空間,也就更應該重視對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微觀政策環境的研究;且現有成果少見對西部省份涉農單位的實證研究;因此,對西部省域涉農單位青年農業人才成長微觀政策環境研究還有較多空間。
2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該研究結合文獻資料,以廣西特定涉農單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微觀政策環境為研究對象,利用實證方法分析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成長發展過程中切身感受的微觀政策機制的滿意度以及各政策機制對整個微觀政策環境影響力,并尋求優化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政策環境的路徑。
2.1 問卷設計與問卷調查
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微觀政策環境主要是指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所處單位組織層面的環境,包括人才政策、福利待遇、激勵政策、工作條件及其組織文化等。結合已有相關研究文獻,特別是根據繳旭等[11]、魏琦[13]等研究者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微觀政策的內涵要素分析,該研究將“微觀政策環境”分為寬容機制、評價機制、使用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誠信機制和保障機制等6個維度,并根據這6個維度的內涵來設定二級指標,最終選定27個指標來構建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微觀政策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
在問卷調查設計方面,按照4個條件進行研究對象的甄別:45周歲以下、一般應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一般應為農業科研團隊固定成員、應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過省部級以上課題、發表過SCI論文或獲過省部級以上獎勵)。對廣西區內3所涉農科研單位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96份,得到有效正式分析問卷279份,問卷有效率為70.45%。調查對象中,男性占70.25%,女生占29.75%;碩士學歷占39.07%,博士學歷占42.29%;中級職稱占38.35%,副高級職稱占30.47%,正高級職稱占19.00%。
2.2 研究方法
為分析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外部因素,該研究主要采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頻數統計分析,同時用Amos軟件構建和完善“成長環境滿意度提升路徑分析模型”,對成長環境滿意度提升路徑進行分析,路徑系數越大,影響力越大。
3 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微觀政策環境分析
根據調研數據,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微觀政策環境的總體滿意度不是太高,僅為34.64%;不同成長階段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成長政策的需求側重點不同;青年農業人才成長的微觀政策環境中還存在諸多堵點,有待進一步優化完善。
3.1 對寬容機制及其要素的滿意度
寬容的環境是創新的沃土,創新氛圍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基礎條件。調查對象中,67.64%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的寬容機制表示“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在尊重創新方面,78.1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認可本單位“鼓勵發現創新、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在容錯試錯方面,44.31%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單位或領導“寬容失敗、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表示滿意;在學術自由方面,58.4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員贊同本單位“允許不同的學術觀點自由討論,不以權威和地位壓人”;43.32%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認可單位和團隊領導“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工作,能夠包容青年人才的個性與缺點”;在制度保障方面,48.36%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贊同本單位“學術風氣良好,學術不端行為較少發生”。
3.2 對激勵機制及其要素的滿意度
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能促進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調查對象中,57.49%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的激勵機制表示“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在績效獎勵方面,62.2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以實績和貢獻為依據,分配績效獎勵工資”表示認可;在榮譽獎勵方面,59.26%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對突出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及時授予獎勵”表示認可;在職務晉升方面,33.51%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通暢的職業發展(職稱、碩博導資格等)”表示認可;在人才舉薦方面,25.64%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有較多機會被推薦到大型學術會議上做學術報告”表示認可;在挑戰性工作承擔方面,20.48%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給機會承擔一些探索性、挑戰性、重要性科研項目”表示認可。
3.3 對使用機制及其要素的滿意度
使用機制是促使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使用過程中給予青年科技人才幫扶和參與重大項目鍛煉機會,對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幫助作用較大。調查對象中,僅有28.47%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的使用機制表示“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在時間保障方面,僅有31.8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擁有充足的科研工作時間”表示認可;在項目鍛煉方面,僅有19.1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獨立承擔重要科研項目研究工作”表示滿意;在早期扶持方面,僅有38.52%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處于起步階段青年科技人才,給予資助扶持”表示滿意;在角色定位方面,僅有26.71%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在團隊中有明確的研究方向與任務分工”表示認可。在崗位鍛煉方面,48.3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有機會在所在單位或團隊擔任重要專業技術崗位,承接較重責任”表示滿意。
3.4 對評價機制及其要素的滿意度
評價機制是引領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風向標”,是激發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創新活力有效舉措。調查對象中,僅有36.89%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的評價機制表示“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在評價周期方面,僅有35.2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有適度的考核評價頻次”表示滿意;在評價程序方面,僅有25.26%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有公正、公正的評價程序”表示滿意;在評價指標方面,僅有32.1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表示滿意;在評價導向方面,僅有38.62%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以工作業績與實際貢獻為導向,打破論資排輩,保障優秀科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表示滿意。
