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價值”,一種當代特產的估值產品。它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潤物無聲的而非昭告天下的。你先從社交網絡,隨后漸漸在生活中感受到這個詞的無處不在,就像當年的“iPhone”手機,漸漸作為一種奇貨可居的產品滲透你的生活。可偶爾又覺得它像病毒,即便你無意擷取,也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忽然察覺到自己已被類似的流行概念深深感染,不可脫卸。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無疑是一個價值時代。一切皆可量化,可進行價值交換。容貌轉變為“顏值”,男女談婚論嫁,也要講價值條件。人類發明了一個詞語叫“婚戀市場”,不僅是婚姻,戀愛也要囊括進交易準則維系的市場中來。相親是先估值,再談感情,自由戀愛無外乎是二者順序反過來。而若是5nQNe6LsMIz14tH1X7e75FfZSeQoKJBI9T0GKYM45y8=還在戀愛階段,“提供情緒價值”則被當作與外貌、身高、工作、學歷等并列估值的單項。
什么時候“情緒”也能成為一種價值?答案是當它可以與其他具有同等價值的東西進行交換的時候。
那么便不難理解,能被人交換且主動使用的“價值”,不可能是哀愁、消極等負面的情緒,只可能是樂觀、友愛、和善、熱情等正面價值。人人都喜歡一個總是陽光積極的人做朋友、戀人、親人,如果在自身情緒低落時,對方仍然能以那種顛撲不破的、穩定的開朗樂觀來感染自己,其價值就更高。
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很擅長給予他人“情緒價值”,原因無外乎二:其一,他具有極其豐富且足以溢出的正面情緒儲備,隨時隨地贈人玫瑰; 其二,他將“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為了達成某種整體和諧或討好他人的目的,或者單純地作為一種技術上維護關系的手段,總之是為了一種功利主義利益最大化,不惜掩蓋個體真實的情感與情緒。
也有一種可能,是本能的同理心與共情能力強大。這樣的人,需要具有一顆充分強大的心。但經驗告訴我們,過于擅長替他人著想的人,未必是十分熱情和善良,甚至反而可能是由于過分的冷漠。沒人能走進他真正的內心,社交場合的游刃有余是他適應生存環境的一種手段。虛偽是一切包含了感情的關系的癌細胞,無一例外。而人與人的“感情”,又必然包含“情緒”。
在一段投入了真情實感的關系里,只要切實感受到了具體的人的感情,就不可能僅僅將情緒視為工具和貨幣。某種程度上,這是人獨有的局限性,脆弱,感性,而那些有能力為你提供充分情緒撫慰的人,或許也要求你提供同等的分量回報之。而人流動的喜怒哀樂又不可能完全徹底地彼此區分,就像一個結婚十年的家庭婦女對著心不在焉的丈夫抱怨:你不愛我了。或是反之丈夫對妻子抱怨:你真不會體諒人!
人類感情光譜里包含的沮喪、憤怒與冒犯等情緒,其實是能促進心理與關系健康的必要痛感。它們既構成了人與人相處的真實性,也能讓我們時刻保持自省。一旦缺乏了對自我和他人的覺察,人的感情便不再具有獨特性,不再能為我們的幸福生活提供任何具體的指導和戒律。從這個意義上看,沉迷情緒價值就像沉迷酒精,它讓人產生自己作為世界中心的錯覺。
而當人們用數據邏輯與經濟效應去評估與度量情緒,面臨的挑戰和隱患,往往也來自數據與計算。學者、教授汪民安就曾提出擔憂,AI會不會是從人類分化出去的科技高級進化分支?人類渴求的情緒價值,或可被AI精密準確地替代。如果有一天,情緒變成可替代與可消費的商品,那將是另一種層面的人類精神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