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要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新質生產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的特征,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不僅將推動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也將對技能型勞動者的需求產生深遠的影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這一要求超越了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本需求,更加強調在創新、解決復雜問題、跨領域協作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傳統意義上的技能人才相比,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適應新科技、新能源、新產業以及數字經濟,能夠熟練掌握新型生產資料和新型生產工具的創新型、數字型、成長型、復合型、開放型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一
縱觀當前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還存在高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成長通道窄、評價鑒定難等短板。更好地培育高技能人才,要穩妥處理好幾個關系。
“長與短”的關系。從技師學院發展現狀來看,長板在注重產教融合、工學一體,強化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短板在生源質量不佳、學歷得不到解決、辦學保障水平不高、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不足等。因此,我們應揚長避短、深耕技能,積極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針對新質生產力對應的新產業、新業態,培養能夠熟練應用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此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確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助力學校解決好生源、學歷等急難愁盼問題。
“點與面”的關系。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要“謀定而后動”,防止“新質”內涵還沒厘清就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造成泡沫化,更不能千篇一律、搞一種模式。要考慮到專業之間的差別,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把傳統課堂和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實實在在地辦出特色,吸引更多人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助力大國工匠的培養。
“立與破”的關系。培育高技能人才,統籌專業建設是關鍵,要統籌推進傳統專業提升、新興專業壯大。專業發展方式不同、發展路徑相異,需要通盤考慮、先立后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要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告誡:“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此外,在新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不能脫離實際、急功近利,也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要先立后破、分類推進,針對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
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是全國第一所技師學院,擔負著為地方經濟社會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任。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學校多年來堅持改革創新,為技工教育發展作出了貢獻。
圍繞智能制造,提高全日制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緊扣常州“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的城市定位,著力推動建設“智能制造”“信息服務”“新能源”等6個二級學院,緊跟產業變革,動態調整專業,大力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能力,被省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搖籃獎”。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學生宋彪榮獲阿爾伯特大獎,成為我國目前唯一獲此殊榮的選手。
堅持育訓結合,增強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積極參與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面向企業職工和就業重點人群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年培訓人次達3.5萬。聯合行業、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等79家單位,組建技工教育集團,實現技工教育、職業培訓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截至2023年底,先后與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華威電子集團等134家企業合作開辦168個班次的培訓班。
深化產教融合,打造區域性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就業導向、強化能力,產教融合、工學一體,成為人社部首批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試點校。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占地面積86畝、建筑面積達8.8萬平方米的產教融合園,以“引企入校”的方式,把工廠建到校園里、課堂搬到車間去、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打造功能突出、資源共享的區域性技能公共實訓基地。
三
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內涵,我們將以“走前列、做示范”的擔當,通過改革與創新,與常州“國際化智造名城”建設同頻共振,與實施“532”發展戰略和打造“新能源之都”等發展重點同向而行,培育更多產業亟需、企業急盼的高技能人才。
錨定“高科技”產業,加強科教融匯,深度優化專業布局結構。咬定常州2025年產業規模超萬億元和加快打造代表江蘇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高地目標,著力加強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布局,建立健全新質生產力發展高技能人才需求監測與分析體系,形成動態調整專業的閉環。及時把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與時俱進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避免因循現有師資或辦學條件設置專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將發達國家技能人才標準本土化,提升技能人才的國際競爭力;開展校企協同攻關,加快成果轉化,在產業重點領域破解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等難題。
錨定“高質量”發展,深化產教融合,大力變革教育教學方式。以高科技為驅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中。發揮技工教育集團作用,實現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轉換為教學內容,實現“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對標產業發展前沿,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等,辦好“校中廠”“廠中校”,和產業鏈企業打通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鏈條,為產教融合園區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探索建立跨專業的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跨界視野和協同合作能力。建立學校、行業企業等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建立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評價考核體系。
錨定“高品質”培養,推動職普融通,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著力優化招生政策。在市級中招平臺上探索技師學院優質專業提前批次錄取工作,引導熱愛技能的學生更好地選擇適合的成長道路,為培養大國工匠打好基礎。積極探索與本科高校聯合開展七年貫通式培養“新工科”人才試點,開啟“本科+技師”規格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以學生為中心,探索與行業企業聯合開展職業精神塑造和安全生產意識培養,加強對考工定級的規范治理,加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組織開展職業體驗活動等,播撒成才種子。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