3.5 對培訓機制及其要素的滿意度
培訓機制是對青年科技人才開展的以改善知識結構、深化專業理論、拓展科研思路等為目的知識技能專題培訓、業務實踐培訓、生涯規劃培訓等。調查對象中,僅有34.59%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的培訓機制表示“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且研究中發現不同年齡和職稱階段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培訓需求側重點不同。在知識技能專題培訓方面,僅有36.82%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有較多機會參加以迅速提高某種技能或普及某方向知識為主要目的專題培訓”表示滿意;在生涯培訓方面,僅有30.18%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有“開展科研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培訓指導”表示滿意;在專業進修培訓方面,僅有22.52%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有較多機會到國內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專業進修”表示滿意;在合作研究培訓方面,僅有21.95%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有與本學科、本專業國內外知名大學或機構開展項目合作機會”表示認可;在業務實踐培訓方面,僅有28.52%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選派青年人員到一線實踐培訓鍛煉,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表示滿意。
3.6 對保障機制及其要素的滿意度
保障機制是支持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沉下心來、專注科研、潛心研究的外在保障。調查對象中,僅有27.93%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本單位的保障機制表示“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在工資報酬方面,僅有32.86%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有合理的薪酬體系”表示滿意;在子女就學方面,僅有20.86%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協助解決子女入學”表示滿意;在住房保障方面,僅有21.59%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提供政策性保障住房或周轉房”表示滿意。
4 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政策環境路徑優化
針對制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6個主要因素,通過繪出一個沒有路徑系數的路徑圖,表明變量間因果關系;采用卡方檢驗方法對滿意度路徑分析模式指標間的關系進行顯著性檢驗,建構了“成長政策環境滿意度提升路徑分析模型”。路徑系數代表該因素對上一級因素的影響力,路徑系數越大,影響力越大(圖1)。
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微觀成長政策環境的6個維度共27因子對成長政策環境的優化有著不同程度的正向影響。在各二級指標中,寬容機制(設為X1)對政策環境(設為Y)的影響力效應為0.094,評價機制為(設為X2)0.209,激勵機制為(設為X3)0.237,培訓機制為(設為X4)0.121,使用機制(設為X5)為0.183,保障機制為(設為X6)0.156,那么:Y=0.094X1+0.209X2+0.237X3+0.121X4+0.183X5+0.156X6。同時可知,在6個機制環境中,對政策環境影響力大小的順序是:激勵機制>評價機制>使用機制>保障機制>培訓機制>寬容機制。
如圖1所示,在寬容機制的各影響因素中,容錯氛圍、學術自由、寬容失敗、制度保障和尊重創新對寬容機制的影響力分別是0.114、0.217、0.235、0.122和0.312,影響力最大的是尊重創新,其次是寬容失敗、學術自由、制度保障和容錯氛圍。在評價機制的各影響因素中,評價導向的影響力是0.183,評價指標的影響力是0.332,評價周期的影響力是0.214,評價程序的影響力是0.271。其中,評價指標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評價程序、評價周期和評價導向。在激勵機制的各影響因素中,人才舉薦的影響力是0.114,挑戰性工作的影響力是0.142,職務晉升的影響力是0.226,績效獎勵的影響力是0.317,榮譽獎勵的影響力是0.201。其中,績效獎勵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職務晉升、榮譽獎勵、挑戰性工作、人才舉薦。在培訓機制的各因素影響力中,知識技能專題培訓的影響力是0.089,業務實踐培訓的影響力是0.245,生涯規劃培訓的影響力是0.207,合作研究培訓的影響力0.303,專業進修培訓的影響力是0.156。其中,合作研究培訓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業務實踐培訓、生涯規劃培訓、專業進修培訓、知識技能專題培訓。在使用機制的各因素影響力中,時間保障的影響力是0.321,崗位鍛煉的影響力是0.143,項目鍛煉的影響力是0.107,早期扶持的影響力是0.235,角色定位的影響力是0.194。在各因素中,時間保障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早期扶持、角色定位、崗位鍛煉、項目鍛煉。在保障機制的各因素影響力中,工資報酬的影響力是0.427,子女就學的影響力是0.231,住房保障的影響力是0.342。在各因素中,工資報酬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住房保障和子女就學。
5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5.1 研究結論
青年農業科技人才作為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三農”事業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農業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調查顯示,一是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所處的微觀政策環境整體滿意度不高。二是雖對本單位所處微觀政策環境中的創新氛圍與寬容環境、激勵機制大都表示認可,但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的使用機制、評價機制、培訓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認可度還不高。三是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微觀政策影響大小的依次順序是:激勵機制、評價機制、使用機制、保障機制、培訓機制和寬容機制。四是在具體的影響因素中,尊重創新、評價指標、績效獎勵、合作研究訓練、時間保障、工資報酬和住房保障是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微觀政策環境影響較大的因素。對于為什么是這些因素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影響較大,通過與青年農業科技人才交流,發現主要原因是:一是認為農業領域重大科研成果的產出需長期積累,且農業領域科研工作的季節性強、生產周期長,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實踐經驗缺乏再加成果積累少,較少能參與到重大項目的核心中去,主要從事一些輔助性工作,希望對他們的工作給予更多的信任與尊重,更大力度支持他們“挑大梁、當主角”;二是認為不同成長階段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需求不同,關注點也不盡相同,當前評價考核標準過于統一,強調SCI論文、重大項目和成果等,對不同類型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分類評價以及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不盡合理,評價導向還不能完全體現工作業績與實際貢獻;三是認為科研工作時間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參與很多與科研無關的任務;四是認為赴海內外知名機構進行專業進修、學術研討、合作研究的機會還較少;五是認為涉農科研機構待遇普遍較低,績效獎勵與實際貢獻匹配度不高;工資待遇、住房和子女入學等問題還阻礙和分散著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專注科研、潛心研究。
