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大媒體要求拜登退選的聲浪中,假設中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施政重點也愈發受關注。有人說,特朗普“處于全面戰爭模式”,會優先打擊在美國內部的敵人,而由于“他將在國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支持”,人們會對他采取行動的迅速程度感到驚訝。
盡管“他想做”和“他能做到的”之間有很大不同,但顯然,相比8年前,他對各項內外政策都有更大膽的計劃,絕不像他在電視辯論中通過頻繁回避“陷阱式問題”試圖表現的那樣“人畜無害”;他的政策班底,雖說有“回歸里根”派和“修正主義”派之分,但總體上更加野心勃勃,其密集推出的政策可能會讓試圖叫停的左翼法官目瞪口呆。
如果用三個詞來概括他的施政方向,可以是“清洗”“扭轉”“施壓”。
“清洗”主要針對聯邦政府雇員和非法移民。特朗普早已清理了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安插了包括兒媳在內的精心挑選的領導人。他的下一步計劃,是改造聯邦政府,不光用MAGA信徒填充數千個政治任命的崗位,還要剝奪對特殊部門數萬公務員的職業保護,方便隨時炒掉其中的抗命者。所謂“深層政府的堡壘”—國務院、司法部和中情局,將是重點清洗對象,教育部則可能被整體廢除。
清退非法移民,更是一項涉及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人的敏感社會工程。特朗普將主要依靠預備役性質的各州國民警衛隊來執行圍捕和遣返行動(聯邦特工和地方警察輔助),必要的話也會動用軍隊的其他部分(他已承諾會從海外調兵來守衛美墨邊境)。他還將與各州合作“禁止城市露營”,無家可歸者將被圈入在廉價空地上搭建的配備了醫生和戒毒專家的“帳篷城”。他還將吊銷那些宣揚反美和反猶觀點的學生的簽證。
“扭轉”更多涉及已在美國執行多時的政策或法令,如撤銷拜登旨在促進多樣性和種族平等的行政命令,結束聯邦政府對電動汽車和風能的補貼政策,并嘗試以行政命令終止實行多年的“出生公民權”做法。他還考慮赦免所有被控襲擊國會大廈的“政治犯”,并取消美國國會在2000年授予中國的“最惠國”地位。
為了促進出口和制造業回歸,特朗普將對大多數外國商品加征約10%的關稅,甚至與其他國家協調以削弱美元匯率。為了降低通脹,他將鼓勵加大在公共土地上的石油鉆探,為化石能源生產商提供稅收減免,甚至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施壓”則集中在外交領域。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威脅退出北約,促使其他成員國增加了1000多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如今他在競選演講中繼續向盟國施壓,希望在就職前平息俄烏戰爭(他在辯論中勉強同意“不接受”俄羅斯保留占據的烏克蘭領土),并要求歐洲盟友償還美國重建軍火庫的費用。“如果歐洲不付錢,我們為什么要(向烏克蘭)付錢?他們受到的影響要大得多。我們之間有一片海洋。他們(與俄羅斯之間)沒有。”
至于以色列對哈馬斯的戰爭,拜登希望消滅哈馬斯,特朗普也間或表示支持,但他指責曾經的親密盟友內塔尼亞胡未能阻止去年10月7日的襲擊,并呼吁以色列“結束戰爭”,因為戰火已造成3萬多名加沙巴勒斯坦人死亡。這種“諍友”姿態,其實反映了特朗普試圖分化美國穆斯林選民的用意。雖說很難據此預測特朗普上臺后的中東政策,但交易型孤立主義可能是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傾向,哪怕共和黨內鷹派的反伊朗色彩濃厚,也不排除他會與伊朗新的改革派總統佩澤什基安做交易。
經過上述人事“清洗”、政策“扭轉”和對盟國“施壓”,美國形象勢必發生改變。雖然總統歷史學家大衛·布林克利認為,特朗普任期2.0可能意味著“我們民主的終結,以及一種新型威權總統秩序的誕生”,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核心選民相信特朗普會加強民主。
無論假設中他的施政結果對民主是好是壞,特朗普二次執政的4年,都會對這個國家未來幾代人產生重大影響,世界也將要面對新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