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南京市建鄴區完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制度,持續深化河湖長制改革,針對水源污染風險交織、河湖生態系統失衡、圩區防汛承壓負重等問題,打造“健康之河”“生態之河”“安瀾之河”“智慧之河”,探索出了一條河湖長制管理的新路徑。
治水興水面臨的難題
南京市建鄴區屬長江漫灘地貌單元,由沿江洲地和江心洲兩部分組成,轄區水網密布、河道縱橫,由于地勢低平缺少落差,河道流動性低,且地處圩區,治水興水困難重重。
水源污染風險交織。建鄴區地處長江下游,地質松軟易沉降,存在雨污水管網錯位坍塌、雨污水混流風險。轄區位于城市污水管網末端,污水系統長期高位運行,汛期可能漫溢流入河道造成水質波動。此外,轄區新舊城區融合,既有大量小餐飲企業集聚,還有大量建筑工地分布,違規排放會導致突發性污染風險。
圩區防汛承壓負重。轄區地處圩區,地勢低洼難以及時自排,建成區18個雨水主力外排泵站中,2個未達20年一遇標準。此外,江心洲是長江下游沖積沙洲,四面環水,常年經受“外汛內澇”雙重考驗,歷來是全市防汛重點難點。
河湖治理任重道遠。全區84條河湖和小微水體,大部分為硬質化河道,無法生長沉水植物,底棲動物缺乏食物供給,生物群落多樣性降低,影響了水質自調節能力。臨河岸坡周邊地面硬化率高,雨水未經過濾直接入河。防汛排澇、河湖管理、水資源管理、城市供排水等方面監測設備覆蓋不夠,部分應用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缺乏深度分析能力,對決策調度支撐不夠。
聚焦“四河”建設的建鄴實踐
近年來,建鄴區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全方位統籌,污水治理、生態保護、防洪防汛、智慧監管全維度推進,相關治水經驗作為河湖治理領域唯一案例入選“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被推薦為全國政協大會提案。
“控源截污”打造“健康之河”。試點探索基坑水處理技術。針對轄區建設工地多,基坑水超標排放污染問題,創新引入基坑水處理技術,并引導市場競爭形成成本優勢,累計推動70余家工地參與基坑水處理后達標排放,日均處理量最高達4萬噸,同步制定團體技術標準填補國內行業空白。組織系統化工程治理。全面實施河道清淤、岸坡海綿化改造、老舊片區雨污水管網清疏修繕等項目,有效消除雨污混接外源污染,根治藍藻水華內源污染,降低雨水徑流面源污染,獲評江蘇省建設領域最高質量獎“揚子杯”等獎項。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先后創建省級節水型單位25個、省級節水型學校4所,省級節水型企業2個;2022年高質量發展指標考核中,以萬元GDP水耗最低而排名全市第一;2023年獲評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返本歸元”打造“生態之河”。治理“斷頭河”,激發水體流動活力。摸排轄區河道暗涵內部結構走向,精準定位廢棄損壞暗涵,新建泵站、壓力管,連通“斷頭河”,恢復部分硬質駁岸自然形態,修筑分級疊水,擴大過流面積,增加水體流動性。河道水質透明度由38厘米至68厘米提升為109厘米至153厘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創新生態技術,還原河道自然基底。5條硬質岸坡河道試點“無土栽培”技術,4條典型河道試點“生態盆”技術,有效改善富營養化水體水質狀況。試點河道下游斷面溶解氧較上游增加6%,水中微生物和底棲動物明顯豐富。建設小微濕地,構建城市“生態之腎”。試點建設“愛情灣”小微濕地示范項目,通過營建空間異質、結構互通的干濕交替生境,實現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完整性。“基于生物完整性提升的底棲生境原位修復技術”,被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專家組評審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聯防共治”打造“安瀾之河”。構建“社會化防洪體系”。探索“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專業搶險、社會協同”社會化防汛模式,發揮江心洲建設企業多、專業力量強、機械設備足優勢,組建企業搶險隊巡堤護堤、加固消險和應急處置,經受住了2020年長江下關段10.39米的超歷史洪水考驗。創新“區域聯合防澇模式”。北部老舊小區多,物業力量弱,由區屬集團托底,組織機動力量隨時支援,屬地街道按需調配;中南部新建小區多,物業力量強,由屬地街道牽頭,整合鄰近物業,實現“一方積淹、多方救援”。完善“地下空間防汛”。充分汲取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教訓,全面摸清轄區354處地下設施基本情況,逐一整改應急預案缺失、積水標識不全、配電設備安裝高度不夠等問題。2022年6月24日,南京市遭遇歷史最大短時強降雨,轄區受淹小區中地下車庫積淹率遠低于主城區平均水平。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之河”。創新智慧監管。在餐飲業集中地區部署智能監測系統,通過AI模型分析行人姿態和容器特征,建立違規傾倒模型,實現自動識別報警、同步抓拍取證、直接在線派單、城管上門執法全閉環。發現查處了700余起違規傾倒行為。豐富智慧感知。在110個易溢流的窨井和截流設施安裝高精度智能液位傳感器,實時監測窨井水位高度,響應方式由“事后補救”向“事前預防”轉變。發現處置3000余起事件,響應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5分鐘。試點智慧處置。在全省率先引進“智能無人清潔船”,可精準自動導航、自主避障和智能識別處理異物。在全市率先使用“水面垃圾自動收集器”,重點部署在河段彎流易聚集垃圾的固定點位,自動收集處理浮油、藍藻、浮萍等漂浮物,每小時可實現100立方米水體富氧交換。
建鄴水治理的啟示
建鄴區水治理的實踐是江蘇治水工作的一個側影,相關經驗對提升全省水治理質量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參考性。
堅持標準先行。標準是一面“鏡子”,標準決定質量水平。無論是河湖治理,還是監管執法,都需要標準。制定標準將引導行業發展方向,甚至推動行業重新定位。建鄴區結合基層實際,明確細化了智慧監管和基坑水處理的相關流程和具體要求,取得了行之有效的試點經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地方標準,以標準化帶動提高水治理科學化、精細化、集約化和長效化管理水平,更好促進城市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堅持科技賦能。智慧水務既是破解水問題的重要科技支撐,也是水務科技創新亟須突破的關鍵領域。建鄴區聯合華為等頭部企業,從天空地一體化感知、“數字孿生”技術方面開展研究攻關,進一步貫通產學研用的水務科技創新鏈條,推動創新鏈、轉化鏈、產業鏈、應用鏈融合發展。以“智慧水務平臺”為底層框架,升級物聯網感知、無人機巡航、人工智能識別、大數據挖掘等模塊,完善排水智能監管、水質在線分析、防汛預警監測等功能,探索建立了“一圖統覽”“一網統管”的系統新形態。
堅持系統治理。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鮮明的特性。流域內自然要素、生態要素、經濟要素、社會要素、文化要素緊密關聯,共同構成復合大系統。必須立足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流域的系統性,統籌流域自然本底特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進一步深化“河湖長”“斷面長”機制,協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變“一家治”為“合力治”,變“分段治”為“全域治”,推動“河長制”轉向“河長治”。
(作者系南京市建鄴區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