5.2 對策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力量。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涉農科研機構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發展工作。根據該研究及與青年農業科技人才交流中發現的問題,從行政管理部門、用人單位及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自身3個層面提出對策建議。
(1)相關管理部門要充分利用激勵和評價機制在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中的導向與影響力,一是建議建立多層次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支持計劃;給予農業科研人員穩定的經費支持。二是建議從政策上完善突出服務“三農”主責主業和業績貢獻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評價,細分建立基礎研究型、科技開發與推廣型、農業科技輔導服務型等不同類型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的分類評價,探索低頻次、長周期的考核機制和建立同行評價的責任機制。三是建議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建構因農業科研受環境、氣候、季節和作物品種等多種因素影響科研失敗的寬容機制環境和營造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生態。
(2)用人單位是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工作生活的重要場所,是評價機制、使用機制、激勵機制等微觀政策具體操作實施的一線單位,針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對使用、評價、培訓及保障等機制環境認可度不高的現狀,尤其要注重對這方面微觀政策環境改善。一是建議建立人才分段培養體系,滿足不同階段差異需求。暢通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通道,面向不同需求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開展針對性培訓。二是建議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要根據農業科研特性和青年人才成長規律,適當延長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評價周期,簡化評價程序、淡化年度考核、強化長聘期考核,鼓勵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持續開展科學研究和長期積累。三是建議要拓寬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空間,科技資源配置要向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傾斜。在研究生招生、科研項目經費、實驗用房分配、主持重大項目、參加重要活動、推優評獎、職務職稱晉升等方面向優秀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傾斜。四是建議進一步改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待遇和條件保障。努力保障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直接從事科研工作的時間;完善與簡化科研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縮減一線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參與行政事務和其他事務性工作時間;提高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水平,改善住房等條件,提供較充足的科研經費保障。
(3)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是自身成長成才的主體,既要厚植“三農”情懷,又要有勤奮肯干、主動作為的精神面貌。一是要強化節約科研時間的意識。要采取可行性措施減少與科研無關的活動,比如減少學術會議的次數,強調學術會議精品化,限定參加社會兼職或活動數量,加強自律壓縮非科研時間,保障科研工作時間。二是要主動加強、拓寬與國內外高水平農業科研機構合作,通過聯合發表高水平論文,申報聯合科研課題,提升對外交流合作及自身科研水平。三是要甘于坐冷板凳,守得住“清貧”。農業科研工作具有周期長、不確定性多、成果轉化公益強等特點,學農就要愛農強農;同時,農業青年科技人才要關注待遇,但不能被待遇裹挾而忽視自身的成長發展,更不能因為待遇只關注做一些“短平快”很難產生重大影響,很難將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邢久強.青年人才工作是關乎全局和長遠的大事[N].光明日報,2022-06-29(11).
[2] 丁雅誦.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業(深聚焦)[N].人民日報,2021-12-12(05).
[3] 王丕君.人才強國的根本遵循[N].學習時報,2021-10-25(001).
[4] 芮紹煒,劉倩鈴.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環境的國別比較與啟示[J].中國科技人才,2022(3):40-49.
[5] 李強,王曉嬌,段黎萍.國內外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政策比較及相關啟示[J].中國科技人才,2021(2):23-30.
[6] 周建中,徐芳.打造新時期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與環境[J].中國科技人才,2021(2):1-7.
[7] 王思霓.中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歷史演進、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青年研究,2022(3):37-43.
[8] 瞿群臻,王嘉吉,唐夢雪,等.基于邏輯增長模型的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海洋領域科技人才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2):157-164.
[9] 王佳勻,于璇,汪雪鋒,等.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典型特征分析:以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資助者為例[J].中國科學基金,2021,35(2):290-297.
[10] 甘水玲,何西亮,王倩倩.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環境評價:基于對上海市453名青年科技人才的調查[J].人才資源開發,2021(3):11-14.
[11] 繳旭,豆鵬,趙臻,等.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外部環境制約因素分析: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展望,2017,13(6):59-64.
[12] 姚新武,桂興華,于曉方,等.能源化工領域國有企業科研單位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實踐[J].當代化工,2019,48(2):380-383.
[13] 魏琦.青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優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14] 王仕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展望[J].農業展望,2018,14(3):65-68.
[15] 于大偉.農業科研單位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及對策思考:以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例[J].理論觀察,2019(12):89-91.
[16] 寧云,劉博,郭建英.當前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4):76-79.
[17] 崔麗賢,岳增良,韓寶文,等.農業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1,40(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