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發現,在商貿領域突然出現不少看似“反常”的現象。一些超市和大賣場突然火了,利潤不斷上漲,比以前還要好。我們要知道,現在是中國的經濟換擋期,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的動力還在繼續復蘇中。因此,商超領域一些企業的異軍突起,的確有點讓人好奇。
理解它們崛起的奧秘,我們必須要引入一個企業管理領域的學術概念—“限制進入定價”。用大白話理解就是:我(企業)定一個比較低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可以達到限制競爭對手進入我所在市場(超市等諸多充分競爭的行業)的目的。之后,我可以留在這個市場獨賺利潤。用更簡單的話則是:用低價擠出對手。
這種策略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策略的關鍵在于選取的這個價格非常巧妙,需要在這一價格水平之上,首先保證你自己有利可圖,而同時又要讓競爭對手知難而返,不進入市場,或者在進入之后,主動退出市場。此外,更重要的是,采取這個策略的企業需要有承擔這一低價的能力,背后是優良的成本結構和較高的管理效率。
以超市和大賣場這一業態為例,那些近幾年大火的企業基本是這個套路。一個普通人體會深刻的現象是,近兩年,在不少一二線城市的中心地帶,超市和賣場的蔬菜價格已開始低于同一區域的菜市場攤位。而在以前,退休的大叔大媽為了便宜,往往會到后者去“淘菜”,但現在反了過來,大叔大媽把超市和賣場圍得水泄不通。
為什么?因為超市和賣場充分地使用了“限制進入定價”這個策略。它們利用規模和網絡優勢,可以比分散的蔬菜檔口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貨源,同時也有更規模化和更低成本的專業冷鏈運輸渠道。因此,在價格設置上,遠比零散的蔬菜檔口更有靈活性和低價承受力,可以設置一個將零散檔口擠出市場的價格。
所以,造成的結果是,地租較高的城市中心地帶,專業蔬菜市場越來越少,很多關門大吉。曾經的檔口租戶們,索性踩著三輪車到處售賣,因為只有這種免去檔口租金的低成本方式,可以讓他們在超市和賣場的強勢定價策略之下生存下來。
除了超市和賣場之外,在經濟換擋期,由于整體市場的增量有限,“限制進入定價”的策略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被運用,如餐飲、健身和美容美發。當企業進入一個街區之后,它自然會希望在這個街區壟斷,因此會密切關注潛在競爭對手和已有競爭對手。于是,聰明的企業管理者都會傾向于用一個合適價格,逼退潛在競爭者,逼走已有競爭者。
價格戰,多半發生在增長停滯階段。在西方管理學界,對“限制進入定價”這一策略的研究始于1950年代,這是二戰之后經濟大復蘇的時代。但是,對這一課題的研究高潮則始于1970年代的“滯脹”時期,博弈論這一新興研究方法也在此時被引入其中。
彼時,由于經濟停滯,在很多行業,歐美廠商都面臨存量競爭。它們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用一個經過設計的價格擠出對手,壟斷市場才是唯一的路。學術反映實踐,也指導實踐,博弈和定價的研究,也在此時成為了管理經濟學的“顯學”。
回到中國的商超和賣場行業,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幾年,行業其實走了很多彎路。最大的彎路可能是所謂的“新零售”,除了“線上線下結合”之外,還有諸如“無人零售”“無人機送貨”之類的新潮玩法。但最終,這些概念都一地雞毛。從本質上講,這個行業是個極度缺乏想象力的行業,消費者要的不是概念,而只有一個東西:低價!
“限制進入定價”是個“洋概念”,更是個“土辦法”,它的回歸,意味著很多中國企業家開始認清了現實,回歸常識。在經濟換擋期,當資本運作導向的概念泡沫消散,常識必然成為制勝的殺手锏。